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579条记录
昆虫行为的左右非对称性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脑和行为的左右非对称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现在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中,而近期又发现无脊椎动物中也存在行为偏侧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群居型昆虫的嗅觉行为和大脑的非对称性表现在种群水平上,少数散居型昆虫行为的非对称性往往表现在个体水平上。当前,昆虫行为的单侧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有助于对生物多样性中单侧性的早期起源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对探索昆虫进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大多数昆虫而言,行为的偏侧性都是通过对触角的左右非对称性研究来实现的,触角作为昆虫感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昆虫寄主定位、识别、取食、觅偶、交配、繁殖、栖息、防御与迁移、稳定飞行速率等社会性行为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蜚蠊目和直翅目昆虫行为非对称性研究的最新进展,有助于分析不同种类昆虫在进化历史上的相似性以及探讨昆虫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的进化差异。

关键词: 昆虫 左右非对称性 行为偏侧性 触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卷叶突变体基因shallot like1-Fuhui673鉴定、克隆与序列分析

科学通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片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其形态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弱.叶片适度卷曲可以使叶片保持直立,改善群体内部透光状况,提高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水稻产量.本研究通过Co60-γ辐照诱变杂交水稻恢复系福恢673,获得一个卷叶突变体,命名为sll1-fh673(shallot-like1 from Fuhui673).经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sll1-fh673卷叶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结合混合群体(BSA)和隐性群体(RCA)分离分析法,将该基因ssl1-fh673精细定位于水稻第9染色体的inD el标记Ri9-20与Ri9-7之间52 kb的区域内.测序结果表明,sll1-fh673(LOC_Os09g23200)的核苷酸序列在第1个外显子第447 bp处由C替换为A,447 bp后缺失5个碱基,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从第148位起发生改变并移码,造成蛋白功能异常.因此,推测sll1-fh673是SLL1的新等位基因,该新等位基因的挖掘丰富了SLL1基因的等位资源,有助于深入研究叶片卷曲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 水稻 卷叶 sll1-fh673 图位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碳氮源对不同特性红曲菌株L、Idu产色素及桔霉素的影响

中国调味品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高产桔霉素红曲菌L及低产桔霉素红曲菌Idu,采用液态培养方式,研究不同种类碳氮源对这2种菌株产色素及桔霉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高产桔霉素菌株L而言,大米粉作为碳源其色素产量可达到72.02U/mL,桔霉素产量最低,为1.74mg/L,色素产量较高同时桔霉素产量得到很好控制,因此为菌株L的碳源最优选择;谷氨酸钠作为氮源其色素产量可达63.96 U/mL,桔霉素产量为8.13mg/L,色素产量最高同时桔霉素含量在可控范围之内,因此作为最优氮源的选择。对低产桔霉素菌株Idu而言,除蔗糖外,其余碳源对桔霉素产量均低于1mg/L,因此选择产色能力最高的麦芽糖作为碳源,色素产量可达56.94U/mL;桔霉素的产量随着菌种产色能力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选取产桔霉素最少的硫酸铵作为氮源以避免发酵产品桔霉素的超标。

关键词: 红曲霉 液态培养 碳源 氮源 色素 桔霉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澳洲龙纹斑源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TPF-2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浙江某养殖场导致澳洲龙纹斑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并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本研究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该场患病澳洲龙纹斑肝脏、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TPF-2。采用形态学特征分析、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API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其进行鉴定,确定菌株TPF-2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菌株TPF-2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澳洲龙纹斑具有致病性,人工感染澳洲龙纹斑肝脏、肾脏等多个组织出现肿大充血等症状,且从其肝脏和肾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菌株TPF-2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上呈现β溶血现象。药敏试验显示,菌株TPF-2对先锋必素、菌必治、硫酸锌霉素、氟苯尼考、诺氟沙星、恩诺沙星6种药物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多西环素、磺胺异恶唑等10种药物耐药。本研究首次发现嗜水气单胞菌可以感染引进的澳洲龙纹斑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初步研究了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物敏感性,为澳洲龙纹斑嗜水气单胞菌病害的防治和澳洲龙纹斑高密度循环水健康养殖产业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澳洲龙纹斑 嗜水气单胞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瘟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鸭瘟病毒(DEV) gE基因的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条件优化后,建立检测DEV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表明:当gE基因含量为1.0×10~1~1.0×10~6拷贝·μL~(-1)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有良好的线性扩增,其标准曲线方程为:y=-3.480x+37.955,扩增相关系数为0.999;敏感性强,最低检测限为10拷贝·μL~(-1);特异性好,仅对DEV强毒株和弱毒活疫苗株检测到阳性扩增信号,对鸭源其他传染病病原(番鸭细小病毒、鹅细小病毒、鸭腺病毒A型、鸭甲肝病毒1型、鸭甲肝病毒3型、番鸭呼肠孤病毒、新型鸭呼肠孤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禽1型副粘病毒、鸭源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鸭源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检测均为阴性;重复性好,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62%~1.14%和0.69%~2.40%.对临床送检疑似DEV感染的14份样品进行检测,并与常规PCR方法、病毒分离鉴定进行比较,阳性率分别为85.71%(12/14)、71.43%(10/14)和57.14%(8/14);且与常规PCR方法、病毒分离鉴定的阳性符合率均为100%.本试验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用于开发DEV快速诊断试剂盒,用于开展DEV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鸭瘟病毒 gE基因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紫背天葵花青素相关基因分析

