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FLUOstar平台的小麦dsDNA荧光定量与基因型分析
《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链DNA(dsDNA)定量分析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对基因型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λ噬菌体dsDNA为标准样品,建立了荧光定量标准曲线,探讨荧光核酸定量通量性及其与紫外法定量的差异,并分析荧光染料在基因分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荧光染料能够对dsDNA进行高效微量定量分析(<1.1ngmL-1),但因鉴定核酸的浓度较低,对小麦籽粒和叶片全基因组DNA定量时稀释倍数较大,易增大浓度误差。降低反应体系量导致标准曲线决定系数降低,影响测量准确性。精确定量dsDNA浓度时,总反应体系应大于200mL;对PCR产物进行基因分型时,总反应体系应不低于40mL。相同DNA模板浓度下,FLUOstar平台可以对抗秆锈病基因显性标记csSr32#1(Sr32)和IB-267(Sr50)的PCR产物进行基因型分型,判断准确率为100%。对特异性强且等位基因片段差异大(≥100bp)的共显性标记,如抗叶锈病基因标记We173(Yr26)等,用荧光染料同样可以进行基因分型。与琼脂糖凝胶电泳相比,荧光染料鉴定等位基因价格略高,但方法简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分子育种中世代材料快速筛选。
玉米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毒病是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和粗缩病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基因工程技术可人为将抗性基因或部分片段定向导入植物获得转基因抗病毒植株,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在玉米抗病毒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在总结我国主要玉米病毒病及其病原种类的基础上,论述采用不同策略培育抗病毒玉米植株的研究进展,其中,利用植物病毒基因序列的策略有病毒编码蛋白基因介导的抗病性、RNA干扰(RNAi)介导的抗病性、人工小RNA(amiRNA)介导的抗病性3种,还可利用非植物病毒基因,包括寄主的抗性基因及来自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抗病毒基因如核糖体失活蛋白、核酸酶、2-5A体系的基因等;最后分析各种策略的优缺点及抗病毒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问题,为科研工作者优化玉米抗病毒育种工程、培育生产上可推广的抗病毒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病毒病 甘蔗花叶病毒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基因工程 抗病育种


两个甘蓝型油菜裂刻叶缘突变体遗传规律及其农艺性状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培育高产品种、改良叶片性状以增加群体通风透光性,通过经典遗传学的方法,对两种通过种间杂交和种内杂交育成的甘蓝型油菜裂刻叶缘突变体ll1和ll2的遗传规律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遗传研究结果表明,ll2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ll1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前期研究结果)。将ll1与ll2杂交、自交和回交,发现ll2与ll1相比表现为显性。这两个裂刻叶缘突变体的突变基因紧密连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前两个裂刻叶缘突变体的单株叶面积都显著小于野生型,原因是裂刻叶缘突变体的叶片长度显著小于野生型。但是,到成熟期,两个突变体与野生型间的主要农艺性状(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裂刻叶缘性状对油菜产量的形成没有不利影响。本研究将为构建油菜理想株型、选育强优势油菜杂交种提供理论依据。


海藻酸钠寡糖提高水稻幼苗对镉胁迫的抗性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海藻酸钠寡糖对水稻镉(Cd)毒害的缓解效果,并从Cd的吸收分布、非蛋白巯基(NPT)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寡糖预处理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水稻Cd毒害,其中20 mg/L处理的效果较明显,表现为促进了幼苗生长,提高了光合色素含量。进一步分析显示,海藻酸钠寡糖处理的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及转移效率均显著降低,Cd在根部细胞壁中的含量及所占比例则显著增加,叶片和根中NPT含量也分别提高了23.5%和14.9%,植物螯合肽(PCs)含量分别增加28.0%和15.0%,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27.1%。这些结果初步说明细胞壁固持、巯基分子螯合和抗氧化系统均参与了海藻酸钠寡糖对水稻Cd毒害的缓解。


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2014—2015年对具代表性的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呋虫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21 g/hm~2喷雾,药后1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3~10 d防治效果超过95%,与菊酯类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7.5 g/hm~2、有机磷农药乐果202.5 g/hm~2效果相当;第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60~120 g/hm~2喷雾,药后1 d和药后3~1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68%~54.83%和62.74%~83.31%,显著低于高效氯氟氰菊酯、乐果以及吡虫啉和噻虫嗪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小麦生产中,根据麦蚜的发生程度和种群密度选择不同结构的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综合考虑防效、成本和用量,达到农药减量与确保防效并举的效果。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吡虫啉 噻虫嗪 呋虫胺 小麦蚜虫 防治效果


