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舍饲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粗蛋白水平饲粮对冷季舍饲集中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况良好、体重(180.00±11.67)kg的公牦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牦牛.设计3个粗蛋白水平分别为12.5%(Ⅰ组)、15.5%(Ⅱ组)和18.5%(Ⅲ组)的全混合饲粮(TMR).预试期30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Ⅰ组、Ⅱ组牦牛的总增重、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Ⅲ组(P<0.05);Ⅲ组牦牛的料重比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Ⅱ组、Ⅲ组牦牛的粗灰分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牦牛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Ⅱ组(P<0.05);Ⅲ组尿素氮(BUN)含量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研究表明,中蛋白质水平饲粮在牦牛育肥过程所呈现的育肥效果较好,冷季集中育肥牦牛推荐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5%.
关键词: 牦牛 集中育肥 蛋白质水平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血清生化指标


不同种植方式对高寒旱区地膜小麦耗水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9-2022年在陇中高寒旱区以裸地条播为对照(CK),设置全膜覆土穴播(FM)和膜侧沟播(FS)两种覆盖方式,研究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FM和FS处理播种期~拔节期0~20 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平均提高3.1℃和2.1℃,灌浆期分别降低0.6℃和1.0℃.覆盖能不同程度提高冬小麦各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其中出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和灌浆期提高幅度均高于20%.与CK相比,FM处理返青后冬小麦耗水量平均显著提高29.2%,返青前显著降低42.4%;FS处理返青期~灌浆期耗水量提高12.6%,返青前降低25.7%.各处理冬小麦基本苗、分蘖数、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表现为FM>FS>CK,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FM和FS处理产量分别较CK平均提高74.7%和45.4%;处理间耗水量差异不显著;F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较CK平均提高67.3%,FS次之,较CK平均提高46.1%.综上,地膜覆盖可调节土壤水分状况,改善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成穗情况,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全膜覆土穴播调节效应优于膜侧沟播,是适宜在高寒旱区地膜小麦生产中推广应用的种植方式.
关键词: 全膜覆土穴播 膜侧沟播 耗水特征 冬小麦 生长发育 产量


滴灌条件下不同覆盖材料对玉米产量效益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寒旱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探明不同覆盖材料对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玉米产量和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以普通PE地膜和裸地为对照,分析全生物降解膜、加厚PE地膜、玉米秸秆等 3 种材料覆盖下对玉米产量和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加厚PE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后玉米产量为 13 114.5~13 708.5 kg/hm2,较普通PE地膜增产1.4%~6.0%;水分利用效率为 24.17~25.11 kg/(mm·hm2),较普通PE地膜提高 2.3%~3.8%.产值与效益均高于普通PE地膜,均以玉米秸秆处理最高,分别为 38 383.8、24 283.8 元/hm2;生物降解膜次之,分别为 37 674.0、21 624.0 元/hm2;加厚PE地膜排第 3,分别为 36 720.6、21 570.6 元/hm2.收获后覆盖处理土壤水分均呈典型的"双峰"曲线,上层含水量高于下层,对深层土壤水分影响较大.在降水量低、蒸发量高的沿黄灌区,覆膜的主要作用是减蒸保水,用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降解地膜、易回收型的加厚PE地膜或固炭培肥型的秸秆替代普通PE膜可行.
关键词: 滴灌 覆盖材料 玉米 产量效益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水分分布


缓释肥料养分缓释机制及研究进展
《生态产业科学与磷氟工程 》 2024
摘要:缓释肥料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详细介绍物理阻碍包膜型、化学合成微溶型和稳定型等现有缓释肥料的内涵、主要品种、缓释机制、关键技术及优缺点。针对缓释肥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研究方向,研发更优缓释性能的无机包膜材料、降低有机包膜材料成本、组合不同类型缓释肥料的缓释技术、实现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需求精准一致将是缓释肥研究主要关注点。
关键词: 包膜缓释肥 化学合成型微溶性缓释肥 稳定性肥料 缓释机制 发展应用


