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648条记录
胡麻籽粒发育过程中重要性状的动态变化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胡麻籽粒性状的积累动态和最佳收获期,优化胡麻品质育种和优质栽培技术,以1158-S、BISOW、陇亚10号、CHLH-99、38078为材料,研究胡麻种子发育过程中籽粒重要性状积累动态和变化规律。于开花后5 d开始取样,每隔5 d取1次直至成熟。取样后立即剥取种子,用于测定籽粒鲜重、千粒重、含油率、5种主要脂肪酸和木酚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籽粒的逐渐成熟,各种质的含水量、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逐渐下降,依次于花后40、30和25 d达到稳定;籽粒干重、含油率、α-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不断增加,依次于花后40、35、35和40 d达到稳定。硬脂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至稳定趋势,油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迅速上升至稳定趋势,说明胡麻籽粒棕榈酸和亚油酸的积累发生在始粒期,硬脂酸和油酸的积累主要在籽粒发育的中后期,而籽粒干重、含油率、α-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的积累发生在整个籽粒的发育期。各指标积累量正向影响最大的是籽粒干重和油酸含量之间,负向影响最大的是含油率和棕榈酸含量之间。要增大胡麻的含油率、ɑ-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就要尽量延长植物体内油脂、ɑ-亚麻酸和木酚素的合成时间或者增大它们前期的增长速率。花后40 d可作为胡麻重要品质积累最佳的收获时期。

关键词: 胡麻 籽粒发育 重要性状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耦合对娃娃菜叶球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河西冷凉灌区秋茬娃娃菜节水节肥、高产高效的科学灌溉施肥制度,以‘金皇后’为试材,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3个灌溉水平:60%θ_f(低水,H1)、70%θ_f(中水,H2)、80%θ_f(高水,H3)和3个施肥水平:N 281-P2O5 166-K2O 383 kg·hm-2(低肥,F1)、N 330-P2O5195-K2O 450 kg·hm-2(中肥,F2)、N 380-P2O5 224-K2O 518 kg·hm-2(高肥,F3)组合对娃娃菜叶球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用量与娃娃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叶球氮磷钾吸收量关系密切,H2F2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娃娃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维持土壤酸碱平衡,提高叶球养分含量,增加养分累积量。水肥耦合模式下,H2F2处理较H3F3处理娃娃菜叶球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4.72%、3.26%、3.22%。H2F2处理水平下基于隶属函数与标准差系数权重法取得的水肥耦合效应综合得分最高,且较H3F3处理提高7.13%。综合考虑娃娃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叶球氮磷钾吸收量,灌水下限控制在70%θ_f、施肥量N 330-P2O5 195-K2O 450 kg·hm-2是适合甘肃河西走廊冷凉灌区露地膜下滴灌秋茬娃娃菜最优的水肥管理模式。

关键词: 娃娃菜 水肥耦合 养分吸收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根瘿亚粒线虫记述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寄生在甘肃省天祝县草地早熟禾根部的线虫种类,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线虫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侵染草地早熟禾的线虫的形态学特征和形态测量值与根瘿亚粒线虫Subanguina radicicola(Greeff, 1872) Paramonov, 1967一致。rDNA-ITS和28S rDNA D2D3区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群体与比利时群体、中国云南群体、爱沙尼亚群体和俄罗斯群体的根瘿亚粒线虫聚为一支,且置信度较高。室内致病性试验显示,接种该线虫后,草地早熟禾表现出与田间相似的症状,繁殖系数为1.7。综上,将侵染甘肃省草地早熟禾的植物线虫鉴定为根瘿亚粒线虫,上述结果对了解粒科线虫在我国的种类多样性,及掌握该类线虫的发生、分布及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根瘿亚粒线虫 形态学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配施对当归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探讨N、P、K配施的不同水平浓度对当归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黑垆土条件下不同浓度水平的N、P、K配施对当归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N、P、K配施可以极显著提高当归幼苗的株高,经过处理75天后的当归幼苗株高最高为14.50cm与CK相比提高了58.12%;磷肥对幼苗地上部分鲜重具有极显著影响,增施磷肥可以有效促进当归幼苗地上部分鲜重的积累,经过处理75天后的当归幼苗地上部分鲜重最高为0.44g与CK相比提高了132%;当归幼苗的根鲜重还受肥料交互效应的影响,增施氮肥能明显提高当归幼苗根生物量的积累,但增施磷肥具有降低根生物量的趋势,经过中氮低磷中钾(N2P1K2)处理90天后的当归幼苗的根鲜重最高为0.544g与CK相比提高了50.28%。结论 黑垆土条件下氮磷钾配施当归幼苗的最佳水平浓度组合为N 18.18 kg/667m2、P2O5 6.99 kg/667m2、K2O 10.07 kg/667m2