河南省106个审定花生品种亲缘关系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花生育成品种的系谱和亲缘系数分析了河南省1982-2016年间培育和审定的106个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河南省主要育成花生品种绝大多数含有骨干亲本伏花生的血缘,约92%的组合间存在亲缘关系,亲缘系数(coefficient of parentage,COP)变异范围为0~0.773,平均COP值为0.149。COP值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3个品种(开农53、泛花3号、驻花2号)因与其他品种无亲缘关系而各自独成一类外,其余103个品种均有亲缘关系。13个品种与其他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剩余90个品种可被分为10类,每类均由特定品种及其衍生系组成。以上结果表明河南省育成花生品种的遗传背景较窄,遗传多样性较差,利用新的种质资源,创新亲本组配方式,提高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是今后花生育种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向。


乐果及其代谢物氧乐果在不同生育期豇豆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农药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生育期豇豆上施用乐果可能产生的残留风险,以40%乐果乳油按有效成分设低(540 g/hm~2)、中(600 g/hm~2)和高(900 g/hm~2)3个施药剂量,开展了苗期、结荚期2次施药和结荚期3次施药3种场景下的田间模拟试验,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成熟豇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C_(18)分散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结果表明:乐果和氧乐果在豇豆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在0.01~2 mg/kg添加水平下,乐果和氧乐果的平均回收率在77%~101%,相对标准偏差为3.1%~17%。距苗期最后一次施药后10 d,乐果在豇豆中的残留量各处理均低于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值0.5 mg/kg,最高为0.043 mg/kg;但其代谢物氧乐果残留量在施药后14 d,仅540 g/hm~2的处理低于其MRL值0.02 mg/kg,施药后18 d仍有检出,最高为0.013 mg/kg。于结荚期2次和3次施药条件下,豇豆中乐果的残留量分别于施药后3 d和5 d即低于其MRL值(0.5 mg/kg);而其代谢产生的氧乐果在施药后10 d仅540 g/hm~2处理在豇豆中的残留量低于其MRL值。表明乐果使用后的残留超标风险主要源于其代谢物氧乐果。因此,建议豇豆结荚期不宜施用乐果,对其在苗期施用也应严格限制。
关键词: 乐果 代谢物 氧乐果 豇豆 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新城疫病毒F蛋白在水稻中的表达及检测
《畜牧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水稻表达新城疫病毒F蛋白,制备亚单位疫苗。根据GenBank中的新城疫病毒F基因序列以及水稻偏爱性密码子筛选、优化并合成F基因,通过两次载体构建,先使目的基因连在中间载体pMP3上,再连接到pCAMBIA1300植物载体上,通过农杆菌导入水稻愈伤组织中,经过潮霉素抗性筛选,获得表达植株。通过QPCR的方法筛选获得高表达的纯合子株系5株。新城疫抗原试纸条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F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试验为家禽传染病的植物性水稻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F基因 植物表达载体 QPCR 纯合子


不同模式下宅基地置换对农民福利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为例
《中国软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本文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农民福利指标体系,基于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项目区236份农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不同模式下宅基地置换对农民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表征宅基地置换的农地及房产置换状况观察变量有所差异,对农民福利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此外,每种模式下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谈判权均没有得到保障,也无法证明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因为农民均需要支付大量额外资金用于自建或购买安置房。为此,宅基地在置换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均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谈判权以及减少农民动迁成本。另外不同宅基地置换模式下应采取差别化的农地及房产置换工作。
关键词: 宅基地置换 模式 农民福利 森的可行能力 结构方程模型


施氮水平对不同基因型优质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20、180、240 kg/hm~2)对3种基因型优质小麦品种(郑麦0943、郑麦0856和郑麦7698)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深入揭示优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为发挥其产量潜力和优化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施氮可不同程度地促进3种优质小麦生长,施氮量在0~240 kg/hm~2时,功能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相关指标总体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郑麦0856除外)。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比较,郑麦7698所有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其他2个小麦品种,主要归因于其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较高,其中施氮240 kg/hm~2处理的产量(11 591.70 kg/hm~2)、小麦干物质转移率(29.45%)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91.66%)最高,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大。郑麦0856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最低,较其施氮180 kg/hm~2处理的最高产量(10 200.00 kg/hm~2)降幅最大,为18.63%,氮素农学利用率明显高于其他2个品种,说明郑麦0856对氮素较为敏感。郑麦0943在不施氮条件下干物质转移率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2个品种,产量较其施氮240 kg/hm~2处理的最高产量(9 933.45 kg/hm~2)降幅最小,为8.89%,氮素收获指数则高于其他2个品种,且氮素利用效率在不施氮和高氮条件下均较高,说明郑麦0943具有氮素高效利用特征,且干物质积累以生育前期为主。综上,郑麦7698不施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郑麦0856产量对氮素缺乏较为敏感,最佳施氮量为180 kg/hm~2;郑麦0943产量对氮素缺乏不太敏感,具有氮素高效利用特征,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
关键词: 施氮水平 优质小麦 基因型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