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缺硼对大豆幼苗生长及保护性酶活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植株对缺硼十分敏感,为了探明缺硼处理下大豆幼苗生长发育及保护性酶活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蒙科豆9号为试验材料,在大豆苗期设置缺硼(B-)和全营养(CK)两种处理,比较分析不同处理间光合生理参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缺硼会显著降低大豆株高、SPAD值、荧光值和干物质积累量,处理8 d后B-处理较对照大豆株高降低12.54%,SPAD值较对照降低27.33%,荧光值较对照降低4.41%,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降低28.25%.大豆幼苗在缺硼处理和全营养条件下保护性酶活性(SOD、APX、CAT、POD)均表现为随着时间的递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表现为持续增加,其中植株酶活性表现为根部>叶部.大豆干物质积累量与株高、SPAD值、荧光值、APX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SOD、CAT、POD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缺失硼素后会抑制大豆幼苗生长发育,在胁迫早期,保护酶活性增加,维持了大豆的正常生长;然而,随着胁迫时间的推移,酶的活性显著下降.


贮藏时间与蒙药黄芩对紫花苜蓿草颗粒维生素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保全苜蓿草颗粒贮藏过程中维生素及营养品质,本研究以紫花苜蓿草颗粒为研究材料,研究贮藏时间(0,60,120,180,240 d,冷冻240 d)与蒙药黄芩(0%,0.5%,1.0%,1.5%)对其维生素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与其他添加量相比,添加1.5%黄芩有利于保存苜蓿草颗粒维生素B5、维生素C和α-维生素E含量。贮藏60 d及以上显著降低了苜蓿草颗粒维生素B1、维生素B3、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贮藏120 d时苜蓿草颗粒DM含量趋于稳定;苜蓿草颗粒贮藏180 d后其CP含量显著降低;贮藏0~180 d期间,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苜蓿草颗粒NDF和ADF含量显著升高。与常温贮藏240 d相比,冷冻贮藏相同时间有利于保存苜蓿草颗粒中维生素B1、维生素B5、α-维生素E和OM含量,显著降低DM、NDF和ADF含量。因此,1.5%黄芩添加剂有利于保存苜蓿草颗粒维生素含量,且常温贮藏时间不宜超过60天。


内蒙古阴山沿麓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内蒙古阴山沿麓地区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2018-2019年采集的463份马铃薯枯萎病植株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力检测,利用形态学特征结合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 1α,EF1α)测序结果明确病原菌种类及分类地位,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139株镰刀菌属真菌均能引起马铃薯枯萎病,这些镰刀菌分属于10个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64株、木贼镰刀菌(F.equiseti)30株、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oides)10株、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12株、芬芳镰刀菌(F.redolens)4株、茄病镰刀菌(F.solani)6株、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7株、层出镰刀菌(F.proliferum)2株、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3株、厚垣镰刀菌(F.chlamydosporum)1株,其中尖孢镰刀菌的分离率为46.0%,为优势分离菌株.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镰刀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的适宜生长pH为7~9,锐顶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其余镰刀菌种最适生长温度为30℃.通过致病力测定发现:鉴定出的10种镰刀菌的致病力差异显著,其中尖孢镰刀菌是引起内蒙古阴山沿麓地区马铃薯枯萎病的优势病原菌,发病植株病情指数为60.19,显著高于其他9种镰刀菌.


大麦萌发期优异耐碱性种质筛选与鉴定
《草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盐碱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问题,筛选耐碱大麦(Hordeum vulgare)种质对于盐碱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大麦萌发期耐碱性差异和生理响应特征,对199份大麦材料进行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试验,并对不同耐碱基因型大麦材料进行萌发期耐碱生理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大麦种质在萌发期耐碱性差异显著,筛选出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和根长可作为大麦萌发期耐碱性评价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F值与熵权模糊隶属函数法的综合指数Z值进行聚类分析,将199份大麦种质分为4类,包括耐碱性类群(43份)、中度耐碱类群(96份)、碱敏感类群(35份)和极端碱敏感类群(27份),其中耐碱性最强的品种为‘2011C/26’,其次为‘鄂大麦259’。不同耐碱基因型大麦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分析表明,耐碱基因型与碱敏感基因型相比具有较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运行效率高,且积累的丙二醛含量较少。
关键词: 大麦种质 萌发期 碱胁迫 主成分分析 熵权法 综合评价 生理响应


模拟降水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降水作为关键性限制因子影响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利用过程.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开展了野外模拟降水量变化(减少自然降水50%,自然降水,增加自然降水50%,增加自然降水100%)的试验.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的方法,测定了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4种植物及枯落物和0~40 cm土壤的全碳、全氮浓度,以探究植物和土壤全碳、全氮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两年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减少降水处理显著提高了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的全氮浓度,并显著降低了这3种植物的碳氮比;增加或减少降水处理对木地肤的全碳、全氮浓度及碳氮比无显著影响.增加降水处理显著提高了10~20 cm和30~40 cm土层全碳浓度;植物全碳、全氮浓度与土壤全碳、全氮浓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植物-枯落物-土壤三者间全碳、全氮浓度及其碳氮比相关性分析可知,在模拟降水下,土壤养分是调控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和养分的主要因素.增加降水降低枯落物碳氮比,使枯落物更易分解,同时增加土壤湿度,促进土壤对碳的积累.以上结果可为探讨长期降水处理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


