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生长状况下日本鳗鲡耗氧率的初步测定
《中国水产科学 》 1999 CSCD
摘要:日本鳗鲡(Anguilajaponica)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名优鱼类。鳗鲡养殖过程中,会出现为数不少的生长缓慢的个体,这些个体饲养2年,仍然达不到每尾150g以上的出口商品规格,俗称“老头苗”,对养鳗的经济效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关于鱼类耗氧率的测定研...
关键词: 日本鳗鲡,生长状况,耗氧率


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1999 CSCD
摘要:1998 年于山东省蓬莱市用10 只日本盘鲍( ♀、♂各5 只) 与300 只皱纹盘鲍( ♀220 只、♂80只) ,在220m 2 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4 .7m m 的杂交鲍苗143 .8 万只,6 500 只/m2 ;在580m 2 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1 .9m m 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177 .9 万只,3 100 只/m2 。杂交鲍苗的壳长和存活率明显大于我国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


斑鰶的摄食、生长与生态转换效率──现场胃含物法在室内的应用
《海洋水产研究 》 1999 CSCD
摘要:本研究将Eggers现场胃含物法移入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以卤虫幼体为生物饵料,测定了渤海优势鱼种斑鰶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参数。结果表明,(1)斑鰶体重与空消化道重量的定量关系可用指数函数W=4.176 2 e0.765 2ESW加以定量描述,而其瞬时全消化道内含物量可用公式St =100×[SW-(lnW-1.429 4)/0.765 2]/W 计算得到;(2)全消化道内含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为St= 3.524 3 e-0.142 3 t,瞬时排空率Rt = 0.142 3 gw.w./100g·h;(3)按Eggers公式可求得日摄食量Cd=10.796 9±3.802 5 gw.w./100 g·d=28.815 7±10.148 5 kJ/100g·d;(4)从斑鰶的平均日生长量实测值Gd = 0.949 5 gw.w./100g·d=3.113 5kJ/100g·d,可求得其生态转换效率Eg=8.79%(w.w.)=12.81%(kJ)。


巨藻潜筏式养殖技术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1999 CSCD
摘要:根据巨藻生长特点及大规模养殖生产需要而进行了潜筏式平养和潜筏式垂养比较;不同养殖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不同分苗时间对产量的影响及不同流速下的内外海区对巨藻生长的影响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潜筏式平养优于潜筏式垂养,它可使巨藻处于最佳生长水层,产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在适宜的15、22、30 株不同密度组中,每2m 养殖苗绳夹22 株巨藻养殖效果最佳,每公顷产鲜品170t 左右,分苗时间的早晚对最终的产量影响很大,早分苗是高产的重要措施;巨藻喜生长在流水通畅的海区,流水通畅可弥补某些海区海水营养盐偏低的不足。


鲑鱼生长激素cDNA的改造和克隆
《中国水产科学 》 1999 CSCD
摘要: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改造鲑鱼(Oncorhynchustschawytscha)生长激素cDNA。改造后的cDNA去除了编码生长激素成熟肽cDNA以外的信号肽序列及5′端和3′端的非翻译序列,加入一起始密码,并在改造后的基因两端引入BamHI识别序列各1个。亚克隆后对改造过的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
关键词: 鲑鱼,基因改造,聚合酶链反应,生长激素


Ecopath──一种生态系统能量平衡评估模式
《海洋水产研究 》 1999 CSCD
摘要:Ecopath模式是一种研究生态系统的工具。它根据能量平衡原理,用线性齐次方程组描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和能量流动过程,定量某些生态学参数,用于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变化。本文介绍了Ecopath模式的理论方法以及如何建立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和调试模型,试图扩大其应用。最后简要地给出两个Ecopath模型应用实例,一个是美国阿拉斯加威廉姆王子湾生态系统 Eco-path模型,它用50个生物组成较为全面地描述该生态系统,另一个是由13个生物组组成的我国渤海生态系统的初步Ecopath模型。


化学物质诱导泥蚶幼虫附着变态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1999 CSCD
摘要:1996年8~9月间在室内用8种化学诱导物对泥蚶变态前期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实验。结果表明,8种药物对泥蚶幼虫的变态均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其中,3-HT、EPI和NE对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极显著,有效浓度范围较广;KCl和Ala的诱导作用较显著,有效浓度范围较窄;而Try、CABA和Ach只有某些浓度组的诱导效果明显,诱导效率对浓度的信赖性较强。从诱导物浓度来看,10-4mol/L的Ala、GABA和10-5mol/L的EPI诱导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变态率均提高12%以上。不同处理时间试验表明,处理时间的长短与幼虫的变态率无一致的相关性关系,因药而异;总的来看,处理时间不超过8h的诱导效果较好,时间过长诱导率降低(GABA除外)。其中,用10-5mol/L的Ala处理1~4h或10-5mol/L的EPI处理4h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变态率均提高25%以上。8种药物中,只有Try表现出对幼虫明显的毒性影响,Try的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幼虫的死亡率越高,用10-4mol/L的Try处理幼虫3h,死亡率达89%。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 Ⅳ.稚鱼期小瓜虫病的治疗
《淡水渔业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史氏鲟的南移驯养过程中, 其仔稚鱼阶段有多种病害发生, 尤以小瓜虫病最为常见和危害较大, 如不及时地控制会导致仔稚鱼的大量死亡。史氏鲟稚鱼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与其它鱼类有很大的区别, 传统有效的治疗鱼类小瓜虫病的药物和方法不能用于史氏鲟稚鱼, 史氏鲟稚鱼对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等传统的药物非常敏感, 这类药物不能用于治疗史氏鲟稚鱼的小瓜虫病。史氏鲟稚鱼对水温的变化也非常地敏感, 承受不了较大幅度的急速水温变化, 因此常用的快速变温治疗小瓜虫病的方法同样不能适用于史氏鲟稚鱼。实验筛选出以50ppm 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治疗史氏鲟稚鱼小瓜虫病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史氏鲟 稚鱼 小瓜虫病 福尔马林 硝酸亚汞 孔雀石绿 水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