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MapInfo数据在Google Earth表达的初步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利用Visual Basic作为可视化开发平台,MapX作为电子地图容器,将MapInfo格式的地理信息如点、线、多边形等转化为可被Google Earth表达的KML文件格式。将图元名称作为传递参数,在数据库检索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并表达相应的查询结果。介绍数据转换及数据库通讯的部分代码,并以太湖为例,给出MapInfo数据在Google Earth表达结果。
关键词: MapInfo Google Earth 数据转换


转录因子Relish在斑节对虾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克隆获得的转录因子NF-κB/Rel家族成员Relish基因在斑节对虾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所获的PmRelish是Relish基因的亚型之一,与凡纳滨对虾LvRelish高度相似,结构域组成相同,其中RHD、IPT和DD结构域均具有100%的同源性,ANK结构域的相似性也高达97.7%。NF-κB/Rel家族进化树分析显示,PmRelish与对虾、昆虫等节肢动物的Relish聚为一支,并与P105(NF-κB1)和P100(NF-κB2)最为相近。PmRelish的表达在4个幼体发育时期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糠虾阶段表达量最高。PmRelish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巢和卵巢中的表达特征相似,即未成熟期的表达相对较低,其中PmRelish在10~12 cm体长雄虾精巢中表达量最高,卵巢中的表达则在成熟期(V期)最高,为卵原细胞期的14.3倍。
关键词: 斑节对虾 NF-κB/Rel Relish 发育阶段 荧光定量PCR


亚硝态氮(NO_2~--N)对吉富罗非鱼的毒性及相关因子
《海洋湖沼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NO2--N对吉富罗非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NO2--N胁迫过程中的应激反应,pH和NaCl浓度对毒性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态环境下吉富罗非鱼对亚硝态氮毒性的耐受性差异等,结果表明:在受试鱼急性中毒96h全致死条件下(NO2--N最小浓度192.49mg/L、PH7.37),当水体pH为6.21±0.19、7.09±0.20、8.40±0.22时,全致死时间96h分别变为62、88、102h,当NaCl浓度达到400.00mg/L时,其解毒作用极其显著(P<0.01)。在受试鱼急性中毒48h不死亡条件下(NO2--N最大浓度60.87mg/L,29.7±1.2℃),温度剧降10±0.8℃时,应激反应发生在持续中毒32h后,中毒40h后受试鱼全部应激致死。生活在温室内水泥池、室外水泥池、土池池塘的吉富罗非鱼对NO2--N耐受性存在很大差异。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NO2--N 急性中毒 应激反应 pH和NaCl


17β-雌二醇与1-萘酚对雄性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雌激素效应的比较
《生态环境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1-萘酚(0.064、0.8、2 mg.L-1)与17β-雌二醇(1、10、100μg.L-1)下,对雄性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性腺系数、血清雌二醇质量浓度的影响及血清中卵黄蛋白原的诱导效应,以期对它们的环境雌激素效应有所了解。研究结果显示:暴露于1-萘酚环境下30 d后,雄性罗非鱼的性腺系数有所降低,当质量浓度为2 mg.L-1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雄性罗非鱼血清中雌二醇的量,此时亦达到最大值,为209.3 pg.mL-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是,血清中卵黄蛋白原并无变化。暴露于17β-雌二醇环境中的雄性罗非鱼,30 d后,其性腺系数有所降低,当质量浓度为10、100μg.L-1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的雌二醇也随着暴露质量浓度的增多,逐渐增多,当质量浓度为100μg.L-1时,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中卵黄蛋白原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暴露质量浓度之间呈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显示,17β-雌二醇具有很强的雌激素效应,会使罗非鱼性腺系数下降,诱导血清中雌二醇、卵黄蛋白原的生成;而1-萘酚会使罗非鱼性腺系数下降,诱导血清雌二醇的生成,但是并不诱导卵黄蛋白原的生成,所以推测其雌激素效应可能较弱,需要进一步研究。


几种盐碱因子对青蛤的致毒效应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碱水具有缓冲性能差、主要离子比例不稳定、碳酸盐碱度(Carbonate Alkalinity,CA)和pH高等特点。青蛤(Cyclina sinensis)生长快、抗逆性强、耐盐范围广,是一种在盐碱水中颇具养殖前景的品种。寄予为今后在盐碱水中开展青蛤养殖提供数据的目的,本文应用静态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96 h内水体中不同K+、Ca2+、Mg2+浓度及CA和pH对青蛤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K+浓度低于11.3 mg.L-1(对照水平的1/22)和高于838.7 mg.L-1(对照水平的3.34倍)时,青蛤的死亡率均超过了90%;其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0.8 mg.L-1和541.2 mg.L-1。当Ca2+浓度为4.5 mg.L-1(对照水平的1/64)和4 600 mg.L-1(对照水平的16倍)时,其死亡率均为34%左右。当Mg2+浓度为0和3078 mg.L-1(对照水平的3.38倍)时,其死亡率均仅为8.5%左右。CA方面,其值低于40 mmol.L-1时,青蛤的死亡率不超过5%,其值为80 mmol.L-1时,青蛤的死亡率也仅为20%。而pH方面,其值超过9.5时,青蛤开始急剧死亡。研究认为:影响青蛤存活的主要限制因子为K+和pH。此外,青蛤对CA的耐受性较强,表明其确实具有在盐碱水中开展养殖的前景。
关键词: 青蛤 死亡率 K+ Ca2+ Mg2+ 碳酸盐碱度 pH


