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2%阿维·杀虫单WP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湖南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结果表明:52%阿维·杀虫单WP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常规用量,其适宜用量为546~624g/hm2。52%阿维·杀虫单WP对水稻生长安全,用药成本较低,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 52%阿维·杀虫单WP 稻纵卷叶螟 防治效果


土著菌发酵肥料的优点及制作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 2010
摘要:阐述了土著菌发酵肥料的优点,从原料选择及配比、菌种采集、发酵制作、保管和施用等方面总结了土著菌发酵肥料的制作技术,以期促进其推广应用。


甲维盐微乳剂药液在水稻叶面的行为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由0.5%甲维盐微乳剂配成的浓度为0.78~12.50mg/L药液在水稻叶上的表面张力特性及展布情况。结果表明,1.56~12.50mg/L甲维盐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临界表面张力。将0.05mL药液点滴在水稻叶上的瞬间,不同浓度药液的接触角不同,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小,并且药液浓度越高接触角变小就越快,最终,药液中表面活性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的药滴(3.12、6.25和12.50mg/L)在水稻叶上完全展布,而药液中表面活性剂没有达到临界胶束浓度的药滴(1.56mg/L)则不能在水稻叶上完全展布。在相同的浓度下,1.56~100mg/L的甲维盐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而甲维盐乳油药液的表面张力大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并且前者在水稻叶面的滞留量明显多于后者。盆栽试验表明,相同浓度下微乳剂的保苗效果始于乳油,证明了微乳剂对药剂理化性能的改善。


NaCl胁迫对北美海蓬子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以北美海蓬子为材料进行盆栽土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Cl对海蓬子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NaCl胁迫可促进海蓬子的生长,240、300 mmol/L NaCl胁迫下,海蓬子株高、鲜重、干重及菜用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NaCl浓度超过300 mmol/L,各项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2)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海蓬子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3)适当浓度的NaCl胁迫可提高海蓬子的品质,VC含量及氨基酸总量都显著上升。综合比较,300 mmol/L是较有利于海蓬子生长和品质积累的NaCl浓度。


核果类果树ITS序列分子进化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园艺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核果类果树的进化和系统发育,选择桃、李、梅、杏、樱桃各2~4个主要种或变种共16个基因型测定其ITS序列,与从GenBank下载的6个核果类果树ITS序列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数据矩阵。采用二次置根法用樱桃置根,用PAUP软件计算数据集在56个进化模型的得分,Modeltest筛选最佳模型和参数,计算遗传距离、变异,用最大简约法构建了桃、李、梅、杏、樱桃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核果类果树各组ITS1和ITS2的分子进化速率不同,信息量也不同;2.核果类果树演化顺序为:共同的原始材料分化成樱桃、李、杏,再由李进化产生桃,杏进化产生梅;3.辽杏较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原始,桃演化顺序是:巴旦杏—山桃—普通桃、新疆桃;4.本结果支持将核果类果树分成4个亚属。


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为探讨高效低毒的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新途径,通过毒力测定及盆栽试验研究了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杀线虫活性,3200 mg/L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处理48 h后,线虫校正死亡率达95.5%,LC50为627.3 mg/L,而盆栽试验表明苦豆子甲醇提取物稀释100倍、1000倍、5000倍后处理接种了南方根结线虫的番茄苗,植株平均根结数分别为9.4±1.12、25.2±2.88、44.1±3.44个/株,均显著低于对照(5%甲醇水溶液)的平均根结数66.3±5.21个/株,植株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根长均比对照增加,表明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对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效,并能促进植株生长,显示出一定的开发价值。


两系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作物生长率的气候模型及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0
摘要:分析两系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生长速率(CGR)的气候生态特性,对于优化规划种植区域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建立大田生长期(返青-成熟)相应于7个气象参数的CGR模型,并依据1980-2002年的气候资料,计算了109个地区(包括季节)的两优培九CGR,按7个水稻种植生态条件类型归纳,平均值变化在13.83~23.44 g/d.m2。华南地区早、晚稻CGR较低,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季中稻较高,黄淮稻区、四川盆地稻区和云贵高原单季稻区的CGR高达18~22 g/d.m2。综合考虑生长季节的要求和CGR的优势,两优培九的最优化种植区域宜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黄淮流域偏南地区。


播期、密度对红豇豆的产量及部分产量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豇豆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其小区产量及其他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播期对红豇豆的小区产量和单株结荚数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其中第1播期的产量最高,播期越迟小区产量和单株结荚数越低;3个播期对红豇豆的荚长、荚宽、荚粒数和单荚重均未达到显著差异;3种密度对红豇豆的小区产量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株距越小,小区产量越高;3种密度对单株结荚数和荚长、荚宽、荚粒数及单荚重均未达到显著差异。综上所述,红豇豆在江苏沿海地区播期不能太迟,太迟会影响它的产量,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