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4份鲜食玉米品种草地贪夜蛾抗虫性鉴定与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评价54份鲜食玉米品种(组合)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抗性级别,为鲜食玉米抗虫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草地贪夜蛾大爆发的自然条件下,于2020年春季、秋季对54份鲜食玉米品种(组合)的叶片和果穗开展其对草地贪夜蛾抗虫性鉴定和评价,综合两季结果分析鲜食玉米品种(组合)对草地贪夜蛾的抗虫性.[结果]大部分鲜食玉米的叶片和穗部对草地贪夜蛾表现为感或高感,无高抗和抗虫品种(组合),仅有粤五彩甜糯品种的穗部和叶片抗性表现为中抗,占1.85%.粤鲜糯2号、粤白甜糯5号、粤甜33号等14份品种(组合)只在穗部表现为中抗,占25.93%.[结论]综合54个鲜食玉米品种(组合)的叶片和果穗的初步鉴定结果,鲜食玉米抗虫资源较少,草地贪夜蛾对不同品种(组合)叶片和果穗偏好性不同.不同类型玉米在叶片抗性无显著差异,糯性玉米和具有热带血源的甜玉米果穗存在一定程度抗虫性,在抗虫新品种选育时可加以利用.
关键词: 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危害级别;叶片抗性;果穗抗性


龙眼、枸杞和红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协同益生活性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比较龙眼多糖(LP)、枸杞多糖(GP)和红枣多糖(JP)的理化特性及其益生活性差异,探究其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本文分析了三种多糖的基本成分、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显微结构、溶解性、粒径、溶液电位等理化特性,以及三种多糖单独作用或复合作用对益生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LP、GP和JP主要含有中性糖、少量糖醛酸和蛋白质,其中中性糖含量分别为86.25%、72.36%、82.98%;LP和JP的Mw分别是70.73 ku、185.93 ku;GP的Mw为120.61 ku、4.53 ku;LP和GP主要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分别为22.49:56.81:10.18和16.84:62.05:11.08,JP主要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醛酸组成,其摩尔比为10.63:70.05:10.88;三种多糖的微观结构有较大差异,LP为碎片化聚集体,GP呈片状,JP为网状结构;三种多糖的粒径、粒度分散系数、溶液电位均不同;三种多糖均能显著促进益生菌增殖,并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在浓度为30 mg/mL时,三者的益生活性为JP>GP>LP;当LP、GP和JP以质量比2:3:1复配时,其益生活性最强,且远好于相同浓度下三种多糖单独作用的益生效果.由此表明,龙眼、枸杞和红枣三种多糖复配后,对益生菌的增殖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关键词: 龙眼多糖;枸杞多糖;红枣多糖;益生活性


番茄青枯病抗性相关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的植物细菌性青枯病(Bacterial wilt)素有"植物癌症"之称,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细菌病害.目前,青枯病已成为制约我国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抗青枯病番茄品种表现出与劣质农艺性状连锁遗传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番茄青枯病抗性主要为数量遗传,不利于优良抗病品种的选育.根际微生物参与调控植物免疫系统,提高寄主植物青枯病抗性,反之,寄主植物的健康状况也能够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根际微生物在番茄青枯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抗青枯病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讨论了根际微生物参与调控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的作用机制,并对利用有益根际微生物调控番茄青枯病研究方向的热点进行展望,为番茄青枯病诱导抗性机制的解析、遗传育种以及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与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有效参考.


烟草种质资源重要活性成分含量差异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繁种用烟草绿原酸、芦丁、茄尼醇等重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为烟草种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17份繁种用烟草种质资源成熟期叶片中绿原酸、芦丁、茄尼醇的含量,色谱条件为:Agilent 1260色谱仪,色谱柱为VP-ODS,流速1.0 mL/min,柱温35℃,检测器为1260 VWD.[结果]6种绿原酸异构体中,以绿原酸含量最高,在17份种质资源中均有检测到,且以S16打宾柳叶烟晒烟最高,其次是隐绿原酸和新绿原酸含量,而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的含量与前3种异构体相比,总体偏低;芦丁含量以NC347烤烟最高(46.456 g/kg),其次是S19大肩叶(7.782 g/kg)和S17大都青梗晒烟(6.250 g/kg),云烟87烤烟最低(1.206 g/kg);茄尼醇含量以NC347烤烟最高(44.913 g/kg),其次是K326烤烟(11.140 g/kg)、S17大都青梗晒烟(9.844 g/kg),黄坑7号-1烤烟最低(2.793 g/kg).[结论]17份烟草种质资源中芦丁和茄尼醇的含量与绿原酸相比总体较高,且均以NC347烤烟最高.6种异构体中含量最高的是绿原酸,且以S16打宾柳叶烟晒烟最高.各繁种用烟草种质资源在现蕾后未打顶,这可能对绿原酸有较大影响.


