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寒富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模型的优化
《保鲜与加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寒富苹果可溶性固形物的检测精度,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仪对寒富苹果进行扫描,对主成分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PCR)、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和改进偏最小二乘法(modified partial least squares,MPLS)三种建模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改变波长的范围、导数处理、去散射处理、标准化处理、加权多元离散校正及间隔平滑处理等光谱预处理,研究不同建模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寒富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模型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80~1 100 nm范围内,采用MPLS,间隔点为2,平滑点为2,结合去散射处理和一阶求导处理所建立的寒富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定标模型最好,其定标模型的校正交互验证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SECV)为0.306,交互验证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of cross validation,R2cv)为0.961;预测标准偏差(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SEP)、预测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of prediction,R2P)、预测相对分析误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分别为0.357、0.944、4.967,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适用范围广。建模方法、波长范围、导数处理、间隔平滑处理、去散射处理使模型误差分别降低了14.688%~53.407%、20.787%~33.146%、1.918%~13.123%、1.813%~7.553%、0~2.647%,建模方法和光谱预处理对模型优化的次序依次为:建模方法>波长范围>导数处理>间隔平滑处理>去散射处理。
关键词: 寒富苹果 可见/近红外光谱 光谱预处理 可溶性固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球盖菇液体发酵产漆酶条件的优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拟探讨培养条件对大球盖菇液体发酵产漆酶的影响,为大球盖菇漆酶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以ABTS[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为底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漆酶活性。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培养条件对漆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大球盖菇液体发酵产漆酶的培养基最佳配方为25 g/L可溶性淀粉、2. 5 g/L蛋白胨、1. 5 g/L MgSO4,其中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用量为显著影响因素。最佳发酵条件为pH值5. 5、250 mL三角瓶装液量60 mL、接种量5%、温度28℃、转速140 r/min。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培养7 d后酶活性可达18. 103 U/mL。由结果可知,大球盖菇在发酵条件优化后具有较高的产漆酶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照节律和光照强度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光照节律和光照强度对白羽肉鸡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720只1日龄肉鸡,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试验采用3(光照时间)×2(光照强度)因子设计,各个处理组从第4日龄分别采用3种光照节律和2种光照强度,即常规光照(20L:4D)、间歇光照(3L:1D)和变程光照,光照强度分别为5 lux和10 lux.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常规光照组相比,在光照强度5 lux下,间歇光照组和变程光照组可显著提高肉鸡平均体增重、胸肌重、胸肌率和腿肌重、腿肌率(P<0.05),并显著降低耗料增重比、腹脂重、腹脂率、黄度(P<0.05),但各试验组亮度、红度、剪切力、pH、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在光照强度5 lux下,间歇光照和变程光照都能提高肉鸡出栏品质,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培养体系中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共培养体系中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试验分离培养了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2种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后,接种于Transwell细胞小室共培养板进行共培养,待细胞密度达到90%以上分别进行诱导分化。骨骼肌卫星细胞诱导分化8 d后,检测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水平、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以及脂质代谢关键酶的表达。结果显示: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单独培养相比,共培养体系内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脂滴数量和脂滴面积极显著减少(P<0.01),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由此可见,共培养体系中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猪骨骼肌卫星细胞 肌内前体脂肪细胞 共培养 脂质沉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差压预冷及其对西葫芦冷藏效果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延长西葫芦的采后保鲜期和减少营养物质的损耗,本文以西葫芦(Cucurbita pepo.L)为试材,比较了不同预冷温度对西葫芦预冷后的冷藏效果,分别置于-3、0、3和6℃差压冷库中,预冷到10℃,然后在10℃条件下冷藏。