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维生素A营养需要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6年5月11日—6月13日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麦岛实验基地采集中国对虾幼体,在其配合饵料中添加维生素地对其发育阶段维生素A的营养需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饵料中维生素A的含量为40.16-60.15μg/g时,对中国对虾幼体的变态、成活和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银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的免疫应答研究
《淡水渔业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绵羊红细胞为载体,建立了检测银鲫血清抗体的间接血球凝集试验。用该方法研究了银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的免疫应答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疫苗免疫组在免疫7天后可以测到血凝抗体,21天达到高峰值4096,然后开始下降,35天时抗体滴度降为16。加弗氏不完全佐剂疫苗免疫组亦在7天时可以测到血凝抗体,21天达到1024,35天时为2048,抗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对鱼体免疫后的保护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免疫组分别在7天左右和14天左右开始产生保护力。免疫保护力在鱼体免疫初期随着抗体滴度的增加而加强,随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较强的水平,并不随抗体滴度的下降而减弱。浸泡免疫试验的结果亦表明,银鲫可以通过浸泡免疫获得免疫保护力。
关键词: 银鲫,嗜水气单胞菌,疫苗,免疫应答,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对虾养殖池沉积环境中TOC、TP、TN和pH垂直分布
《水产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5年冬季 ,测定了青岛地区四个池龄 10年以上的对虾养殖池不同层次沉积物中有机碳 (TOC)、总氮 (TN)、总磷 (TP)和pH并研究了其垂直分布。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的TOC和TN为积累过程而形成污染 ,泥质虾池污染深度为 2 0~ 30cm ,泥沙质虾池污染深度为 4 0cm ,沉积表层污染较底层严重 ,泥质虾池表层污染较泥沙质更严重。沉积物中TP为输出过程而导致缺乏 ,TP的受扰动层与TOC和TN的污染层基本一致。沉积物的pH无规律性变化。


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优势种聚集特征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1999 CSCD
摘要:对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优势种的聚集强度测度进行了分析。本文选择优势度 Y≥0.1的桡足类为本水域优势种,丰水期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枯水期有: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tenellu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运用聚集强度指标,通过对这些优势种在长江河口锋区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聚集强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河口半咸水种聚集特征明显,且各指标值明显高于低盐近岸种,而外海高盐种最低。


彩鲫与红鲫杂交种体色遗传的初步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1999 CSCD
摘要:通过彩鲫与红鲫杂交、回交以及不同体色彩鲫(杂交种)自交、杂交,对其子代的体色性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彩鲫与红鲫的体色遗传说明彩色受显性基因控制,红色受隐性基因控制;不同体色彩鲫自交、杂交,其后代的体色分离特性为肉色显性,红色隐性,亲本体色在后代中可以积累增加;肉色、红色彩鲫与眼睛颜色、闪光鳞数具遗传相关性。
关键词: 彩鲫,红鲫,杂交后代,体色,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