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茄子对青枯病的抗性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茄子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和经济作物,也是仅位于马铃薯、番茄、辣椒之后的第四大茄科作物;由茄科雷尔氏菌引起的茄子青枯病是当前茄子产业重要的毁灭性病害;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茄子抗青枯病种质资源收集鉴评、创新利用、遗传定位、分子标记开发、功能基因挖掘、抗病育种应用等研究,茄子抗青枯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是当今世界上植物抗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文章在茄子主要的青枯菌致病类型、抗青枯病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种质资源筛选与遗传规律研究、QTL定位与分子标记开发,抗病基因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以及基于多组学分析茄子抗青枯病基因挖掘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系统阐述了当前茄子青枯病研究的现状.随着茄子基因组、重测序、转录组等多组学数据的完善,以及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以栽培种茄子为抗源的种质资源创新和基因挖掘、基因编辑以及分子育种的研究和应用等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揭示茄子抗青枯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解决抗青枯病难题提供参考.


蝴蝶兰新品种'迷你象'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蝴蝶兰‘迷你象’是以‘小飞象’为亲本进行人工自交授粉选育出来的迷你型新品种。植株株幅17.1 cm,叶长9.6 cm,宽4.2 cm,平均单株花梗数1.5个,花枝长15.4 cm,主枝花朵数10.6朵,单枝总花朵数14.8朵,花径3.4 cm;花形圆整,花朵排列整齐,花色紫红。适合温室大棚栽培。


基于UPLC-Q-orbitrap-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用于不同橄榄品种差异代谢物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橄榄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成分的含量与橄榄品种、加工过程及储存条件等密切相关。分析我国乌橄榄和青橄榄2个主栽橄榄品种,利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MS)结合统计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利用非靶向代谢物分析流程筛选鉴定出47种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其中氨基酸9种,黄酮多酚类20种,油脂类8种,有机酸类3种,香豆素类化合物2种,其他5种。乌橄榄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有山柰酚-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罗汉松脂素、高车前苷、杨梅素、花旗松素、1-棕榈酰-2-月桂酰-sn-甘油-3-磷酸胆碱PLPC、桐油酸、甘草次酸,青橄榄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有鞣花酸、短叶苏木酚酸、没食子酸及相应的葡萄糖苷,这些物质在2个品种中的平均含量比率超过30倍以上。这表明不同橄榄品种内源性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且各具特色,为今后橄榄品质评价、资源合理利用及不同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UPLC-Q-orbitrap-MS 非靶向 橄榄 代谢物


狮头鹅VIPR1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组织表达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克隆狮头鹅血管活性肠肽I型受体(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Type Receptor 1,VIPR1)基因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组织表达规律.通过RACE、RT-PCR技术获取狮头鹅VIPR1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分析;采用qRT-PCR检测该基因在115日龄狮头鹅22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成功获得该基因全长cDNA共2402 bp序列,5'-UTR、3'-UTR和ORF分别为203、861、1338 bp,该基因编码445个氨基酸;狮头鹅VIPR1基因与哺乳动物、两栖类和鱼类的一致性在65.5%~75.7%,与禽类的一致性达90.1%以上;各物种VIPR1蛋白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蛋白理化性质分析表明VIPR1蛋白为一偏碱性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具有1个激素受体结构域和7个跨膜域.VIPR1 mRNA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在垂体和肺组织中表达量较高.综上,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狮头鹅VIPR1 cDNA全长序列,与其他禽类VIPR1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且该基因在多个组织中广泛表达,在垂体中具有较高表达量.
关键词: 狮头鹅;VIPR1基因;克隆;差异表达


蔬菜精准自动灌溉技术模型应用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蔬菜根层土壤对水分的需求特点分析蔬菜精准自动灌溉技术模型和灌溉指标,提出蔬菜精准自动灌溉技术的关键措施.针对蔬菜自动灌溉技术及设施装备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蔬菜精准灌溉技术的理论基础,提出蔬菜灌溉应该在遵循SPAC系统模型的水分传输理论基础上,结合蔬菜根层分布特点系统确定菜田土壤墒情监测调控的精准指标,参照蔬菜生长需求及其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形态特征或生理指标,构建与菜田土壤水分管理相适应的自动灌溉管理决策;指出蔬菜灌溉需要根据蔬菜种类及其生长发育时期建立确保蔬菜优质高效生产的灌溉管理技术方案,结合根层土壤墒情和具体气候环境条件,以及蔬菜产量和品质要求等确定具体的灌溉管理指标.蔬菜自动灌溉控制技术需要建立完善的土壤墒情管理系统装置,制定精准调控土壤墒情管理的指标,建立完善的自动灌溉管理关键措施.应用蔬菜自动灌溉控制技术能适时适量满足蔬菜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对促进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防止水肥流失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蔬菜;灌溉;模型;自动化;墒情