期间每4 d取一次样,测定其各项指标。结果表明:6℃预冷速度最慢,0和3℃快于6℃,-3℃预冷速度最快。与冷藏前相比,冷藏结束(16 d)时,0和3℃预冷组的丙二醛含量分别上升了66.76、71.63%,显著(P<0.05)低于其他2个处理;4个组(分别为-3,0,3和6℃预冷组)的硬度分别下降了9.89%、7.46%、7.89%和11.19%;CAT活性分别为16.25、19.79、17.58和16.63 U/min?g;各组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下降了32.61%、20.65%、26.09%和30.87%;香气成分中醛类相对含量分别为69.94%、76.33%、71.47%和70.97%。与-3和6℃预冷相比,0和3℃预冷处理能够显著的延缓硬度的下降,降低呼吸速率和乙烯的释放量,因此能延缓西葫芦的采后衰老和延长货架期;并抑制了丙二醛的积累,减少组织损伤且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受到抑制,提高了过氧化氢酶活性,因而可以降低活性氧伤害;并保持了较高的香气成分含量,而-3和6℃预冷的西葫在冷藏后期的呼吸强度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迅速升高,且-3℃的预冷处理使得西葫芦在之后的冷藏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冷害现象,即表皮长斑。因此0和3℃差压预冷对西葫芦的冷藏效果较好,研究结果为西葫芦采后冷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MCP处理对不同成熟度富士苹果贮后货架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1-甲基环丙烯(1-MCP)对不同成熟度的苹果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规律,以不同成熟度的富士苹果为试材,采后进行1μL/L的1-MCP处理,然后在(-0.5±0.3)℃贮藏10个月后出库,测定理化指标,并分析不同成熟度1-MCP处理苹果在货架期间果实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够延缓不同成熟度苹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和质地的下降,其中1-MCP处理对低成熟度果实保鲜效果更明显.HS-SPME/GC-MS分析表明,己醛(青草及苹果香味)和2-己烯醛(新鲜水果型清香)是富士苹果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在货架初期,高成熟度的果实检测出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高于低成熟度果实; 1-MCP处理的果实中酯类挥发性物质含量降低,使果实的香气变淡,而醇类、醛类物质含量升高;随着果实的成熟,生理代谢旺盛,1-MCP处理成熟低的果实挥发物质含量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乳铁蛋白肽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产奶量、体细胞及乳成分的影响
《天津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本试验以年龄、胎次、泌乳天数、产奶量相近,体细胞数在50万~150万个·mL-1范围内的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和牛乳铁蛋白肽,研究灌服牛乳铁蛋白肽对患隐性乳房炎奶牛产奶量、体细胞数及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0 d相比,30 d时试验组奶牛产奶量显著提高了8.54%(P<0.01),而对照组则显著降低了18.30%(P<0.01),且试验组奶牛产奶量比对照组高33.37%,差异显著(P<0.05);(2)与0 d相比,30 d时对照组和试验组奶牛体细胞数分别显著降低了75.09%(P<0.01)和83.72%(P<0.01),且后者较前者低32.92%,但差异不显著(P>0.05);(3)灌服牛乳铁蛋白肽后,奶牛乳成分指标中干物质含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无脂固形物含量较灌服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乳糖和尿素氮含量则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综合而言,牛乳铁蛋白肽对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效果,可显著提高隐性乳房炎奶牛日产奶量并降低体细胞数.
关键词: 奶牛 隐性乳房炎 牛乳铁蛋白肽 产奶量 体细胞 乳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贝母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8
摘要:目的分析贝母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的分布特点、鉴别能力和应用价值,为中药材贝母精准鉴定方法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应用多重序列比对、SNP筛选、酶切位点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贝母属6种药用植物的15条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贝母属叶绿体基因组DNA同源性达98.38%,通过分析共发现SNP位点4058个,其中川贝母类鉴别候选位点71个,瓦布贝母鉴别候选位点个25个,太白贝母鉴别候选位点个120个,浙贝母鉴别候选位点个79个,湖北贝母鉴别候选位点个61个,平贝母鉴别候选位点794个。结论叶绿体基因组SNP分子标记因其密度高、鉴别力强和便于分析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贝母 叶绿体基因组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效应子及其与小麦条锈菌致病性的关系
《生物技术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病原菌和寄主植物竞争进化过程中分泌称为效应子(Effectors)的复杂的分子,其逃避或抑制寄主的免疫反应,干扰寄主的各种生理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病原菌寄生适合度、定殖能力和传播能力。利用基因组序列和转录组测序数据预测小麦条锈菌中含有两千多个候选效应子,但由于小麦条锈菌缺乏有效的遗传转化体系,目前对其效应子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在介绍效应子分类及其特征基础上,结合可运用于小麦条锈菌效应子功能研究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阐释小麦条锈菌与寄主植物互作取得的进展,关注效应子靶定的寄主亚细胞成分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这些进展有利于深入认识小麦条锈菌效应子的生物学功能,并为深入探讨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机制,制定新的防治策略提供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