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土水溶性有机碳对有机物料还田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措施下黑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组成的变化特征,为黑土区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克山县定位7年的有机物料还田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测定及荧光分析方法,以单施化肥处理为对照,对配施有机肥、生物炭、秸秆3种有机物料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与单施化肥相比,配施有机物料使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提升9.65%—20.30%,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升6.63%—14.86%。各有机物料还田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中类酪氨酸蛋白质物质、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减少。有机肥施入使水溶性有机碳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增加,使富里酸类物质、腐殖酸类物质增加并使二者结构简化;秸秆、生物炭使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中富里酸类物质结构简化;生物炭的添加使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中腐殖酸类物质复杂化。【结论】有机肥、生物炭、秸秆3种有机物料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中各组分含量、增强土壤微生物分解代谢、使水溶性有机碳中结构相对简单的富里酸组分含量增加、结构简化,其中以有机肥效果最佳。
关键词: 黑土 有机物料 水溶性有机碳 三维荧光光谱 PARAFAC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增雨对荒漠土壤古菌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沙漠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生长季增雨对荒漠土壤中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根据内蒙古磴口多年平均降水量,设计了模拟增雨试验,包括对照、2个增雨时段(生长季前期与后期)、每个时段2个增雨梯度(50%与100%)共计5种处理。增雨后提取荒漠土壤总DNA,对古菌群落编码16S rRNA基因的V4区进行Hiseq测序,分析古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及结构组成等。结果表明:该地区荒漠土壤中古菌群落均以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为优势菌群。NMDS和3种非相似性分析(MRPP\,ANOSIM和Adonis)表明,生长季前期增雨未显著改变古菌的群落结构,生长季后期增雨显著改变了古菌的群落结构,当生长季后期增雨量达到100%时,古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与氨氧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相对丰度在生长季后期100%增雨条件下显著增加,将促进荒漠土壤的硝化过程。Mantel检验发现荒漠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受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降水格局变化将会对荒漠土壤古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并可能影响氮循环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红外技术在玉米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玉米领域中开展了广泛的应用研究.首先对近红外检测原理及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在光谱预处理、波段优选及校正建模过程中的常用算法,然后介绍了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玉米杂交纯度检测、单倍体鉴别、品种鉴定以及成分检测方面的应用现状,着重说明了在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取得的成果,最后就目前应用研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环境设备、样本选取、数据处理方式等因素对预测模型的精度和传递性的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后续研究展望,以期望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玉米品种检测中取得更大的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数字PCR技术及其在检测领域的应用
《遗传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用于核酸检测的各种PCR衍生技术应运而生.数字PCR是一种单分子水平的大规模分区扩增定量核酸检测技术.该技术以微腔室/微孔或微滴作为PCR反应器,无需校准物和绘制标准曲线即可实现对样品初始浓度的绝对定量,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精确度的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数字PCR的技术发展史、作用原理以及仪器平台类型,系统阐述了数字PCR在转基因检测、疾病诊断、环境及食品监管等方面的应用概况,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未来数字PCR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与未来科技创新的思考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农业生态环境对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局部污染形势严峻、生态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污染纵深治理需求增大、生态环境功能开发严重滞后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力不足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科技创新的重要进展,并梳理了未来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从污染防治、绿色生产、生态保育等方面,在科技创新领域重点方向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近期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蔬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与可移动元件的分布特征
