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648条记录
代谢组学探究牛至精油对绵羊直肠粪便代谢物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体重接近[(20.00±1.27) kg]的萨福克与小尾寒羊杂交公羔1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羊,分别为对照组和牛至精油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牛至精油组饲喂基础饲粮+7 g·(d·sheep)-1牛至精油。预试期10 d,正式期72 d,试验期结束后,采集直肠粪便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1)两组试验羊的粪便中正、负离子模式共筛选出甲基-2,3-O-二烯丙基-4,6-O-亚苄基-alpha-D-吡喃甘露糖苷、二十二碳-4,7,10,13,16-五烯酸酯、甲基胍、腺嘌呤、18:1碳链溶血磷脂酰乙醇胺、N-乙酰-D-神经氨酸、环己烷羧酸、4-甲氧基苯乙酸、DL-多巴、胸腺嘧啶、去甲氧基姜黄素、5′-甲基硫代腺苷、间羟基苯甲酸、S-脱落酸、8-羟基鸟苷15种差异代谢物(|log2FC|> 1, P <0.01,变量投影重要度> 1),且与对照组相比,牛至精油组的差异代谢物全部上调。2)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富集到萜类和类固醇的合成,微生物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合成,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代谢途径共6条通路(拓扑影响值> 0.1),分别归属于脂质代谢、有机物分解与合成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这表明,牛至精油可能参与育肥羊脂质代谢、有机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通过调节代谢途径发挥其在羊养殖中的健康维护作用。

关键词: 牛至精油 代谢物 芳香族化合物 脂质代谢 有机物代谢 氨基酸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处理下青花菜衰老过程中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

西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低温处理对青花菜黄化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变化及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兰州高原特色蔬菜‘耐寒优秀’品种的青花菜为试验材料,设置近冰温(-0.7℃~-0.4℃)、4℃、10℃3个贮藏温度。结果表明,近冰温(-0.7℃~-0.4℃)处理组在整个贮藏期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4℃、10℃处理,且L*、a*和b*显著低于4℃和10℃处理。在整个贮藏期,近冰温处理的青花菜 BoCLH1(叶绿素酶1)和 BoCLH2(叶绿素酶2)的表达量显著低于4℃、10℃处理,这说明近冰温处理抑制了青花菜贮藏期 BoCLH1(叶绿素酶1)和 BoCLH2(叶绿素酶2)的表达,而4℃、10℃处理诱导了青花菜贮藏期 BoCLH1(叶绿素酶1)和 BoCLH2(叶绿素酶2)的表达;近冰温处理的青花菜BoPPH(脱镁叶绿素酶)的表达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而在4℃和10℃处理组中在贮藏15 d时有显著上升,且始终高于近冰温处理组。近冰温处理的BoPaO(脱镁叶绿酸a加氧酶)表达量高峰出现明显滞后,而BoRCCR(红色叶绿素代谢产物还原酶)的表达量在贮藏过程中始终显著高于4℃和10℃处理组。可见,近冰温处理可有效抑制叶绿素的降解,延缓青花菜组织衰老。

关键词: 青花菜 低温 衰老 叶绿素降解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春4号优选系改良的遗传机制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育种家在长期种植的宁春4号的群体里,使用“五圃法”提纯复壮了宁春4号,获得了宁春4号优选系(YX),其产量、品质及适应性均明显优于原始宁春4号。本研究利用55K芯片分析了原始宁春4号和YX系的遗传相似度,通过比较二者光合作用、转录组和代谢组,揭示YX系农艺性状改良的代谢及基因表达调节差异。全基因组55K芯片遗传分析发现,YX系和原始宁春4号在全基因组范围内仅有1 170个SNP位点,两者的遗传相似度为97.79%,充分证明经过农民长期种植和五圃法提纯复壮后,YX系并未发生较大的遗传变异。表型分析表明,YX系的光合作用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均高于原始宁春4号。代谢分析结果表明,与原始宁春4号相比,YX系叶中代谢水平增强的7种代谢物均是糖类化合物,在YX系根中也有11种糖类化合物水平被增强。光合碳同化速率增强及糖类物质水平提高可能是YX系产量超越原始宁春4号的主要生理原因。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YX系根和叶中有大量编码生长调节因子的基因上调表达,说明YX系可能通过上调某些生长调节因子提高产量和适应性。

关键词: 宁春4号 春小麦 代谢组 转录组 遗传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文献计量学挖掘中药材非药用资源的研究现状

