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近红外定量分析技术在粮食中的应用
《粮食与饲料工业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近红外定量分析技术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的一项新的测试分析技术,它最大特点是能测定各种自然状态下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仪器操作非常简单,一名非专业分析人员只要稍加学习就可得到与常规实验室同样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省略了通常实验室分析所必需的繁琐的化学前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秆玉米及其应用前景
《现代化农业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矮秆玉米的主要特征特性,矮秆玉米自交系的来源与选育,矮秆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矮秆玉米自交系在玉米自交系改良和选育上的利用。
关键词: 玉米,矮秆,选育,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坚持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肥力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9
摘要:秸秆还田是归还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农村多数都是将收获后的大量农作物秸秆就地直接烧掉,或作农家炊事之用,这是十分落后的利用和处理秸秆方式。农作物秸秆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是农田重要的有机肥源,我们应该尽力做到秸秆还田。1秸秆还田的作用和意义1.1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ipt基因大豆感染SM V1号的生理特性变化
《大豆科学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黑龙江省推广的三个大豆品种及它的转ipt 基因株系 F4 ,采用生化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 E L I S A),研究了病毒病侵染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生化特性变化及对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S M V1 号诱导条件下,转基因大豆细胞中 M D A 含量减少, S O D酶活性较强;转7 S L- ipt基因的大豆,内源激素 I P A、 I A A、 G A 含量明显增加;而转 8 S L- ipt基因的大豆,则通过内源激素 I A A、 A B A 含量的增加,来改变大豆的形态发生和提高抗病性。
关键词: ipt基因;转基因植株;病毒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异高蛋白大麦资源综合评价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9
摘要:在我国,大麦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占第四位。用作啤酒原料的大麦仅占1/4左右,大部分供食用和饲用。因此,提高食用和饲用大麦蛋白质含量是“八五”、“九五”大麦育种攻关的目标之一。而育种工作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种质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对高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高矮秆间作试验研究初报
《耕作与栽培 》 1999
摘要:通过所内外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高、矮秆间作,建立了高光效的的群体结构,群体光合面积大,光合势高,干物质积累多,光合强度和光能利用率明显提高。因此,玉米高、矮秆间作,产量高,效益佳,并便于田间管理,合理轮作,有利于大豆清种,机械化作业和化学除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法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1999
摘要: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引进、吸收美国大豆专家库伯教授大豆窄行平作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以适应佳木斯地区生态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经试验嫁接在我国大豆垄作栽培技术上形成的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该项技术在选用矮杆抗倒伏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