米蛾嗅觉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成虫转录组数据库,获得米蛾的嗅觉基因信息。【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对米蛾进行转录组测序,用Trinity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组装分析,在7个数据库中用Blast软件对unigene进行注释,用PCR方法检测米蛾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Pheromone bindingprotein,PBPs)和普通气味结合蛋白基因(General odorant bindingprotein,GOBPs)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最终获得58 534条unigene,其中25 879条得到注释;N50为2 212 bp,平均长度1 251 bp;与脐橙螟Amyelois transitella相似度最高(28.2%);发掘了20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18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2个GOBPs和3个PBPs,均已上传NCBI。组织表达分析发现PBPs和GOBPs基因都在米蛾成虫触角上大量表达,在头、胸、腹、足、翅中少量表达,PBP3在成虫胸部组织中无表达,GOBP2仅在成虫触角上大量表达,在其他组织中无表达。【结论】研究结果丰富和完善了米蛾的嗅觉基因信息,为米蛾的嗅觉识别机制研究和诱剂研发奠定了分子基础。


广东玉米主导品种粤甜28号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群体选育及二环系选育相结合的方法,创制出亲缘关系远、互补性强的亲本材料"群1-1"和"GQ-1",并以其为父母本组配的超甜玉米单交种"粤甜28号".该品种2017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8、2020年分别通过国家南方区和黄淮海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是通过审定区域最多的甜玉米品种.2015年以500万元成功转让了该品种的品种经营许可权,是目前转让金额最多的甜玉米品种.从2017年至今粤甜28号连续4年被评为广东省玉米主导品种,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区域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产量优势明显、品质优、抗倒性强,其中广东省区试2季试验产量均比对照极显著增产,分别居小组第1名和第2名;国家区试产量比对照显著增产,增产点在62.5%以上;适口性专家评分均优于对照,最高评分达到91.3分;倒伏率和倒折率之和在0~2.4%之间,显著低于同期参试品种.以粤甜28号为材料进行栽培及有关营养、生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粤甜28号籽粒中叶黄素、叶酸等营养元素含量高,是理想的营养型甜玉米品种.因此,粤甜28号是当前集高产、优质、营养及强抗倒伏于一体的甜玉米新品种,种植区域广,适宜机械化栽培管理和加工,有利于大面积推广,是市场亟需的突破性品种,也是理想的甜玉米基础研究材料.


草菇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草菇多酚氧化酶基因家族序列信息,明确其特征和表达模式.[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找出含有酪氨酸酶结构域的基因,并根据搜索得到的序列设计引物,以不同发育时期的草菇v26菌株,以及草菇蛋形期外菌膜、菌盖、菌柄等不同组织为材料提取RNA,经反转录为cDNA,扩增获得草菇多酚氧化酶基因序列.采用在线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草菇多酚氧化酶的理化性质.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草菇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部位多酚氧化酶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4个草菇多酚氧化酶基因家族的CDS序列,依次命名为VvPPO1、VvPPO2、VvPPO3、VvPPO4,其中VvPPO1 CDS全长1596 bp、编码531个氨基酸,VvPPO2 CDS全长2685 bp、编码894个氨基酸,VvPPO3 CDS全长1593 bp、编码530个氨基酸,VvPPO4 CDS全长2067 bp、编码68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4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含有2个铜离子结合区,为亲水性蛋白;RT-PCR结果显示,4个基因在草菇发育的菌丝期、原基期、蛋形期、成熟期均有表达,VvPPO1、VvPPO3和VvPPO4的表达量在子实体时期高于菌丝期,在蛋形期VvPPO1和VvPPO4在外菌膜的表达量比在菌柄和菌盖中的表达量高.[结论]在草菇中搜索得到4个多酚氧化酶基因,均含有2个铜离子结合区,4个基因在各个发育时期均有表达.


