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组织学观察
《热带海洋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H.E染色法、Mallory染色法、Heidenhain-Azan(简称HA)法、鱼类脑垂体染色法(简称Jafri)及电镜技术对雌性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的脑垂体进行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探讨了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与性腺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呈背腹型,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组成。神经垂体为一束神经纤维,中间夹杂两种垂体细胞和两种胶质。腺垂体结构复杂,分为前腺垂体(RPD)、中腺垂体(PPD)和后腺垂体(PI),腺垂体内鉴别出6种内分泌细胞。前腺垂体内有3种:催乳激素(PROL)分泌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中腺垂体含有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和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后腺垂体内含有一种促黑色素激素(MSH)分泌细胞。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内只发现一种类型的GtH分泌细胞,其内含有大小两种分泌颗粒.同时也研究了垂体中其他细胞的特点。


大菱鲆胚胎和仔稚鱼的热刺激耐受能力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培育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品系为目的,研究了胚胎和仔稚鱼对热刺激的耐受力差别,为通过高温刺激选育大菱鲆耐高温品系提供指导和基础数据。实验分别对大菱鲆胚胎期(孵化前期)、卵黄囊期(初孵仔鱼,0dph)、前弯曲期(10dph)和弯曲期(25dph)的仔鱼、稚鱼(50dph)使用22~33℃范围内不同梯度的高温海水,进行突变热刺激,2h后转入原水体中培育,记录之后60~84h的死亡率、仔鱼孵化率、畸形率等数据。结果表明,上述5个发育期大菱鲆经受2h热刺激的亚致死温度为24、23、<22、28、28℃,半致死温度为26、28、22、29、29℃,致死温度为30、29、27、30、30℃。根据热刺激后24和48h死亡率,耐热能力由弱到强依次为10dph<胚胎<0dph<25dph<50dph,总体上呈现随生长发育逐渐增强的趋势。10dph左右可能为大菱鲆热刺激耐受力低谷,此时也是开鳔期,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受到不良环境刺激易导致死亡。


循环水养鱼系统中氨氮产生量估算模型的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循环水养鱼作为一种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其系统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系统设计关键问题之一是快速去除水中的氨氮,因此准确得到氨氮产生量是系统设计中一个关键步骤。该研究基于物质平衡原理,同时假设每次投喂到鱼池中的饲料能及时地被养殖鱼摄食,并且养殖鱼排泄的粪便能在未被分解就快速排出系统,得到氨氮产生量的估算模型。该模型中氨氮产生量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投喂量、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氮污染物的转化率成正比。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型能较准确地估算出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氨氮产生量,而且在考虑安全系数时,得到的估算值相比实际值大,符合工程设计中的系统安全需要。


复合氨基酸螯合钙的合成工艺优化
《食品与机械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鱼类加工下脚料鱼头、鱼排为原料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钙,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中心组合设计法对螯合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pH值和氨基态氮对螯合率有显著影响(P<0.05),复合氨基酸液中氨基酸的种类及其含量对螯合效果影响较大,当氨基酸浓度大于2.1mg/mL时,螯合钙中相应的氨基酸相对含量也较高;在复合氨基酸液与钙液螯合时,甲硫氨酸和甘氨酸对钙的螯合能力均大于丙氨酸。优化后的螯合工艺参数:pH值7.90,温度50℃,时间60min,氨基态氮浓度为3.66g/L,复合氨基酸液∶钙液(V∶V)20∶1,该条件下螯合率为58.19%。
关键词: Plackett-Burman设计 复合氨基酸螯合钙 甲硫氨酸 甘氨酸 螯合


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CP基因sh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nvitrogen公司的在线生物学软件分析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CP基因,设计针对CP基因不同位置的小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干扰序列[其结构特征为正链(19 nt)-环(4 nt)-负链(19 nt)]。化学合成这些序列,并退火连接为双链干扰片段,将双链干扰片段定向克隆到干扰载体pENTRTM/U6中,构建shRNA干扰载体pshRNA-124、pshRNA-896和pshRNA-NNV。然后,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3种shRNA干扰载体和pEGFP-CP基因共转染导入黑头呆鱼(FHM)肌肉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强度,分析荧光抑制效率,Real-time RT-PCR检测CP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pEGFP-CP与shRNA干扰载体共转染组,pshRNA-124、pshRNA-896、pshRNA-NNV的荧光抑制效率分别为47%、68%、51%。3种shRNA干扰载体都有干扰效果,均能干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其中pshRNA-896干扰效率最好。Real-time RT-PCR检测表明,干扰质粒pshRNA-124、pshRNA-896、pshRNA-NNV对pEGFP-CP基因的沉默效率分别约为60%、96%和5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靶向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CP基因的shRNA干扰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运用RNA干扰技术进行CP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CP基因 shRNA干扰载体


