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46条记录
利用SSR标记分析金观音(半)同胞茶树品种遗传差异

茶叶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准确鉴定无性系茶树品种的遗传差异是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实验对金观音同胞及半同胞茶树品种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31个SSR标记分型结果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共扩增出117个等位位点,单个标记为2.0~8.0个,平均3.77个。基因型数为2.0~11.0个,平均5.16个。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5~0.80,平均0.54。基因杂合度范围为0.17~0.94,平均0.61。引物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14~0.77,平均0.48。引物鉴别力范围为0.07~0.73,平均0.29。参试品种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10~0.52,平均0.35。遗传多样性大小顺序为:同胞茶树品种<半同胞茶树品种<非同胞茶树品种。利用系统发育树可将参试茶树品种分为5类,与茶树品种的叶色、制茶特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任意两个品种同时在6个核心引物处(基因座)的基因型存在相同的可能性很低,为3.85×10-5,这组核心引物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可将参试茶树品种完全鉴定。

关键词: 茶树 SSR 无性系品种 遗传差异 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铝钝化剂对蔬菜-土壤系统Cd和Pb的钝化效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含铝钝化剂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以还原铝粉、硫磺、氢氧化钙为主要原料,按一定质量比例制备成含铝复合重金属钝化剂产品,研究了施用几种含铝重金属钝化剂对蔬菜产量、重金属Cd和Pb含量及其土壤重金属Cd和Pb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染土壤常规施用化肥处理(PS+CF)的基础上,添施几种含铝的复合重金属钝化剂处理(PS+CF+Al_1、PS+CF+Al_2、PS+CF+Al_3和PS+CF+Al_4)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蔬菜的生物产量、降低蔬菜重金属Cd和Pb含量,并提高蔬菜收获后土壤pH值、减少土壤有效态Cd和Pb的含量。其中,PS+CF+Al4处理效果相对最佳,可比PS+CF处理提高蔬菜的生物产量32.48%,降低菜体重金属Cd含量71.95%~74.69%、Pb含量63.36%~74.69%,提高土壤pH值28.72%,减少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12.50%、Pb含量32.42%;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PS+CF+Al_4处理蔬菜收获后土壤的Cd和Pb主要以Cd_3(PO_4)_2、Pb(PO_2)_2、Pb_2(P_4O_(12))、Pb_3O_2SO_4等几种难溶性化合物形态存在,这进一步佐证了该复合重金属钝化剂的钝化效果。因此,含铝复合重金属钝化剂4(硫磺、还原铝粉和氢氧化钙按质量分数比2∶15∶100均匀混合而成)对蔬菜-土壤系统的Cd、Pb具有明显的钝化效果。

关键词: 还原铝粉 重金属钝化剂 蔬菜-土壤系统 钝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的空间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陆地农业资源退化和人口总量上升的双重压迫下,淡水养殖有望成为支撑我国居民口粮供给的另一支柱产业。基于2007-2014年我国省域淡水养殖面板数据,探寻了我国淡水养殖区域的格局变化,利用全局Moran’s I指数考察淡水养殖区的空间相关性,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淡水养殖业呈现出"东南热、西北冷"的特点,省域间的空间相关性逐年显著;2淡水养殖资金投入增加、养殖面积扩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会对淡水养殖量有正向的作用,体现我国淡水养殖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3淡水养殖面积负间接效应反映"过度养殖"和环境污染对淡水资源的破坏会减缓淡水养殖业的发展;4淡水养殖业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之间不矛盾,在未来可以稳定持续地提供淡水产品,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重要保障。最后从合理规划淡水养殖区域格局、平衡省份间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和加强对水资源污染的监管3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淡水养殖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淡水养殖 格局变化 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杀螨剂对害长头螨室内毒力测定