华西药学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近20年中药材非药用部分的文献进行挖掘。自2000年以来,该领域经历了初始发展、快速增长及稳定增长阶段,累积发文量目前以拟合度极高的线性速度增加,回归方程为:Y=13.488X+18.475(r2=0.9930)。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化学物质基础和药理活性方面;化学物质基础为主导方向,包括结构鉴定、成分检测、分离提取等;黄酮、挥发油、多糖等为核心关注成分;抗氧化、抑菌及抗炎是药理活性的主要研究方向。当前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为化学成分的鉴定分离及多糖。

关键词: 非药用资源 化学物质基础 资源化利用 文献计量 中药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膜覆盖下增效氮肥对春玉米土壤质量、微生物代谢和生态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过量施用氮肥是威胁土壤健康和降低土壤多种功能的主要驱动力.增效氮肥(EENFs)[例如脲酶抑制剂(NBPT)、硝化抑制剂(DCD)和树脂包膜尿素(RCN)]已被证明是减少氮肥施用的有效措施.然而,增效氮肥对土壤质量(SQI)、微生物代谢特征和土壤生态功能多样性(EMF)的影响以及其内在关系还不清楚.因此,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试验站于2019年开始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白膜覆盖下不同施肥策略[不施氮肥(N0)、矿物氮肥(N200)、DCD、NBPT和RCN]对SQI、酶化学计量比特征和EMF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N0,N200和EENFs增加了TN、MBC和MBN含量;相比N0和N200,NBPT和DCD的SQI提高了59.97%~104.78%和43.28%~83.42%,而RCN的SQI无显著变化.(2)EENFs比N200能更好地缓解微生物碳和氮限制,并提高土壤生态功能多样性21.97%~51.53%.(3)土壤中的MBC、MBN、AN、AP和SWC是影响微生物碳限制、氮限制和土壤生态功能多样性的共同主要因素,且提高土壤质量和缓解微生物碳和氮限制有利于提高土壤生态功能多样性.综合来看,白膜覆盖下施用NBPT和DCD可短期内实现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多样性的双赢,这可为当地优化施肥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覆膜 增效氮肥(EENFs) 土壤质量(SQI) 微生物代谢特征 土壤生态功能多样性(EMF)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致死浓度呋虫胺处理荻草谷网蚜对异色瓢虫捕食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析亚致死浓度呋虫胺处理蚜虫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捕食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害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及小麦蚜虫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以亚致死浓度(LC20和LC30)呋虫胺处理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3龄若蚜后,饲喂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观察统计异色瓢虫捕食量Na、瞬时攻击率a、处理时间Th、日最大捕食量Na-max、捕食效能a/Th以及各发育阶段历期。【结果】异色瓢虫幼虫对荻草谷网蚜3龄若蚜的捕食拟合Holling氏圆盘方程。与对照组(异色瓢虫幼虫捕食未接触呋虫胺的荻草谷网蚜3龄若蚜)相比,饲喂LC20和LC30浓度呋虫胺处理的荻草谷网蚜3龄若蚜,异色瓢虫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的处理时间Th延长,瞬时攻击率a、日最大捕食量Na-max和捕食效能a/Th均降低。其中捕食效能a/Th受LC20和LC30浓度呋虫胺影响最显著的是异色瓢虫1龄幼虫,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4.03%和50.48%;其搜寻效应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历期延长。随着呋虫胺浓度的增加,药蚜对异色瓢虫捕食功能和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也增大。【结论】取食亚致死浓度呋虫胺处理的荻草谷网蚜3龄若蚜,异色瓢虫的捕食功能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在进行农药喷施作业时,应尽可能选择在捕食效能最高且受农药影响较小的异色瓢虫4龄幼虫盛发期,可以在有效防控蚜虫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农药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天敌。