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与工业化养殖业的发展
《南方水产科学 》 2012
摘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于2011年1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上升至主题为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此前(2010年10月),山东、广东和浙江3省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而且连获国家战略的批复。由此预告世界,中国的海洋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海水养殖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走海陆联动,引入高新技术,推动蓝色产业经济的高速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鲆鲽类养殖产业为例,提出了借助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契机,排除养殖空间受限的制约因素,促进养殖技术体系由低端向高端提升,走出一条工业化发展之路的构想;并对工业化养殖发展理念、战略目标、实施路径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大菱鲆冻制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
《科学养鱼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体现的是"从养殖到餐桌"的整体概念,一种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对食品链中多个环节进行控制的预防性方法,可以有效地增进食品质量与安全。国家食品管理体系的目标是:①减少食源性疾病,保护公众健康;②防范不卫生的、有害健康的、误导的或假冒的食品,以保护消费者权益;③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依照规则的国际或国内食品贸易体系,保持消费者对食品管理体系的信心,从而促进经


建鲤催乳素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和组织表达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催乳素(prolactin,PRL)的基因序列以及在建鲤渗透调节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cation of cDNA ends,RACE)的方法分离克隆了建鲤(Cyprinuscarpio var.Jian)PRL基因全长cDNA,得到1 028bp的全长cDNA,包括633bp的开放阅读框(ORF),51bp的5′末端非编码区(UTR)以及344bp的3′末端非编码区(UTR)。对该基因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分析显示:建鲤与其它硬骨鱼类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55.02%~94.76%,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相似度最高(94.76%),与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斑马鱼(Danio rerio)相似度稍低,与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相似度较低(55.02%),表明不同物种间PRL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该基因在建鲤脑垂体、脑、肠、鳃、性腺、肝、脾、肾中PRL的相对表达量,其中脑垂体最高,其次是肝、鳃、脾、脑、肠、肾,在性腺中也有较低的表达量,表明脑垂体是建鲤PRL基因的主要表达场所,在性腺、肝、脾的表达说明其在鱼体内除了渗透调控可能还存在多种生理功能。


异育银鲫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
《水生态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对江苏盐城某养殖场患出血病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从病死及濒死异育银鲫的肝脏、脾、肾中分离病原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分析,最终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分离的2株细菌(编号为WJ11-3和WJ11-4)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均能导致异育银鲫死亡,并出现与自然条件下基本一致的症状。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WJ11-3对苯唑西林、林克霉素、万古霉素显示耐药性,对恩诺沙星等28种药物高度敏感;WJ11-4对苯唑西林、林克霉素、新生霉素显示耐药性,对氟苯尼考等28种药物高度敏感。本次异育银鲫的出血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选用恩诺沙星、阿洛西林、氧氟沙星、苯唑西林、林克霉素、新生霉素等多种药物进行防治。


山东半岛大叶藻的抽样调查与鉴定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8~10月对山东半岛大叶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山东半岛大叶藻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山东半岛主要存在3种大叶藻科(Zosteraceae)种类,分别是大叶藻属Zostera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 Ascherson&Graebner以及虾形藻属Phyllospa-dix的红须虾形藻Phyllospadix iwatensis Makino。其中,大叶藻分布广泛,莱州湾、俚岛、小石岛、楮岛、汇泉湾等地均发现有大叶藻存在,莱州湾地区大叶藻呈斑状分布,汇泉湾呈零星分布,俚岛、小石岛、楮岛地区呈片状分布;矮大叶藻分布较少,莱州湾地区呈斑状分布,广饶地区零星分布;红须虾形藻仅发现于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呈斑状分布。调查还发现,山东半岛近海沿岸大叶藻海草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和破坏,除俚岛、小石岛、楮岛的大叶藻呈片状分布以外,其他地区的大叶藻均呈斑状分布或者零星分布。日照东港地区的海草场更是破坏严重,且本次调查范围内未发现大叶藻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