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日本鳗鲡初孵仔鱼耗氧率的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1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盐度、温度、光照条件下日本鳗鲡仔鱼 ( 4 .4 2± 0 .0 34 mm )的耗氧情况。结果表明 ,幼鱼的耗氧率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 ,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耗氧率遮光比在自然光下要低。同时还测定了幼鱼的窒息点。

关键词: 日本鳗鲡 仔鱼 耗氧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市场角度探讨养殖有核珍珠的质量

海洋科学 2001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鲻在冷冻过程中蛋白质的变性

水产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鲻在冷冻过程中Ca2 + ATPase的活性、挥发性盐基氮和凝胶强度的变化 ,为鲻鱼的冷冻加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抗冻剂能有效地抑制鲻鱼在冷冻过程中Ca2 + ATPase活性的下降 ,同时能提高鲻鱼糜的凝胶强度且防止鲻鱼糜在冷冻过程中凝胶强度的下降。抗冻剂在鲻鱼冷冻加工中的应用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蛋白质变性 抗冻剂 Ca2+-ATPase活性 挥发性盐基氮 凝胶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鲡苗种人工繁育的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扼要回顾了数十年来水产工作者对鳗鲡的研究成果 ,其中包括 :鳗鲡生殖洄游和产卵生态的调查 ;人工诱导鳗鲡性腺发育与排卵的研究 ;仔、幼鳗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 ;人工孵化仔鳗的培育研究和鳗鲡生殖生理学的研究。另外还就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 ,并对今后继续研究提出浅见

关键词: 鳗鲡 苗种 人工繁育 研究概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和广东鲂生长激素cDNA的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1 CSCD

摘要: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的脑垂体组织提取总RNA,采用3’RACE-PCR的方法,从中扩增出编码两种鲂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成熟肽的cDNA序列,克隆到pGEM-T EasyVector载体上。克隆的团头鲂和广东鲂GHcDNA均包括编码188个氨基酸残基的GH成熟肽序列和3’端的非翻译区,但不含信号肽序列和5’端非编码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和广东鲂GH的碱基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100%。

关键词: 团头鲂 广东鲂 GH 分子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干扰素调节因子核心区序列的克隆及初步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方法 ,从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肝脏总RNA中扩增出干扰素调节因子 (fIRF)的核心区序列。定向插入质粒 pUC18,克隆的牙鲆IRFcDNA序列分析表明 ,与Yabu报道的牙鲆IRFcDNA相比有 1个碱基差异 ,但与推断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将牙鲆IRF的核心区序列cDNA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 pBV2 2 0 ,构建成牙鲆IRF表达载体pBVfIRF2 2。SDS -PAGE分析表明 ,经 4 2℃诱导 ,含 pBVfIRF2 2质粒的大肠杆菌可表达一分子量约 12 0 0 0的特异蛋白。

关键词: 牙鲆 干扰素调节因子 分子克隆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枪鱼围网渔船的设计特点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分别就金枪鱼围网鱼船主要尺度的选择、最佳船型的论证、航速性与稳性以及总布置特征进行了阐述 ,并且提供部分近似公式及有关数据以供设计时应用。最后 ,对金枪鱼围网渔船的鱼舱设置及与保鲜方法的关系作了介绍

关键词: 金枪鱼 围网 渔船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沿岸牡蛎体Cd含量及时空分布特点

中国水产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 198 9~ 1997年广东沿岸 12个采样点近江牡蛎 (CrassostrearivularisGould)体Cd的测定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 ,分析了广东沿岸牡蛎体Cd含量与时空分布特点。所有牡蛎体样品均检出Cd ,含量为( 0 .0 8~ 7.81)× 10 - 6,总平均值为 1.92× 10 - 6。粤东与粤西沿岸除个别样品外 ,绝大部分Cd含量均远低于评价标准 ,而珠江口沿岸样品的超标率则达到 2 5%。牡蛎体Cd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珠江口 >粤西 >粤东。1989~ 1997年 ,牡蛎体Cd含量的年际变化呈双峰分布 ,次高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 1992年和 1995年 ,其余年份虽有波动 ,但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广东沿岸 近江牡蛎 Cd 污染评价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醛、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对四链藻生长的联合毒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乙醛、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等为化纤废水中的主要物质 ,其对四链藻生长影响的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 ,乙醛和对苯二甲酸 (质量浓度比 1∶30 ) ,乙醛和乙二醇 (质量浓度比 1∶1356 ) ,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 (质量浓度比 1∶4 5) ,乙醛、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 (质量浓度比为 1∶30∶1356 )对四链藻生长影响的 4 8hEC50 值分别为 197.2 1、880 6 .3、11344.0 7和 912 0 .1mg/L ,4种混合物对四链藻的联合毒性均表现为相加作用

关键词: 乙醛 对苯二甲酸 乙二醇 联合毒性 四链藻 化纤废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白令海温跃层和中层冷水的分布特征

海洋水产研究 2000 CSCD

摘要:研究了夏季白令海阿留申海盆区温跃层和中层冷水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以水温为主要分析指标,调查海区自上而下(0~500m层)可分为上匀和层、温跃层、中层冷水和下匀和层;(2)温跃层广泛分布于大部分调查海域,绝大多数测站其深度在25~50m,强度在0.10~0.16℃/m,其中公海东南部为一相对强温跃区(≥0.15℃/m);(3)中层冷水的上界深度在40~130m左右,下界深度在150~260m左右,厚度在40~220m左右,其中公海区中层冷水的厚度在100m以上,中层冷水内部水温在1~3℃。(4)涡动混合和对流混合的共同作用,是夏季白令海形成温跃层和中层冷水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白令海 温跃层 中层冷水 分布与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