中华鳖洞庭湖群体、黄河群体及其杂交种稚幼体生长对比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7月5日至10月27日共114 d,对中华鳖洞庭湖群体、黄河群体及其杂交种绿卡鳖(洞庭♀×黄河♂)的稚幼体阶段进行了生长比较试验,整个生长过程在自然温度下进行。结果表明,生长速度表现为洞庭>绿卡>黄河,存活率为绿卡>洞庭>黄河,其中绿卡的存活率为100%;在整齐度方面,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黄河>绿卡>洞庭,而绿卡的非常接近黄河;饵料系数则为黄河>绿卡>洞庭。综合来看,在稚幼期阶段,绿卡群体要优于洞庭湖群体和黄河群体。中华鳖背甲长、背甲宽、体高与体重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体重的影响因子高低表现为体高>背甲宽>背甲长。


三疣梭子蟹微卫星标记与生长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35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三疣梭子蟹人工选育快速生长自交家系F2代(以2008年莱州湾群体雄蟹为父本和海洲湾群体雌蟹为母本交配产生F1代,随机选取F1代后代进行交配产生F2代自交家系)的11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5个位点共检测出87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4个不等,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2个,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646 5,期望杂合度平均值0.513 0,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0.449 1。经卡方检验,多数位点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SAS 9.1中的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对微卫星标记与生长相关性状(全甲宽、甲宽、甲长、体高、体质量、第Ⅱ侧齿间距、第Ⅰ步足长节长、大螯长节长)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Pot08位点与体质量、全甲宽、甲长、体高、第Ⅱ侧齿间距显著相关(P<0.05),Pot42位点与体质量、甲长、大螯长节长、第Ⅰ步足长节长显著相关(P<0.05),Pot53位点与全甲宽、甲宽、大螯长节长显著相关(P<0.05),与第Ⅱ侧齿间距极显著相关(P<0.01),Pot57位点与第Ⅰ步足长节长显著相关(P<0.05),PTR8a位点与第Ⅰ步足长节长、体高、甲长显著相关(P<0.05),与体质量、第Ⅱ侧齿间距、全甲宽、甲宽极显著相关(P<0.01),PTR30位点与体质量和甲长显著相关(P<0.05),PTR131位点与体质量、全甲宽、甲宽显著相关(P<0.05)。其中,位点PTR8a可作为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的首选标记。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微卫星标记 相关性分析 遗传多样性分析


超高密度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及运行效果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循环水养殖系统在高密度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水质变化情况、鱼类生长情况及应用推广价值,该文构建了一套超高密度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3条水处理环路,集成了鱼池双排水、竖流沉淀、转鼓式微滤机、移动床生物过滤、多腔喷淋式纯氧混合装置、二氧化碳脱气等高效水处理技术和装备。提出一种基于投饲量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计算方法,重点考虑氨氮、溶解氧和总悬浮颗粒物3个水质指标。使用该系统养殖吉富罗非鱼6个月,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鱼类生长情况良好,最高养殖密度104.2kg/m3。饵料系数1.4,成活率92.2%。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氨氮浓度维持在平均(1.09±0.55)mg/L;溶解氧维持在4~9mg/L范围内;pH值6.45~7.41。经济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养殖运行成本约为25元/kg,略高于市场价格。但是,从环境成本考虑,系统的节水效果显著,日耗水仅为0.3~0.5m3。通过适当的精简并挑选合适的养殖品种,完全可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


乌苏里拟鲿稚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
《动物营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采用鱼粉、酪蛋白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40%、45%和50%的4种等能饲料,以确定乌苏里拟鲿稚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试验选用乌苏里拟鲿稚鱼[初始体重为(3.40±0.01)g]3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45%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和40%组(P<0.05),但与50%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饲料系数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5%升高到50%,乌苏里拟鲿稚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乌苏里拟鲿稚鱼全鱼和肌肉水分以及全鱼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5%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全鱼和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35%和40%组(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全鱼粗脂肪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肌肉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则呈降低趋势。各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肥满度、肝胰指数和内脏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为指标,乌苏里拟鲿稚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为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