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宁夏农林科技 》 2024
摘要: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食用菌栽培品种之一,在四川、云南等省(区)已有大规模栽培生产,发展势头强劲。菌丝体是食用菌的营养器官,栽培过程中观察菌丝生长特点特征是进行栽培管理判断的重要表征指标。食用菌菌丝生长预测模型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生长条件和环境变化对食用菌菌丝生长趋势的影响。采用Logistic、Gompertz生长模型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进行拟合分析,探究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发育规律,构建10℃和20℃条件下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预测模型,用评价指标进行模型评价,Gompertz模型R2为0.995 2和0.994 7,并分析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是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曲线拟合的最佳模型。开展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预测模型构建研究,为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2014-2019年青铜峡灌区入黄干沟水质时空分布及污染源解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为了解黄河中上游青铜峡灌区入黄干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典型污染物来源及空间分布。[方法]文章针对2014—2019年灌区12条入黄干沟水体中总磷(TP)、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探究,并采用输出系数法揭示灌区污染物来源。[结果](1)时间尺度上,研究期间入黄干沟整体水质为Ⅳ至劣V类,氨氮和总磷浓度超标严重,受灌溉影响,污染物浓度在非灌溉期高于灌溉期;(2)空间分布上,12条干沟的污染物浓度沿黄河水流方向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银古公路桥附近的银新干沟、中干沟、永二干沟污染较为严重(劣V类);(3)污染物来源上,灌区总磷入河负荷主要来自面源污染(占比86.7%),集中在青铜峡市、贺兰县与平罗县,氨氮入河负荷主要来自点源污染(占比66.8%),COD入河负荷点源和面源分别占比48.1%和51.9%,集中在银川市区和利通区。[结论]青铜峡灌区入黄干沟治理应重点关注银新干沟、中干沟和永二干沟,严格控制冬季点源排放是灌区干沟水质提升的关键,种植源污染防控优先考虑青铜峡市、贺兰与平罗县,畜禽养殖源污染防控优先考虑利通区,城镇生活源污染防控优先考虑银川市区。
关键词: 水质 输出系数法 时空分布 污染源解析 青铜峡灌区


宁南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宁夏南部山区山杏林、沙棘林、山杏×沙棘混交林3种典型植被为试材,采用野外定位监测法,对3种植被0~100 cm不同深度土壤水分进行连续1年定位观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时间变化和垂直变化规律,以期了解宁南山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及耗水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储水量在年内变化趋势整体呈“M”型,土壤储水量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山杏林(158.35 mm)>山杏×沙棘混交林(139.72 mm)>沙棘林(123.24 mm)。不同植被类型日平均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动态相似,其变化趋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9月山杏林、沙棘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是8月的1.56、1.41、1.49倍;3种植被类型平均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均在10月,最小值均在8月。在垂直方向上,3种植被土壤水分的变化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沙棘林土壤含水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山杏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土壤含水量呈波形变化趋势;3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沙棘林各土层变异系数的均值最大,为39.36%。综上,山杏林土壤水分状况最好,其次是山杏×沙棘林,为该区域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秸秆还田模式下种植密度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和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农田开展连续 5a 设置裂区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H1:秸秆粉碎深翻还田、H0:秸秆不还田)和种植密度(D1:67500 株·hm-2、D2:82500 株·hm-2、D3:97500 株·hm-2)下玉米成熟期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模式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交互效应极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Chao1 指数、ACE指数及香农指数(P<0.01),以H1D2 处理下最高.(2)农田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63.50%~81.82%)、担子菌门(4.83%~18.03%)和被孢霉门(3.18%~9.61%)等 14 个门及 509 个属的真菌组成,真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秸秆还田模式各密度处理间群落结构不同,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差异较大.(3)秸秆还田模式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交互效应极显著降低土壤 pH 值,提高了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P<0.01),以 H1D2 处理下最高.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真菌α多样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pH值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质、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机质含量与毛壳菌属(Chaetomium)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RDA分析表明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和pH值是驱动秸秆还田模式下各密度处理中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中,秸秆还田结合种植密度 82500 株·hm-2 处理,对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改善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最有利.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种植密度 土壤理化性质 真菌多样性 真菌群落结构


