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铃薯WOX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在离体再生和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WUSCHE-相关同源盒(WUSCHEL-related homeobox,WOX)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干细胞分化调控、逆境胁迫响应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开展马铃薯WOX基因家族鉴定与功能研究,将为马铃薯遗传改良提供优良基因资源与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拟南芥、番茄、烟草和水稻WOX蛋白序列,利用HMMER 3.0 和BLASTP鉴定马铃薯WOX基因家族成员,使用MCScanX软件分析WOX基因家族成员在马铃薯种内及种间的共线性,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ExPASy、GSDS等软件分析马铃薯WOX基因家族成员理化性质、基因结构、蛋白motif、启动子区域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基于PGSC数据库中马铃薯转录组数据,分析StWOXs在不同组织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以可能参与离体再生过程的StWOX5 作为候选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具有不同离体再生能力的 4 个马铃薯品种(系)再生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鉴定得到 11 个马铃薯WOX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 5 条染色体上,分为WUS、中间和古老共 3 个进化分支,不同分支中StWOXs基因结构、蛋白motif组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类型和数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WOX基因家族成员参与离体再生和非生物胁迫响应,StWOX4/5/11/13在愈伤组织中特异表达,StWUS、StWOX1/3c/4/5/13在甘露醇处理下上调表达,StWOX3a/11 在NaCl处理下上调表达,StWOX4/5/13 在热胁迫中上调表达,且StWOX5 相对表达量与愈伤组织分化率呈正相关.[结论]不同马铃薯WOX基因具有潜在的功能多样性,StWOX5具有促进马铃薯离体再生分化的作用,参与了非生物胁迫反应.


吴忠市红寺堡区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栽植的青贮玉米品种,对比研究了 5 个青贮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干物质含量和果穗特性.结果表明:金陵青贮 67 的株高、穗位高、绿叶数最高;正大 12 茎粗最高;京科青贮 932秃尖最短,干物质含量、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 39.25%、75 677.55 kg/hm2、29 703.44 kg/hm2;京科青贮932、正大 12 的穗长、穗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综合来看,京科青贮 932 适宜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推广种植.


旱生植物水力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草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旱生植物的生存主要受制于水分条件,植物适应干旱的能力及对复水的响应策略决定其生长和分布情况。植物水力结构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水力联通系统,反映了植物根部吸水-木质部输水-蒸腾作用散失水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循环过程中形成的水分供给策略,是决定植物抗旱能力的关键内在因素,也是植物-水分关系研究的重点。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植物水力结构特征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揭示了植物水力性状的协调与权衡机制,阐明了水力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关系,总结了目前对植物供需水力学模型模拟和植物抗旱及复水恢复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从水力结构学视角综合评价了植物抗旱适应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重点,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将为干旱条件下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果园生草条件下介导果树适施外源钙剂引起的果实内源激素和品质变化特征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5种类型螯合剂钙源和人工生草草种为试材,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清水为对照(CK),对采选的螯合剂钙源进行稀释500、1 000、1 500倍浓度喷施,结合行间人工生草和清耕耦合模式种植,研究了不同类型螯合剂钙源和生草处理下果实内源激素和品质变化特征,以期为当地果品提升开展果园可持续化生草管理和标准化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果实成熟后,整体处理提升效果主要集中在稀释1 000倍浓度,其中SA(1 000倍)和OM(1 000倍)与生草模式耦合对果实内源激素和品质提升显著,即赤霉素(GA)提升38.0%与41.2%、细胞分裂素(CTK)提升26.9%与38.3%、生长素(IAA)提升47.4%与52.9%、脱落酸(ABA)拮抗作用34.9%与35.1%;果实品质当中,单果质量提升20.6%与16.6%;可滴定酸提升24.0%(SA)、可溶性固形物提升23.1%与21.9%、硬度提升71.8%(SA)、可溶性糖提升20.1%(SA)。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内源激素与果实品质相关性集中于稀释1 000倍浓度,聚焦于生草模式与喷施耦合(1 000倍)相关性最强,GA、CTK、IAA与可溶性糖、硬度和果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01);仅喷施外源钙剂时,CTK、IAA与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呈显著相关性(P<0.001)。果园行间生草主要为GA、IAA与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可溶性糖呈显著正相关(P<0.05)。