食用菌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喷药法测定了联苯肼酯悬浮剂和螺螨酯悬浮剂对为害食用菌的害长头螨(Dolichocybe perniciosa)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联苯肼酯和螺螨酯对害长头螨的生长发育均有影响,螺螨酯对害长头螨毒杀效果优于联苯肼酯,二者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38.96mg/L和149.02mg/L,螺螨酯在浓度43.6mg/L时完全抑制害长头螨膨腹繁殖。

关键词: 害长头螨 联苯肼酯悬浮剂 螺螨酯悬浮剂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瓜虫对澳洲龙纹斑不同生长阶段苗种的感染与致病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澳洲龙纹斑苗种人工感染小瓜虫的情况,本研究以小瓜虫感染3种生长阶段鱼体(平均全长分别为1.2 cm、2.3 cm和10.7 cm),记录其达到全部致死时间(LT_(100)),分别为10 d、13 d和13 d;半数致死时间(LT_(50))分别为6.4 d、8.8 d和6.7 d;最高感染强度分别为168个、150个和1 450个小瓜虫。分析表明其小瓜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死亡率与感染天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同感染天数的澳洲龙纹斑驯食前和驯食期鱼苗小瓜虫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鱼种阶段的小瓜虫感染强度则显著高于鱼苗阶段(p<0.01)。澳洲龙纹斑鱼苗阶段感染小瓜虫初期呈随机分布,随后均为聚集分布;鱼种阶段感染小瓜虫均呈聚集分布。Logistic模型可很好拟合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感染强度、感染率和死亡率曲线;感染率拐点出现时间均早于感染强度和死亡率拐点时间。本研究结果为澳洲龙纹斑苗种培育中防控小瓜虫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澳洲龙纹斑 小瓜虫 感染率 感染强度 死亡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不育系臻达A及其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25是一个遗传传递能力强的广谱抗性基因。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25的BL27为抗源供体,与优质、配合力强、感稻瘟病的水稻保持系臻达B为受体亲本进行杂交、回交创制水稻抗病保持系新种质,再与臻达A测交和回交进行不育系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农艺性状筛选,获得3个抗性基因纯合、农艺性状和开花习性均与臻达A相似的改良不育系株系。利用福建省近年来致病性代表的22个稻瘟病菌株对3个改良不育系及其15个杂交种进行抗性鉴定,3个改良不育系的抗性频率为95.45%~100%,15个杂交种的抗性频率均达75%以上,而原始对照臻达A及其杂交种的抗性频率仅为54.55%和40.91%~63.64%。自然病圃诱发鉴定表明,3个改良不育系的叶瘟和穗颈瘟均为0级,表现高抗,而对照臻达A的叶瘟为5级,穗颈瘟为7级,表现感病;15个杂交种均表现良好的稻瘟病抗性。进一步分析比较15个杂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结果表明臻达A-Pi25-3改良不育系的综合性状表现最优,继续回交转育,于2015年育成了稻瘟病抗性强、配合力好、群体整齐和性状稳定的不育系,命名为157A。研究表明,抗稻瘟病基因Pi25不仅在水稻不育系臻达A的遗传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且在不同水稻恢复系测交种的背景下同样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抗性,说明抗性基因Pi25对不育系稻瘟病改良的效果明显。创制的新不育系157A的稻瘟病抗性显著提高,还基本保留了原来不育系高配合力等优良特性,为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杂交稻新品种提供了不育系新种质。

关键词: 水稻不育系 臻达A 稻瘟病 Pi25基因 抗性改良 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良水稻恢复系N175的稻瘟病抗性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恢复系N175为轮回亲本,与携有稻瘟病抗病基因Pi-1/Pi-9/Pi-kh的恢复系金恢1059进行杂交和3次回交,并利用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跟踪选择,最终得到了16个N175的抗病近等基因系,其遗传背景恢复比例均达96.50%以上。室内接菌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表明,N175的抗病近等基因系及其与不育系龙特浦A组配的杂交种的抗性表现均为抗(R),与供体亲本金恢1059相当,而N175和杂种特优175(龙特浦A/N175)分别表现为感(S)和高感(HS)。多数近等基因系与龙特浦A配制的杂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特优175相近,其中8个杂种单株粒重高于特优175,2个杂种比特优175增产10%以上,说明这些新育成的抗病杂种基本上保留了特优175的优良特点,个别杂种的综合性状还明显优于特优175。