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胃肠道健康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胃肠道是动物机体内最大且功能最复杂的器官,是机体防御的最前线。胃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对维持动物健康极为重要。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天然、安全和无残留等特性,可以改善动物生产性能、调节胃肠道健康等,这使其不仅有望成为极具开发潜力的替抗成员,而且因此能开发出更多有益于动物健康的调控产品。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胃肠道形态结构、屏障防御以及重要生理防御功能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胃肠道健康的调控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毛乌素沙化草地土壤碳的短期影响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土壤碳在沙化草地的短期分布特征,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对象,选取施肥、补播、喷藻、施肥+补播、藻类拌种+补播5种生态修复措施,并以围封样地作为对照,对0-30 cm深度下土壤全碳、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易氧化有机碳,以及惰性有机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肥(AF)这一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较大,通过施肥措施0-10 cm的土层中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提升了73.75%;在补播(RS)下,对土壤中各类碳的影响较小;喷藻(AS)措施对土壤无机碳、土壤惰性有机碳影响较明显;施肥+补播(AF+RS)措施对土壤碳含量有明显的提升,该修复措施下土壤全碳显著高于对照区;藻类拌种+补播(A+RS)措施同样影响着各类土壤碳含量。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土壤碳的变动主要集中在0-10 cm的土层中。在10-20 cm、20-30 cm的土层中不同修复措施对土壤碳的影响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雄激素受体及共调节因子在睾酮调节绵羊附睾GPX5表达中的作用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及共调节因子对绵羊附睾上皮细胞(Epididymal epithelial cells, EEC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Glutathione peroxidase 5,GPX5)的调节机制,本研究采用CCK-8检测睾酮对EECs增殖的影响;利用qRT-PCR、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AR、GPX5、甾体激素受体共激活子1(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 1,SRC-1)、CREB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CBP)、p300和核受体共抑制因子2(Nuclear receptor corepressor 2,NCOR2)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干扰SRC-1或p300后EECs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00 nmol/L睾酮组细胞中的GPX5 mRNA和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1 000 nmol/L睾酮组细胞中的GPX5 mRNA和蛋白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低于100 nmol/L睾酮组;100 nmol/L睾酮组细胞中的AR mRNA和蛋白表达量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然而1 000 nmol/L睾酮组细胞中的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 000 nmol/L睾酮组细胞中的CBP、p300、SRC-1蛋白表达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特别是核内的表达量明显增高。2)与对照组相比,siRNA-AR组细胞中的GPX5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SRC-1和p300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pcDNA3.1-AR组GPX5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升高。3)siRNA-SRC-1和siRNA-p300组细胞中的GPX5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而AR的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AR的转录活性显著降低(P<0.05)。综上,睾酮对绵羊EECs GPX5、AR及其共调节因子的表达具有浓度依赖性的调节效应,睾酮通过AR及其共调节因子SRC-1和p300/CBP的协同调节GPX5表达。本研究为探究GPX5在绵羊附睾中的调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附睾上皮细胞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 睾酮 雄激素受体 共调节因子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奶山羊瘤胃上皮细胞挥发性脂肪酸吸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对奶山羊瘤胃上皮细胞挥发性脂肪酸(VFA)吸收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取体重[(62.13±4.76) kg]相近的12只经产泌乳期萨能奶山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为1.15;SARA组通过饲喂NFC/NDF分别为1.15、1.49、2.12、2.66的试验饲粮诱导建立SARA模型。试验期为60 d。试验期结束屠宰采集奶山羊的瘤胃腹囊上皮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瘤胃上皮细胞VFA吸收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并分析瘤胃发酵参数、瘤胃上皮细胞VFA吸收率与VFA吸收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SARA组瘤胃上皮细胞Na+/H+交换蛋白1(NHE1)、酰基辅酶A短链合成酶2(ACSS2)、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1(HMGCS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2(HMGCS2)、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Na+/H+交换蛋白3(NHE3)、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下调式腺瘤载体(DR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2)与对照组相比,SARA组瘤胃上皮细胞NHE1、NHE3、Na+/H+交换蛋白4(NHE4)、单羧酸转运蛋白2(MCT2)、阴离子交换蛋白2(AE2)、钠/钾ATP酶(Na+/K+-ATPase)、ACSS2、酰基辅酶A短链合成酶3(ACSS3)、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裂解酶(HMGCL)、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1(ACAT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SARA可以提高瘤胃上皮细胞NHE1、NHE3、MCT1、DRA、ACSS2、HMGCS1、HMGCS2、HMGCR的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NHE1、NHE3、NHE4、MCT2、AE2、Na+/K+-ATPase、ACSS2、ACSS3、HMGCL和ACAT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进而加快瘤胃上皮细胞对VFA的吸收与代谢,缓解SARA对机体的损伤。
关键词: 奶山羊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挥发性脂肪酸 吸收代谢基因


生物炭配施有机肥对阴山北麓旱作燕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农区水分利用效率,对比分析了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BM)、生物炭(B)、有机肥(M)、不施生物炭和有机肥(CK)4种不同耕种方式对燕麦、全生育阶段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土壤耗水特征及燕麦关键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和有机肥及两者配施均可促进燕麦生长发育,以灌浆期为例,与CK相比,B、M和BM处理下燕麦株高分别提高17.73%、22.29%和26.03%,单株叶面积分别提高13.32%、17.05%和23.67%,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6.48%、7.39%和20.30%,燕麦生育前中期生物炭效果优于有机肥,生育后期有机肥施用效果优于生物炭,两者耦合效果最好;BM处理可提高0~40 cm土壤含水量1.65%~19.12%,显著降低燕麦土壤贮水消耗11.34%~20.09%,总耗水量降低0.38%~0.88%,施用生物炭保水减耗效果强于有机肥,随着生育期推进和降水增加,两者效果差异逐渐减小;在产量方面,BM处理可同时显著提高收获穗数、穗粒数和单穗粒重,促进燕麦籽粒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籽粒产量提高7.63%~14.8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62%~16.64%。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可显著促进旱作燕麦生长,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燕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适宜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旱作燕麦种植的抗旱保墒技术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