关键词: 当归育苗 “3414设计” 氮磷钾组合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立式深旋松耕马铃薯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立式深旋松耕作条件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马铃薯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为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生产提供依据.设置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不施肥(VP),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施化肥(VPF),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有机肥替代60%化肥(VPO)3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块茎产量,计算贮水量、阶段耗水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等.结果表明:与VP相比,VPO和VPF均提高了马铃薯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SPAD值,二者均减慢了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后的LAI和叶片SPAD值降低幅度,延长了光合期.2018-2020年,VPO和VPF均降低了土壤贮水量,尤其是收获期较VP降低了6.45%~18.33%;VPO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增加了花后耗水量,花后耗水量较VPF和VP增加了20.61~92.74 mm.VPO降低了肥料贡献率,提高了肥料的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较VPF分别提高了37.66%~201.22%和117.94%~165.29%;VPO和VPF都增加了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和商品率,块茎产量较VP增加了10.66%~68.39%和19.35%~93.16%.因此,立式深旋松条件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改变了马铃薯的耗水进程,没有降低块茎产量,同时还提高了商品率和肥料的农学效率,是资源高效和作物增产的养分管理模式.

关键词: 马铃薯 有机肥替代 阶段耗水量 化肥偏生产力 水肥利用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底物质对大豆分离蛋白/黄原胶复合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大豆分离蛋白(SPI)和黄原胶(XG)与不同基底添加物成膜的结构和性能。以SPI和XG为基材,加入海藻酸钠(SA)、羧甲基纤维素(CMC)、明胶(GEL)、果胶(PEC)和琼脂(Agar)制备复合膜,对复合膜厚度、机械性能、透氧性和不透明度进行测定,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1.5 g不同添加物的复合膜厚度显著增高(P<0.05),拉伸强度最大为SPI/XG-Agar膜5.90±0.32 MPa(P<0.05),透氧性显著降低(P<0.05),不透明度最低为SPI/XG-Agar膜0.45±0.09 Abs600/mm(P<0.05)。SEM显示,SPI/XG-Agar复合膜表面平坦光滑且无颗粒,而其他复合膜表面有颗粒和褶皱。红外光谱显示,基材之间均有良好的相容性。SPI/XGAgar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不透明度及SEM结果优于其他复合膜。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黄原胶 复合膜 机械性能 添加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元帅系苹果不同生长期叶营养诊断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晰元帅系苹果生长周期中对各营养元素的需求,从而制定高产优质的施肥方案。【方法】本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不同产量元帅系苹果园中树龄为12~15 a的苹果树植株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生长时期叶片氮(N)、磷(P)、钾(K)、钙(Ca)和镁(Mg)营养元素含量,运用营养诊断与施肥建议综合法(DRIS)和标准含量适宜偏差百分数法(DOP)分析了生长过程中元帅系苹果叶片营养状况动态特征,并对营养含量丰缺及需肥顺序进行诊断评价。【结果】随着树体生长时期变化,高、低产园叶片各营养元素含量大体呈降低走势,Mg元素于5月份后发生波动变化。叶片部分元素营养含量与果实产量间存在相关性,分别为5、6月份K、Ca与产量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0.01),7、8月份N、K、Ca呈显著正相关(P<0.05),9月份则为N、Ca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而P、Mg含量则与产量无相关性(P>0.05)。经DRIS法判断后,不同生长时期确定的叶片营养诊断参数不同。2种诊断方法因诊断体系的差别使所得结果也具有一定差异,然而Ca、K、N是整个生长时期元帅系苹果叶片较为缺乏的营养元素的结果却是相同,即Ca> K> N元素含量。于不同生长时期,NII和ΣDOP值之间均呈线性关系,但未表现出显著性(P>0.05)。【结论】高、低产区再增产潜力巨大,建议元帅系苹果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增施含Ca、K元素肥料,其中K元素以中后期为主,中期配合增加含N元素肥料,P、Mg元素肥料则进行适量补充。