核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取正常生长状态下紫背天葵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本研究以全株紫背天葵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 Seq 2500)对紫背天葵全转录功能基因组测序后组装,再通过GO、Swiss-Prot和NR三大数据库进行花青素相关功能基因筛选,共获得29个花青素相关Unigene,包括17个花青素相关糖基转移酶、3个花青素酰基转移酶、6个花青素相关还原酶以及3个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合酶)。聚类分析研究表明,涉及到花青素合成相关的四类酶成员的29个Unigene中,花青素酰基转移酶家族内部之间亲缘关系最近,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次之,花青素相关还原酶亲缘关系稍远,而花青素相关糖基转移酶家族成员亲缘关系最远。本研究获取的29个紫背天葵花青素相关Unigene信息,为进一步研究紫背天葵花青素生物合成过程及基因克隆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紫背天葵 转录组测序 功能注释 花青素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中某县茶园土壤-茶树-茶汤中镉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茶叶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全镉含量均值为112.74μg·kg~(-1),是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的2.06倍,茶园土壤镉积累明显;茶园土壤有效镉含量均值为26.44μg·kg~(-1),镉活化率均值为24.86%,有效程度较高。土壤pH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镉及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是影响镉活化率的主要因子;茶树主根和侧根与土壤全镉、有效镉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叶镉含量与土壤有效镉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树各器官镉含量分布规律为:侧根(1 253.89μg·kg~(-1))>主根(382.20μg·kg~(-1))>主茎(167.25μg·kg~(-1))≈侧茎(154.65μg·kg~(-1))>老叶(30.60μg·kg~(-1))≈新叶(27.13μg·kg~(-1)),茶树根部镉富集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器官(P<0.05),新叶和老叶镉富集系数较低,镉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向叶的迁移能力较低。茶汤中镉含量均值为192.28 n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镉含量,茶叶中镉溶出率均值为15.29%;茶汤和茶叶中镉致癌健康年风险分别为6.33×10-7和4.42×10-6,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化学有害物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低约1~2个数量级,说明可以安全饮用。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树 分布规律 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及种子非共生培养高效萌发体系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白及近成熟蒴果为材料,无菌播种于MS基本培养基上进行非共生培养研究,比较了播种法、播种量、贮藏法、光照及添加物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建立白及种子非共生培养高效萌发体系。结果表明:白及种子适宜采用5×10~3粒·mL~(-1)密度悬液法播种于MS培养基上,并在播种后前14d进行黑暗培养,萌发率达93%。添加10%土豆泥或椰汁能有效提高萌发率,促进原球茎的生长。塑料袋包装低温贮藏利于白及种子保存,贮藏60d仍有一半萌发。

关键词: 白芨 种子 非共生培养 萌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番莲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增加西番莲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西番莲产业可持续发展,归纳了西番莲加工产品现状,主要包括干燥、饮料、发酵、罐装等西番莲加工制品,综述了澄清、脱酸、浓缩、干燥、发酵、稳定性工艺及灭菌等西番莲加工技术及其功能成分提取的研究进展。国内对西番莲活性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多酚、油类等方面,罕见低聚糖的研究报道。西番莲中低聚糖的提取技术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可为西番莲加工和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西番莲 加工产品 提取 加工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山苦瓜资源田间性状和品质分析

中国蔬菜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山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var.abbreviate Seringe)是一种野生苦瓜,为筛选优良的山苦瓜资源,对6份山苦瓜资源进行田间性状比较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山苦瓜资源的叶片、花、果实性状差异明显,参试的6份资源叶片缺刻3~7裂,第1雌花节位为6.59~16.23节,雄花直径为2.1~3.8 cm,雌花率为16.40%~56.21%,单果质量为2.3~41.2g。2014号、2017号和2019号的产量较高,为1 658.3~1 921.6 kg·(667 m~2)~(-1)。各山苦瓜资源和普通栽培苦瓜在蛋白质、水分和粗纤维含量方面差异不大,但VC、钙和铁含量均明显高于普通栽培苦瓜,钙含量是普通栽培苦瓜的5~7倍,铁含量是普通栽培苦瓜的9~36倍。综合各性状指标,2014号和2019号2个山苦瓜资源的性状最优,具有较好的种植与开发价值。

关键词: 山苦瓜 种质资源 田间性状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