数字科技促进宁夏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创新
《宁夏农林科技 》 2024
摘要:以数字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既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亦是促进宁夏现代枸杞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路径。数字技术可凭借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业资源利用效率等诸多优势,切实为促进宁夏现代枸杞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契机。在深刻研判数字技术赋能枸杞产业智能化生产环节存在重大缺口的情况下,分析枸杞产业规模不经济、品种道地性“解读”缓慢的主要因素,论述数据共享促进枸杞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并针对枸杞产业面临的种植基地效益不高、绿色道地珍品保护与挖掘能力不足、中高端枸杞产品市场开发不够等问题,围绕“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要素流动与技术落地”“创新品牌保护思维,促进市场规范建设”“强化主体赋能,精准嵌入数字技术”“聚力科技融合发展促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均衡协调”四大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旨在为推动宁夏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葡萄渣对肉母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凋亡率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葡萄渣对肉母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凋亡率及抗氧化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胎次、体重相近的产后健康肉母牛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每头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40、300、360 g/d的葡萄渣.试验预试期15 d,正试期40 d.采集尾静脉血,测定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与凋亡率及其抗氧化水平.[结果]①试验第20天,3个试验组肉母牛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均显著上升(P<0.05);试验第40天,试验Ⅱ、Ⅲ组CD4+T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3个试验组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②试验第20、40天,试验Ⅱ、Ⅲ组母牛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第40天,随着葡萄渣添加量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呈线性下降(P<0.01).③试验第40天,3个试验组肉母牛血清MDA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Ⅲ组肉母牛血清T-AOC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肉母牛饲粮添加不同比例葡萄渣可以改善肉牛的免疫功能,本试验条件下,葡萄渣的适宜添加水平为(300~360)g/d.


玉米种植改变了引黄灌区盐渍化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功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植物修复对盐渍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本文对宁夏引黄灌区盐渍化土壤玉米种植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以及荒地土壤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植能够增加盐渍化土壤细菌物种数(OTU,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和多样性,各土壤细菌总物种数和特有物种数(OTU)从高到低依次为: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荒地土壤;土壤细菌多样性(即ACE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指数)由大到小均依次为: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荒地土壤, 3种土壤细菌多样性之间差异不显著.玉米种植改变了盐渍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玉米种植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两种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daceae)、丝状菌属(Hyphomircobiales)和根瘤菌属(Rhizobiaceae)为3种土壤组间差异贡献最大的物种;玉米种植增加了盐渍化土壤中细菌参与新陈代谢功能与遗传信息处理功能物种的相对丰度,且有效磷、全磷、速效氮、全盐和pH是影响二级功能相对丰度的重要因子.玉米种植后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在生态位上与荒地之间存在明显分异.种植玉米修复盐渍化土壤能够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功能和多样性,对改善盐渍化土壤微环境,促进盐渍化土壤微生物功能发挥和盐渍化土壤种植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种业作为农业领域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及新品种(系)选育已是当前草种业研究的热点话题。因此,本文主要从草种质资源形态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及分子水平4个方面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总结和展望,旨在为草种质资源的创制及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质地与解剖结构的变化
《西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灵武长枣’发育过程中枣果质地与解剖结构的变化特征及两者间关系。以国家地理标志品种‘灵武长枣’为试验材料,利用质地剖面分析法(TPA)和石蜡切片法,分析测定果实7项质地品质指标、10项显微结构指标,并对果实基本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灵武长枣’果实成熟过程中,以硬核期为转折点,硬核期到半红期枣果实品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如硬核期到膨大前期单果质量增幅412.3%、体积增幅403.7%,且果实解剖结构与大部分质地参数显著相关。即随着果实成熟,果实的单果质量、纵横径,体积均增加;果实硬度、脆度和胶粘性先增大后减小,弹性、咀嚼性和粘附性呈上升趋势,内聚性变化不显著。果皮变薄,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维管束和空腔面积增大,细胞排列变疏松,成熟期口感变酥脆。角质层加厚,果实抗损伤性加强。此外,枣果表皮细胞中的质体也发生很大变化,幼果期到半红期,由叶绿体逐渐转变为有色体。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硬度、弹性、咀嚼性和粘附性同枣果细胞形态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粘附性与大部分果实细胞形态参数达极显著水平,如粘附性与空腔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9)。‘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其果实品质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果实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显著影响其质地品质(硬度、弹性、咀嚼性、粘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