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648条记录
不同产地白色藜麦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采用甘肃天祝(LM1)、青海格尔木(LM2)、河北沽源(LM3)和山西静乐(LM4)产的4种藜麦作为研究材料,使用了多种营养成分测定方法,包括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及灼烧法.同时,结合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分析了不同产地藜麦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灰分、钙、铁、锌、硒、多酚、黄酮、花青素和皂苷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藜麦在营养组成方面相似,其中淀粉含量最高,但各个营养素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LM4的总蛋白含量最高,淀粉含量最低,表现优于其他产地的藜麦,适用于蛋白质类产品的开发.在矿质元素方面,LM1藜麦富含钙、铁和锌元素,可用于藜麦食品、膳食补充剂和各类食品配料的开发,以满足人们对这些元素的需求.此外,LM4中的活性成分含量最高,适合作为功能性食品原料进行开发.在4种藜麦中,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LM4的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综合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的结果,蛋氨酸被确定为4种藜麦原料的限制性氨基酸.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营养强化或原料搭配来确保产品的营养品质.该研究的结果将为藜麦加工、功能成分提取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 藜麦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箭筈豌豆繁种田阔叶杂草藜防除技术研究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适用于箭筈豌豆繁种田阔叶杂草藜的防治技术,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评价了地膜覆盖对箭筈豌豆繁种田阔叶杂草防效以及筛选对箭筈豌豆安全且对藜防效高的除草剂。结果表明,覆盖黑色地膜对藜的株防效为81.52%,覆盖白色地膜的株防效为66.30%。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中330 g/L二甲戊灵EC,33%精异草·丙炔氟SC,480 g/L嗪草酮SC的防效差异不显著。80%唑嘧磺草胺WG 75 g/hm2兑水900 L/hm2播后6 d土壤封闭喷雾对阔叶杂草防效均在90%以上,对藜防效均在95%以上。50%扑草净WP苗期茎叶喷雾的推荐剂量为2 450 g/hm2,对阔叶杂草防效87.85%~95.70%,对藜防效90.00%~96.50%。使用黑色地膜覆盖防除杂草,播后苗前(播后第6天)80%唑嘧磺草胺WG兑水剂量900 L/hm2土壤封闭喷雾,苗期采用推荐选择剂量2 450 g/hm2 50%扑草净WP茎叶喷雾,安全且防效较好。