《环境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北京地区蔬菜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与可移动元件的分布特征应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方法(HT-qPCR),选取北京3个区5个蔬菜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在蔬菜基地土壤中共检测到92~121种抗生素抗性基因,4~6种可移动元件,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可移动元件按区分开.各蔬菜基地中共有且丰度较高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型为:多重耐药类oprD、acrA-04和acrA-05,大环内酯类-林肯酰胺类-链阳性菌素B类抗生素抗性基因(MLSB)酰胺酶类fox5,万古霉素类vanC-03;共有可移动元件为intI1.蔬菜基地土壤中共检测到7种抗生素,含量较高的抗生素种类为恩诺沙星(ENR)、诺氟沙星(NOR)、土霉素(OTC)、磺胺甲噁唑(SMX).顺义区S1与S2蔬菜基地土壤中抗生素的种类与丰度均最高,依次是通州区T蔬菜基地、昌平区C2与C1蔬菜基地.相关性分析表明,蔬菜基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与抗生素丰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5).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控制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关键词: 蔬菜土壤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 可移动性元件(MGEs) 高通量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蓄冷保温箱真空隔热蓄冷控温传热模型与验证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不同参数对蓄冷控温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真空隔热蓄冷控温试验平台,以脐橙为试验对象,根据热平衡理论,建立蓄冷控温传热数学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参数对蓄冷控温特性的影响。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真空隔热板厚度的增加,在0~8℃温度的控温时间越长;当外界恒温30℃、真空隔热板厚度为25 mm时,0~8℃温区控温时长为106.14h。试验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控温时长平均误差为2.60%;当外界平均温度为33.5℃、真空隔热板厚度为20 mm、有太阳辐射时,在30 min内试验平台内温度由29.5℃降至7.2℃,降温速度较快。应用数学模型分析不同参数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车速对传热速率的影响不显著;传热速率随着真空绝热板厚度的增加而下降,下降趋势呈指数变化;相同控温时长时,所需蓄冷剂质量与真空绝热板厚度呈指数变化;真空绝热板越厚,温度下降速率越快;太阳辐射会使控温时长缩短13.79%。该研究结果为蓄冷控温型运输装备的结构优化设计及蓄冷剂的选型、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传热 温度 真空绝热板 相变蓄冷剂 传热速率 数学模型 控温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品种纯度检测助力蔬菜种业发展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内种子市场对外资开放之后,大量跨国公司涌入,带来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多样的品种的同时,对国内种业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和挑战.目前,我国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的蔬菜制种体制不规范,基于分散农户的制种方式,制种基地分散,制种人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制种材料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种子市场套牌、假冒、侵权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蔬菜种子的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难以有效保证,严重限制了我国蔬菜种业的健康发展.提高蔬菜品种真实性、纯度和进出口检验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加强种子质量全程控制,完善种业产业链,将逐步增强民族蔬菜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保障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芹菜转录组数据SSR标记的开发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芹菜(Apium graveolen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叶类蔬菜.目前芹菜的遗传研究需要一些有价值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GenBank中芹菜3套转录组数据中的高质量reads,通过序列拼接,得到39 619个unigenes序列,从中共识别到4 034个SSR位点,其中二核苷酸重复类型最为丰富,占43.9%(1772);其次为单核苷酸(26.7%, 1078)和三核苷酸类型(21.0%, 846);四、五、六核苷酸总计占1.3%(52);其余为复合型(7.1%, 286).在设计的375对SSR引物中,有39对在选择的5种不同来源的代表性芹菜材料中被成功验证,产生了清晰而稳定的高质量特异PCR产物.利用荧光标记PCR及多重毛细管电泳技术,在供试的76种芹菜材料中39个位点共检测出110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2.821个,变化范围为2~4个;基因型数目变化范围为2~9,平均每个位点为4.30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为0.256,变化范围为0.013~0.581;鉴别力(power of discrimination, PD)变化范围为0.026~0.764,平均为0.379.76种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本芹和西芹平均等位变异分别为2.641和2.436,Nei's指数平均分别为0.347和0.194,Shannon's指数平均分别为0.589和0.351,提示本芹的遗传多样性大于西芹.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结果表明,61.72%的变异来源于芹菜个体内,22.07%的变异来源于西芹和本芹群体内个体间,16.22%的变异来源于两群体间.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与UPGMA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基本上西芹和本芹可分别聚成不同类群;但相比于西芹,本芹聚类相对离散,提示本芹的遗传变异可能相对丰富.本研究丰富了用于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子鉴定的SSR标记,并建立了基于多重毛细管电泳的高效检测体系.
关键词: 芹菜 转录组数据 SSR 多重毛细管电泳检测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