关键词: 水稻 N175 稻瘟病抗性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动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响应。结果表明,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典型的南方酸性土壤,有效钾、土壤温度四季内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理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已鉴定出23门206属细菌和2门17属的古菌。夏季反映细菌总数的Chao指数最高,但反映细菌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比春季低0.21,夏季古菌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比冬季高21.7%和0.27%。4个季节共有的细菌和古菌分别占总数的83.1%和70.0%,说明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不同季节的核心微生物组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门和属水平的聚类树分析表明,春季和冬季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组成最为接近,而夏季与其他3个季节的差异最大。冗余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 H是决定和影响细菌和古菌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效钾、有效碳和总氮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随季节变化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土壤 细菌 古菌 季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方法】以从福建省南平、三明、宁德、福州、漳州、莆田和龙岩7个地区采集分离的214株玉米小斑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并分析供试菌株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及3种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玉米小斑病菌菌株的EC50值分别为0.024 9~21.582 3,0.032 1~0.724 9和0.146 3~3.412 7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显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出现了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对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平均值(0.266 2和1.340 6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检测,且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3种杀菌剂间不存在交互抗性。【结论】供试3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依次表现为吡唑醚菌酯>硝苯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玉米小斑病的主要杀菌剂,硝苯菌酯有望成为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替代杀菌剂,戊唑醇仍可用于防治玉米小斑病,同时应注意杀菌剂的混配和轮换使用以降低或延缓抗药性。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杀菌剂 抑制作用 敏感基线 福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水平对稻田细菌群落及N2O排放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土壤氮素转化的驱动者,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着稻田氮素利用及温室气体N2O排放等问题.本研究分别基于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氮肥水平[CK(不施氮)、N(施N 180 kg·hm-2)、2/3N(施N 120 kg·hm-2)、1/3N(施N 60 kg·hm-2)]下稻田细菌群落及硝化反硝化关键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氮肥水平提高增加了稻田细菌物种丰富度Chao1指数和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改变了细菌群落组成,其中与硝化作用相关的硝化螺菌门Nitrospirae和嗜酸的醋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随氮肥水平提高而增加,但甲烷氧化菌Methylosinus的相对丰度随氮肥水平提高而降低.氮肥水平对稻田硝化作用关键微生物氨氧化细菌amoA基因丰度的影响较大,0~5 cm和10~20 cm深度土层中的amoA基因丰度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反硝化作用关键微生物功能基因nirS、qnoB和nosZ的丰度在不施肥处理(CK)中显著低于施肥处理(1/3N、2/3N和N)(P<0.05),但1/3N、2/3N和N处理的稻田nirS基因丰度没有明显差异;0~5 cm土层中qnoB和nosZ基因丰度存在随氮肥水平提高而增加的趋势,10~20 cm土层中nosZ基因丰度在2/3N和N处理下显著高于1/3N处理(P<0.05).N处理的稻田N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2/3N及1/3N处理(P<0.05),后者又显著高于CK处理(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稻田N2O排放通量与0~5 cm土层中硝化螺菌门Nitrospirae相对丰度及10~20 cm土层中amoA基因丰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n=10).综上所述,氮肥水平提高增加了稻田细菌群落多样性,促进了稻田N2O排放,且本研究稻田中硝化作用微生物群落及丰度变化与稻田N2O排放的关系更为密切.

关键词: 氮肥水平 稻田土壤 微生物群落 氨氧化细菌基因 反硝化细菌基因 N2O排放 高通量测序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