早胜牛现代化科学养殖技术
《农业工程技术 》 2024
摘要:早胜牛肉质细腻,肌内大理石花纹丰富,具有独特芳香味,具备培育高档牛肉产品的潜质,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传统的养殖模式已难以满足高品质牛肉的生产需求,因此,采用现代化养殖技术,实现科学饲养管理是提升肉质、增加养殖户的收益的关键。该文通过对早胜牛育肥牛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旨在探索牛肉品质至A5级的有效方法,同时评估科学管理技术在经济效益上的实际影响,为肉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腐植酸水溶肥对柴胡Bupleurum chinense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中柴1号”为实验材料,应用盆栽方式研究腐植酸水溶肥对柴胡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柴胡苗龄为60 d时分别设腐植酸水溶肥稀释倍数1 200(T1)、1 500倍液(T2)、1 800倍液(T3)、2 100倍液(T4)对幼苗进行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处理30 d后分析各处理对柴胡幼苗形态指标、生物量积累、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以及光合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3处理的株高、叶片数、根粗、根长分别显著增加了36.82%、37.03%、42.78%、22.38%,根鲜重、叶鲜重、根干重、叶干重相较CK分别极显著增加了90.36%、98.68%、123.84%、104.38%。此外,腐植酸水溶肥还增强柴胡幼苗根系2,3,4-氯化三苯四氮唑(TTC)还原活力,抑制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等酶活性,增加叶绿素含量,提升Pn、Gs、Tr等光合参数。综上可知,施用腐植酸水溶肥1 800倍液可显著促进柴胡幼苗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幼苗抗逆能力、增强光合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柴胡苗期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柴胡 腐植酸水溶肥 幼苗生长 根系活力 生理特性 光合作用


香梨优斑螟在甘肃的发生规律与为害特性
《中国植保导刊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 Yang)是甘肃省新发生的重要林果蛀果蛀干害虫.通过田间调查,对甘肃省张掖市和兰州市不同果园香梨优斑螟的种群发生动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香梨优斑螟在甘肃地区1年可发生3代,第2代成虫密度最高;主要以3~5龄幼虫在树干和侧枝的翘皮裂缝处、腐烂病斑处和果实内滞育越冬;除已报道的苹果、梨、杏、枣等外,新发现一种适生寄主——贴梗海棠.本研究初步了解了香梨优斑螟在甘肃省的为害寄主、年发生动态及越冬习性,为该害虫的防控阻截提供了科学依据.


优质紫苏新品种陇苏3号
《农村百事通 》 2024
摘要:陇苏3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选育的丰产、优质、中早熟、油用紫苏新品种.该品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全生育期167天,株高167.5厘米左右.茎秆绿色、方形、有凹沟.叶对生,阔卵形,边缘有锯齿,绿色.总状花序顶生,花白粉色.主穗长17厘米,平均有效角果数31.2个,单蒴果籽粒数3.3粒.籽粒近圆形、灰白色,千粒重4.3克,单株产量77.18克.籽粒含油率34.28%,木酚素含量19.14%,硬脂酸含量17.19%,油酸含量18.19%,棕榈酸含量6.44%.
关键词: 总状花序顶生 单株产量 主穗 油酸含量 生物技术研究所 木酚素 紫苏 中早熟


乙二胺四乙酸-乙酸铵盐交换法测定阳离子交换量方法优化
《化学分析计量 》 2024
摘要:针对乙二胺四乙酸(EDTA)-乙酸铵交换法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耗时长的问题,对方法的搅拌方式、搅拌时间、蒸馏时间进行优化。优化后分析条件为:用磁力搅拌器代替人工橡皮头玻璃棒搅拌,确定搅拌时间为90 s,确定蒸馏时间为6 min。选择4个不同地区不同阳离子交换量的土壤标准物质用优化前、后的方法分别进行7次测定,其检测结果相对标准偏差为1.53%~5.32%;28个实际样品进行成对二样本均值分析,优化前、优化后测定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对优化前、后28个土壤样品阳离子交换量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线性相关显著,相关系数r=0.998。结果表明,EDTA-乙酸铵交换法优化前、后均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无显著性差异,EDTA-乙酸铵交换法优化后的方法检测时间(1人测定8个样品)由280 min缩短到130 min,提高了检测效率,适合批量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代换量的测定。
关键词: 土壤 阳离子交换量 乙二胺四乙酸-乙酸铵交换法 磁力搅拌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