30个鲜食枣种质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果实综合性状良好的鲜食枣品种,以30个不同鲜食枣种质为研究对象,选取8个外观品质指标和6个内在品质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鲜食枣果实品质。结果表明,不同枣种质的果实品质性状差异明显,变异系数为9.10%~29.95%,b*值的变异系数最大,L*值的变异系数最小。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0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计算并排序,综合评价前5位为Z2-5、N-2、Z-6、灵武长枣4号、N-3,果实品质较好。结合相关性和聚类分析,将鲜食枣果实品质指标简化为6个,为b*值、可滴定酸含量、单果重、果形指数、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研究结果为鲜食枣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


外源钙对甘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揭示宁夏中部干旱带甘草优质高产栽培过程中甘草对不同钙浓度的适应机制,探究了外源钙对甘草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设置0(CK)、5(G1)、10(G2)、15(G3)、20 mmol/L(G4)5个钙浓度,分析比较了不同浓度外源钙处理下甘草生长、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出适宜甘草生长的外源钙施用浓度。【结果】随着钙浓度的增加,甘草主根长、主根直径、单根鲜质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甘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钙浓度为10 mmol/L时,Tr、Pn、Gs、SOD活性、CAT活性均达到峰值,且Pn、Gs显著高于对照(P<0.05)。MDA含量随着钙浓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浓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钙浓度为10 mmol/L时的MDA含量最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钙浓度为10 mmol/L时,隶属函数值的均值最大,为0.739。【结论】施用外源钙有利于改善甘草的生理生化特性,促进生长发育;10 mmol/L钙浓度是甘草生长的最佳施用量,可为干旱地区甘草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枸杞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及建议
《宁夏农林科技 》 2024
摘要:分析了我国枸杞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技术攻关、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经费保障等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旨在为枸杞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CNCPS在饲料营养价值评价以及反刍动物生产性能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是基于瘤胃降解特征的饲料营养价值评价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引入我国后经30年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普及率仍然较小,我国CNCPS数据库并不丰富.鉴于此,本文主要综述了CNCPS在饲料营养价值评价中的应用、CNCPS预测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推动我国CNCPS的应用和进一步完善数据库,为CNCPS体系在饲料营养评价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 饲料 营养价值 反刍动物 研究进展


癸氧喹酯和托曲珠利治疗性预防犊牛球虫病的动态效果评价
《中国动物保健 》 2024
摘要:为了探讨托曲珠利和癸氧喹酯对犊牛球虫病治疗性预防的效果,根据用药前所测球虫感染情况,将未使用抗球虫药物治疗且体重无差异的72头 3月龄犊牛分为癸氧喹酯组、托曲珠利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用药后第 0、7、14、21、28、35、42、49、56、84、112、196天监测并分析犊牛粪便中球虫卵囊数量变化和犊牛体重变化.结果表明:癸氧喹酯组、托曲珠利组中犊牛球虫卵囊排出率和排出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犊牛球虫.癸氧喹酯组犊牛在连续用药后19d无卵囊排出;托曲珠利组犊牛7~28 d内卵囊排出率为4.17%,28~49 d内卵囊排出率为8.33%.癸氧喹酯连用 30d后药物持效期为19 d,托曲珠利单次用药后药物持效期为49 d.药物治疗组的犊牛平均体重的增长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托曲珠利组犊牛体重相较于癸氧喹酯组犊牛体重无差异(p>0.05).说明托曲珠利和癸氧喹酯药物均能有效治疗性预防犊牛球虫病,其中癸氧喹酯药物治疗性预防的周期为19 d,托曲珠利药物治疗性预防的周期为49 d.


大豆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构建及花色和种皮色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 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 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亲本组合的RIL群体基本聚在一起,显示出清晰的遗传结构.利用该NAM群体亲本间花色和种皮色具有显著差异的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 1 个主要位点qFC13-1 与花色显著关联,该位点与W1 位点重合;定位到 12 个位点与种皮色显著相关,其中 9 个位点为 3 种以上方法共定位,3 个位点为 2 种方法共定位,包括 4 个已知位点和 8 个新位点.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NAM群体适于进行大豆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为大豆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和育种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