关键词: 元帅系苹果 生长时期 叶片营养诊断 需肥顺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和覆膜对旱作雨养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干旱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覆膜处理对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及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农田培肥和增产效应,筛选西北旱区绿色高效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为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于2019~2020年在甘肃省会宁县设计大田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无膜(CK)、秸秆粉碎还田(SS)、秸秆发酵还田(FS)、秸秆不还田+覆膜(MK)、秸秆粉碎还田+覆膜(MS)和秸秆发酵还田+覆膜(MFS)6个处理,测定不同秸秆还田与覆膜处理下土壤水分含量、贮水量和耗水量、土壤碳氮磷钾、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结果]2种覆膜处理下,秸秆还田可使全生育期耕层贮水量增加7.33%~16.2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73%~19.25%,其中,秸秆发酵还田的耕层贮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秸秆粉碎还田平均增加了 6.39%和7.38%.覆膜处理可进一步提高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增幅分别为10.62%~16.29%、13.88%~18.87%;并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0.70%~8.03%、1.63%~8.01%、7.75%~13.86%、9.19%~40.48%和4.06%~10.62%.与秸秆还田或覆膜相比,秸秆还田结合覆膜处理的干物质量和产量分别增加3.10%~15.35%、11.02%~17.08%,1.84%~12.81%、8.94%~14.83%;其中秸秆发酵还田增加最多,平均为12.04%和10.08%.[结论]秸秆还田和覆膜通过调控土壤水分和养分,提升了土壤供水供肥能力,进而促进作物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同步增长.其中秸秆发酵还田(MFS)效果优于粉碎还田(MS),有利于春玉米抗旱、增肥、增效和高产.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覆膜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产量 秸秆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藜麦、蚕豆、油菜和马铃薯为供试材料,设置连作藜麦(HLMA)和藜麦轮作马铃薯(HLMLS)、油菜(HLYC)、蚕豆(HLCD)4种不同种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HiSeq)对4种种植模式下藜麦根际土壤的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土壤养分和细菌群落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轮作种植模式下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较连作种植模式显著下降。HLCD模式提高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细菌组成研究结果显示,4种种植模式下占优势的细菌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HLCD处理下,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50.48%、13.17%、11.90%、7.42%和4.50%,较HLMA处理分别增加44.21%、56.36%、36.19%、224.24%和53.16%。土壤细菌群落优势属以Subgroup、芽球菌属(Blastococcus)、67-14和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为主,但不同种植模式所占土壤各细菌属的相对丰度大小存在差异。HLCD处理下,Subgroup、芽球菌属(Blastococcus)、67-14和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7.08%、5.48%、4.35%和3.49%,较HLMA处理分别增加51.99%、64.86%、49.89%和71.85%。聚类分析显示HLYC和HLMLS的组成最接近,其次是HLCD,HLMA的组成与前两者相差较大。土壤全钾、有效氮和速效磷是土壤细菌群落优势菌门变化的驱动因素。综上所述,连作藜麦后轮作蚕豆、油菜和马铃薯可改善土壤肥力,提高细菌群落组成丰富度。

关键词: 连作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高通量测序 根际土壤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型油菜硫苷含量与组分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我国是白菜型油菜起源地之一,分析评价其品质对开发利用白菜型油菜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菜籽为研究对象,经研磨提取和离子交换柱处理后,得到硫苷提取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323份白菜型油菜的硫苷含量及组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参试材料的硫苷总含量为26.19—238.21μmol·g-1,均值为137.22μmol·g-1。共检测到9种硫苷组分,其中包含了5种脂肪族硫苷,分别为2-羟基-3-丁烯基硫苷、4-甲亚砜丁基硫苷、2-羟基-4-戊烯基硫苷、3-丁烯基硫苷和4-戊烯基硫苷;3种吲哚族硫苷,包括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3-吲哚甲基硫苷和4-甲氧基-3-吲哚甲基硫苷;检测到1种芳香族硫苷,为苯乙基硫苷。白菜型油菜硫苷以脂肪族硫苷为主,3-丁烯基硫苷为主要成分,平均含量122.68μmol·g-1,占脂肪族硫苷含量的93.71%,占总硫苷含量的89.40%。比较不同生态区材料的总硫苷含量发现:长江流域>黄淮区>西藏>甘肃,其中,甘肃材料的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和3-吲哚甲基硫苷含量较其他3个生态区高,但3-丁烯基硫苷含量为4个生态区最低。吲哚族硫苷含量因材料感温性的差异而变化较大,强冬性(11.50μmol·g-1)>冬性(7.60μmol·g-1)>半冬性(6.77μmol·g-1)>春性(3.87μmol·g-1)。2-羟基-3-丁烯基硫苷与吲哚族硫苷的含量也因种质不同而有较大变化,筛选到6份高吲哚族硫苷种质(含量为5.86—13.81μmol·g-1),3份2-羟基-3-丁烯基硫苷种质(含量为50.14—68.38μmol·g-1)。【结论】白菜型油菜的硫苷成分主要是脂肪族硫苷,其中3-丁烯基硫苷为脂肪族硫苷主要组分。同时,硫苷组分的含量也因种质的基因型不同有较大变化,如超高硫苷、高吲哚硫苷及高2-羟基-3-丁烯基硫苷特殊材料等。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种子 硫苷 组分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