关键词: 异色瓢虫 呋虫胺 亚致死效应 捕食功能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品种及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玉米/大豆间作生产力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于甘肃河西走廊灌区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提升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生产力。于2021—2022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玉米分别与4个大豆品种间作:玉米/长农15 (M/CN15)、玉米/陇中黄601 (M/LZH601)、玉米/陇豆78-1 (M/LD78-1)、玉米/Williams82 (M/Williams82);玉米间作2个品种大豆混合,即玉米/(陇豆78-1+Williams82),记为M/2SM;玉米间作4个品种大豆混合,即玉米/(长农15+陇中黄601+陇豆78-1+Williams82),记为M/4SM。通过测定单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分析各间作体系生产力(productivity)、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作物偏土地当量比(partial Land Equivalent Ratio, pLER)、间作作物增产率(Overyielding, OY)、大豆相对于玉米竞争力(Aggressivity, Asm),以明确不同大豆品种对作物产量、体系生产力、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间作体系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对应单作加权平均生产力,M/LD78-1、M/LZH601和M/CN15的总LER均大于1,M/Williams82、M/2SM和M/4SM的总LER均小于1,各间作体系大豆偏土地当量比(pLERs)均小于0.5,玉米偏土地当量比(pLERm)均大于0.5,M/LZH601中pLERm最高为0.72;各间作体系大豆的增产率(OYs)均为负值,玉米的增产率(OYm)均为正值,M/LZH601中玉米的增产率最高为44.13%;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值均为负值,M/LZH601中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最弱,为-0.673;Asm与间作体系生产力呈显著负相关。综上,大豆品种混合后与玉米间作无间作产量优势,陇中黄601是适宜河西走廊灌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间作优势发挥的大豆品种。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大豆品种 玉米间作混合大豆 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为当归合理施肥和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方法】在化肥、生物菌肥和有机肥的基础上设置7个不同处理[T1(磷酸二铵750 kg/hm2)、T2(生物菌肥2250 kg/hm2)、T3(生物菌肥2 250 kg/hm2+有机肥6 000 kg/hm2)、T4(有机肥12 000 kg/hm2)、T5(有机肥18 000 kg/hm2)、T6(有机肥24 000 kg/hm2)和T7(有机肥30 000 kg/hm2)],以不施肥为对照(CK),收获期测定当归种植后土壤养分(全N、全P、全K、速效N、有效P、速效K、有机质和pH值)的变化。【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种植后土壤养分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不施肥CK处理下碱解N、有效P、全K和速效K分别降低66.5%、63.1%、0.85%、12.3%;T1处理有机质降低17.6%,但不利于N、P和K吸收;T2处理全N、全K、速效K和有机质分别降低17.3%、4.98%、52.1%、5.29%,但不利于全P和有效P吸收;T3处理全N、全P、有效P、速效K和有机质分别降低17.5%、11.5%、60.4%、7.16%、14.8%;随着单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T4~T7),整体呈现全N和碱解N降低量减少,而全P、有效P、全K、速效K和有机质显著降低。CK、T4~T7处理pH值增加,而T1~T3处理降低。【结论】T3处理(生物菌肥2 250 kg/hm2+有机肥6 000 kg/hm2)最有利于当归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可以在种植栽培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当归 化肥 生物菌肥 有机肥 合理施肥 养分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取食2种寄主植物对番茄潜叶蛾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番茄潜叶蛾取食转移危害马铃薯的可能,为该害虫的田间防控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方法】选取2种寄主植物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研究番茄潜叶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各阶段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等生物学参数,并测定取食后12 h、24 h和48 h时体内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番茄潜叶蛾取食番茄叶片时的幼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幼虫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取食马铃薯叶片的个体(P<0.05);但其卵期、蛹期、蛹质量、雌蛹占比、卵孵化率、羽化率、产卵量间则无差异;取食2种寄主植物后,番茄潜叶蛾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均表现为取食马铃薯叶片后升高,取食番茄叶片后下降,且取食马铃薯叶片后其酶活均高于取食番茄叶片后其体内酶活。【结论】取食番茄有利于番茄潜叶蛾的生长发育,番茄潜叶蛾对番茄的适合度高于马铃薯。且取食2种寄主植物后,番茄潜叶蛾体内不同解毒酶活性表现出不同差异,与取食寄主植物的偏好性表现出相关性,取食适合度高的寄主植物其体内解毒酶活性变化小且含量低,反之则表现为解毒酶活性变化快、含量高。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不同寄主 生长发育 解毒酶 转移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药食同源当归中农药残留及膳食暴露评估研究现状

中草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归Angelica sinensis作为药食同源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其质量安全是否可控与人民饮食用药安全紧密相关.然而,当归种植过程中农残检出率较高且种类繁杂、禁限用农药时有检出等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影响了其质量与药效,更对用药安全带来隐患.综述了当归病虫害发生及农药使用、农药残留特点、膳食暴露评估技术及其在当归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当归农药残留暴露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旨在为建立当归膳食暴露评估模型、促进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定和修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等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当归 农药残留 膳食暴露评估 质量安全 药食同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