茎尖菜用甘薯新品种'广菜薯5号'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菜薯5号’是2008年以‘泉薯830’为母本,以‘台农71’为父本,通过杂交定向选育而成的茎尖菜用甘薯新品种。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翠绿色,无苦涩,略有清香,微甜,有滑腻感,食味好。高抗蔓割病,中抗茎线虫病和根腐病。种植3个月时间内茎尖产量平均35.76 t·hm-2,食味鉴定评分76.4。适合南方薯区及长江流域薯区春、夏季种植。


基于广泛靶向脂质组学与近红外技术的高低油酸花生鉴评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能鉴定花生品种与评价品质的新型检测方法,筛选高油酸花生特异性脂质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2个油酸含量差异显著的花生品种,即高油酸品种开农1715(KN1715)和低油酸品种冀花7号(JH7H)进行农艺性状考察、近红外分析(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与广泛靶向脂质组学(Widely targeted lipidomics,WTL)研究.[结果]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品种KN1715的主茎、第一侧枝长度比JH7H分别高11.72%和33.74%,差异显著;而单株荚果数、单株饱果率、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分别低46.23%、5.02%、5.35%、11.68%、17.17%,差异显著.品质性状检测结果表明,KN1715的油酸、硬脂酸、花生酸、蛋白质、氨基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JH7H,亚油酸、棕榈酸、山嵛酸、二十四烷酸含量则相反;广泛靶向脂质组代谢物分析表明,高、低油酸品种间存在较大的脂质代谢物差异,共筛选到16类295种脂质分子,进而通过对差异代谢物多元统计分析,最终筛选到3类31种核心差异脂质分子.结合核心差异脂质代谢物与品质指标,通过聚类与相关性分析,得到可视化表型与脂质代谢物特征图谱.[结论]该方法基于广泛靶向脂质组学与近红外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从表型与脂质分子层面对花生品种进行品种与品质鉴评.
关键词: 花生;油酸;广泛靶向脂质组学;近红外技术;多元统计分析


2013-2019年我国流行性出血病病毒血清1型毒株的分离与遗传特征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血清1型毒株(EHDV-1)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流行情况及其遗传特征,为开展EHDV-1血清型特异性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致病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9年通过在我国云南、广东和广西设立牛羊虫媒病毒监控点和哨兵牛,定期采集哨兵牛血液样本进行虫媒病毒分离;通过微量中和试验确定EHDV分离株的血清型,然后对EHDV分离株的部分基因节段(Seg-2、Seg-3和Seg-6)进行RT-PCR扩增、双向测序及序列分析,并利用BioEdit计算EHDV基因组各节段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结果】2013—2019年从云南、广东及广西的虫媒病毒监控点共分离获得33株EHDV,其中7株为EHDV-1型毒株。分离获得的7株EHDV-1型毒株Seg-2、Seg-3和Seg-6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其平均相似性分别为(97.65±1.51)%、(94.87±4.72)%和(97.61±1.41)%,对应的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平均为(97.69±1.36)%、(99.49±0.32)%和(97.51±2.47)%。基于Seg-2、Seg-3和Seg-6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均显示,不同EHDV-1型毒株可划分为东方(Eastern)和西方(Western)2种地域型,东方地域型毒株分离自中国、日本及澳大利亚,西方地域型毒株主要来源于美洲和非洲。在基于Seg-2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分离获得的7株EHDV-1型毒株归属于西方地域型,且聚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进化分支;在基于Seg-3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分离获得的7株EHDV-1型毒株分属2种地域亚型(Eastern-1和Eastern-2),分别与日本EHDV-1型和EHDV-6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在基于Seg-6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分离获得的7株EHDV-1型毒株属于东方地域型,与日本EHDV-1型毒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EHDV-1型毒株已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流行,其Seg-2和Seg-6序列分别具有最近的共有祖先病毒,而Seg-3序列来自不同的祖先病毒。西方地域型毒株Seg-2序列在我国流行EHDV-1型毒株中的出现,说明西方地域型毒株在侵入我国后可能与本土流行的毒株发生重配,即我国流行EHDV-1型毒株为西方地域型与东方地域型的重配型毒株,为防范强致病性西方地域型毒株传入我国而造成畜牧业重大经济损失提供了警示。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 EHDV-1型 病毒分离 遗传特征 重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