关键词: 杂草防除 箭筈豌豆 防除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白银和张掖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发生动态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省白银和张掖地区梨园,利用三角形性诱捕器连续3年(2021年-2023年)监测了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和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以梨小食心虫发生为主,一年发生3代和不完全4代;越冬代成虫约在4月上旬开始出现,第1代高峰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初,第2代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第3代发生高峰期在8月底至9月中旬。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年诱蛾总量差异较大,最高可达3 835头/诱捕器,最低为412头/诱捕器。桃小食心虫在该地区1年发生2代,且发生量较少,全年诱虫总量在70头/诱捕器以下。通过对3个监测点3年数据的分析,初步掌握了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在甘肃省这两个地区的发生规律,为达到良好防控效果,应选择越冬代高峰期之前,即4月中旬进行第一次防治。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 发生动态 蛀果害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豌豆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方式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本文基于2012年布设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进行了采样与分析。试验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1)覆膜方式,条膜覆盖和全膜覆盖;2)施肥量,常规施肥[450 kg(N)·hm-2, 78.6 kg(P)·hm-2]和减量施肥[300 kg(N)·hm-2, 52.4 kg(P)·hm-2]; 3)种植模式,玉米单作、豌豆单作和玉米||豌豆间作。于2021年和2022年豌豆和玉米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籽粒粗蛋白产量(基于籽粒氮浓度计算)和吸磷量。结果表明:间作体系产量最高,间作体系混合产量较单作加权产量两年平均提高31.9%,增产主要由正的互补效应驱动;同时,各处理下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即间作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相比于单作,间作显著增加籽粒粗蛋白产量和磷吸收量,两年平均分别提高30.0%和24.0%。与条膜覆盖相比,全膜覆盖显著提高生产力和粗蛋白产量。其中,在条膜覆盖下,间作较单作增产38.4%;全膜覆盖下,间作较单作增产26.3%;单作和间作条件下,全膜较条膜分别增产15.9%和5.8%;与单作覆条膜相比,间作覆全膜的产量显著提高47.0%,粗蛋白产量显著提高57.5%。两个施肥水平产量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施肥的单作相比,减量施肥下的间作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均提高102.0%,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在减量施氮肥和磷肥条件下,间作相比于单作提高了肥料偏生产力和氮磷收获指数,且玉米品质不降低。因此,与农户模式(条膜覆盖下常规施肥的玉米单作)相比,全膜覆盖下减量施肥的间作是一种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玉米||豌豆间作 覆膜 减施化肥 养分吸收 粗蛋白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播期和密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藜麦播期、密度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确定甘南地区藜麦的最佳播种期和播种密度,旨在为藜麦栽培制度的调整和藜麦产业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方法]以藜麦品种'陇藜5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播期和播种密度2个因素,其中播期设早播(5月15日播种,E),晚播(6月24日播种,L)2个水平;播种密度设低密度(1.2万株/hm2,D1)、中密度(1.6万株/hm2,D2)、高密度(2.0万株/hm2,D3)3个水平,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共6个处理,分别为早播低密度(ED1)、早播中密度(ED2)、早播高密度(ED3)、晚播低密度(LD1)、晚播中密度(LD2)和晚播高密度(LD3),分析不同处理藜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不同处理藜麦根际土壤pH、养分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采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藜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最后对不同处理藜麦土壤pH和养分含量、细菌群落相对丰度与酶活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播期、密度对藜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明显影响.各处理间主穗长差异不显著.6个处理中,LD1处理藜麦有效分枝数、千粒质量均最高,ED2和ED3处理总产量均较高.播期、密度对藜麦根际土壤pH无显著影响,但对土壤养分含量以及酶活性有明显影响.在相同密度下,无论是在分枝期还是在灌浆期,晚播藜麦根际土壤全磷、全钾、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总体高于早播处理.在相同密度下,分枝期晚播藜麦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总体高于早播处理,而早播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晚播处理;灌浆期晚播藜麦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低于早播处理,晚播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则高于早播处理.播期、密度对藜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在分枝期,ED2处理Shannon指数平均值和Simpson指数平均值最大;在灌浆期,LD2处理Chao1指数最高,ED3处理的Coverage指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明显相关性,其中土壤脲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放线菌门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变形菌门呈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芽单胞菌门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甘肃省高海拔冷凉地区,播期、密度对藜麦产量及其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细菌群落有明显影响,在该地区藜麦播种时间以5月中旬、播种密度以(1.6~2.0)万株/hm2为宜.

关键词: 藜麦栽培 播期 密度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肥和有机肥对桃重茬土理化性状和细菌群落的改善作用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种植3年的桃育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未处理(对照)、生物有机肥、硫酸亚铁、松土精、枯草芽孢杆菌和农家肥6个处理,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了不同处理对重茬育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提高了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含量。较对照,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和有效锌的含量分别增加了44.30%、62.18%、58.82%、9.20%、92.97%、80.18%、93.98%、31.77%和94.51%,土壤pH降低了11.15%,而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分别增加了85.71%和89.29%。此外,不同处理均提高了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尤其是农家肥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农家肥处理促进了土壤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且增加了细菌群落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了细菌群落的稳定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主要受土壤全钾、钾离子、氯离子、速效钾、镁离子、有效铁、有机质含量、pH和电导率的影响。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均提高了桃苗株高、茎粗以及叶绿素含量,尤其生物有机肥和农家肥处理对苗木生长具有更强促进作用。综上,生物有机肥和农家肥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桃重茬育苗地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同时加快了桃苗的快速生长。