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探索与实践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科技成果与其他农业成果一样,有别于定型的工业产品,成果转移转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为例,系统总结了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十三五"期间,通过完善成果转化分配办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宣传,构建、完善成果转移转化网,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等措施,显著提高了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成功转移美香占2号、粤禾丝苗和19香等优质水稻品种73个,较"十二五"期间增加了160.7%;支撑了相关种子公司的发展,提升种子公司的竞争力和经营业绩;推动一大批优质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部分水稻品种成为行业标杆;带动了我国南方优质稻产业高速发展,助推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文章对成果转移转化存在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并根据作物生长"源库流"的理论,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成果转移转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水稻产业;优质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稻品种;库源流理论


基于ddRADseq的马铃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收集国内外马铃薯品种(系)资源,研究马铃薯种质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开发SNP分子标记,为马铃薯品种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提取马铃薯嫩芽基因组DNA,利用限制性内切酶MseI和SacI进行双酶切建库,质量检测合格后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用BWA软件将测序数据与马铃薯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采用GATK软件进行SNP和InDel变异位点检测,利用ANNOVAR软件进行变异注释,并基于上述变异信息对群体结构进行Structure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共获得7.50×108条测序reads和2.04×1011个碱基,共检测到39038个变异位点,其中SNP位点36267个,InDel位点2771个;基于上述变异位点的Structure和PCA分析均将研究群体划分为两个亚群,群体系统发生分析表明,G2亚群中的个体聚类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但与其他个体相比G2亚群中的分枝距离中心较远,积累了更多的变异量;群体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0.3107,期望杂合度He=0.3932,观测杂合度Ho=0.1852,群体自交系数Fis=0.553,表明马铃薯品种(系)间遗传多样性较低;开发了覆盖马铃薯12条染色体且包含120个SNP标记的SNP-Panel,并选取其中的60个标记在46个样品中进行了验证.[结论]研究结果为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研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子身份证开发、遗传图谱构建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SNP标记;ddRADseq


白背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在云南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上的发生特征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云南稻区香型软米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和蜘蛛发生动态的影响,以地方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云恢290’‘文稻11号’‘红香软7号’为供试品种,‘Taichung Native 1’(TN1)为感虫对照,系统调查了白背飞虱、黑肩绿盲蝽和蜘蛛种群田间发生量。结果表明:大田期3个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上田间虫量均略超过‘TN1’,表现为感虫;水稻分蘖期白背飞虱的峰期虫量2 500~3 863头/百丛,其中低龄若虫占80%以上。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黑肩绿盲蝽发生高峰期比白背飞虱滞后1周,而蜘蛛田间种群数量随生育期逐渐上升,在水稻成熟期达最大值。在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益害比接近1∶40。分蘖期低龄若虫对后期的发生量有重要影响,是防治关键期;水稻拔节期至蜡熟期可充分利用黑肩绿盲蝽、蜘蛛等天敌对白背飞虱的控制作用。


籼型优质三系香稻不育系广泰A的选育及应用
《杂交水稻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泰A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保持系中间材料荣丰B//米31/W254为母本,具有香味的保持系中间材料天丰B/粤丰B为父本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香味且直链淀粉较低的F3代株系与印尼水田谷胞质不育系荣丰A测交,后经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香稻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败育彻底、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异交习性好、配合力好等特点,米质达部颁标准优质1级,2016年10月通过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目前已经组配出广泰优华占、广泰优粤农丝苗、广泰优736、广泰优7170、广泰优秋占、广泰优天弘丝苗、广泰优航0799等多个组合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


我国农用无人机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农用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农用无人机的使用量日益增长,应用的农作物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第二大的粮食作物,农用无人机在水稻生产领域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农用无人机主要应用于植保作业、飞播种植和杂交制种等方面.农用无人机用于低空作业与传统人工作业相比具有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小、作业质量均匀;与有人驾驶大型航空飞机作业相比成本大大降低,并能够满足高效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对于水稻这种地面机械难以进行作业的情况,中国研发了多种适合的农用无人机.综述了国内外农用无人机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用无人机主要机型分类,着重介绍了我国农用无人机在水稻植保作业、飞播种植、杂交制种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以及农用无人机在水稻生产应用上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体系标准、加强无人机电池研发、加强专用药剂及助剂的研究等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用无人机;水稻;植保;播种;制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