关键词: 连作障碍 土壤改良 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粒重和粒型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粒重性状对于胡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以胡麻小粒型材料CLX为母本,大粒型材料BLX为父本,杂交获得F1和F2群体,应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胡麻籽粒千粒重、籽粒表面积、籽粒周长、籽粒长度和籽粒宽度的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的遗传模型受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4.59%,多基因遗传率为14.73%。籽粒表面积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籽粒长度、籽粒宽度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3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5.69%、37.09%、19.27%。籽粒周长受2对等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68.24%。胡麻粒型性状的遗传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可通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早代进行选择。

关键词: 胡麻 籽粒性状 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密度对引大灌区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晰不同种植密度对引大灌区青贮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青贮玉米“陇青贮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M1(5.6×10~4株/hm2)、M2(6.8×10~4株/hm2)、M3(8.0×10~4株/hm2)、M4(9.2×10~4株/hm2)、M5(10.4×10~4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成熟期植株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1)随种植密度增大,青贮玉米株高和茎粗呈抛物线规律,穗长、穗粗、鲜穗质量、行粒数、穗行数均随种植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M3处理达到最优值;(2)鲜草、干草和籽粒产量均随种植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M3处理产量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为182 146.72、91 054.35、24 278.68 kg/hm2;(3)青贮玉米的粗蛋白、粗淀粉和粗脂肪量均在M3处理下最大,较M4、处理,3指标分别增加了8.31%、10.58%、和10.38%,较M5处理,3指标分别增加了12.49%、15.71%和19.71%;中性洗涤纤维值M5处理最大,和M3处理最小,M5处理较M3处理增加7.78%。【结论】种植密度为8.0×10~4株/hm2时,引大灌区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均达到最优。

关键词: 引大灌区 种植密度 青贮玉米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波消解-ICP-MS测定肉牛副产物中14种重金属含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肉牛副产物中重金属检测工作中的方法各异、操作繁琐等问题,基于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肉牛副产物中14种重金属的测定方法。【方法】肉牛8种副产物(肾、瓣胃、肺、肝、心、大肠、网胃、舌)样品经硝酸酸解过夜,微波消解,消解液定容后,利用ICP-MS检测,对检出限、加标回收率、精密度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选用Sc、Rh、Bi作为内标,对分析信号的本底和基体效应具有很好的补偿作用。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V、Cr、Mn、Fe、Co、Ni、Cu、Zn、As、Sr、Cd、Hg、Tl、Pb的线性范围为0~1 000μg/L,检出限为0.000 06~0.4 mg/kg,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0.4%~97.3%,RSD为0.2%~5.4%。【结论】与现有标准和文献中的方法比,该方法检出限低,操作简便快捷、经济、安全,能够一次性同时检测14种重金属,可满足肉牛副产物中多种元素含量的同时测定分析。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肉牛副产物 重金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饱和D-最优设计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西葫芦优化施肥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饱和D-最优设计对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秋冬茬西葫芦适宜氮、磷、钾用量及养分配比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西葫芦的合理养分供应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以产量和品质综合得分为目标函数,以氮、磷、钾施用量3个因素为因变量,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对西葫芦产量的影响大小排序为氮肥>钾肥>磷肥;对西葫芦品质综合得分的影响大小排序为磷肥>钾肥>氮肥。利用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本试验条件下西葫芦产量超过85 000 kg/hm2时的氮肥施用量为439.29~587.46 kg/hm2、磷肥施用量为66.92~113.85 kg/hm2、钾肥施用量为374.36~581.89 kg/hm2。品质综合评分在75分以上的氮肥施用量为302.89~489.67 kg/hm2、磷肥施用量为56.08~98.38 kg/hm2、钾肥施用量为426.30~578.35 kg/hm2。【结论】得出高产优质基质栽培西葫芦的施肥方案,即氮肥施用量439.29~489.68 kg/hm2,磷肥施用量66.82~98.39 kg/hm2,钾肥施用量426.30~578.35 kg/hm2,适宜的N、P2O5、K2O施用比例约为1∶0.18∶1.08。

关键词: 西葫芦 基质栽培 饱和D-最优设计 优化施肥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