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绿茶提取物对红曲黄酒酿造特性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绿茶提取物(Green tea extract,GTE)对红曲黄酒酿造过程中红曲霉和酵母菌的生物量、产酶特性及其酿造特性的影响。在传统红曲黄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醇提取的GTE共发酵,研究GTE对红曲霉和酵母的生长代谢产酶总量及红曲黄酒出酒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的GTE进行共发酵,纯水提取的GTE和15%的乙醇溶液提取的GTE,其EGCG、ECG含量较低,对红曲霉和酵母菌的生长、代谢产酶均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红曲霉生物量分别提高2.4%和5.0%,产酶总量分别提高26.4%和47.8%,淀粉酶酶活分别提高了6.3%和11.8%;酵母菌生物量分别提高了9.4%和10.4%,产酶总量分别提高了21.2%和30.5%;出酒率分别提高了10.67和13.87百分点。75%的乙醇溶液提取的GTE,其EGCG、ECG含量较高,对红曲霉产酶和酵母菌的生长、代谢产酶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出酒率降低了9.28百分点。


4种花生秸秆在奶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
《草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花生秸秆在奶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采用尼龙袋法评定了4种花生秸秆(TI、TJ、汕G和泉花7号)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瘤胃动态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结果表明,4种花生秸秆DM的72h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为汕G最高,达66.07%和49.37%,并依次降低的为TJ、泉花7号与TI。4种花生秸秆CP的72h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与DM有相同的趋势,CP的72h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也以汕G最高,达73.16%和59.20%,其中CP的72h降解率依次降低的为泉花7号、TJ与TI;有效降解率依次降低的为TJ、TI与泉花7号。4种花生秸秆NDF和ADF的72h降解率趋势一致为泉花7号最高,并依次降低的为汕G、TJ和TI;4种花生秸秆NDF有效降解率最高的为汕G,其次为TI、泉花7号与TJ;ADF有效降解率最高的为泉花7号,其次为汕G、TI与TJ。因此,从奶牛对4种花生秸秆的降解效果看,汕G的营养价值最高,TI的营养价值最低。


茶园间作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缨小蜂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福建隽永天香茶业公司茶洋有机茶基地研究了茶园间作不同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缨小蜂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差异显著(F=3.15,P<0.05),缨小蜂虫口数量差异极显著(F=4.22,P<0.01)。间作铺地木蓝+罗顿豆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最高1035头,间作铺地木蓝+猪屎豆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虫口数量最低378头;间作白三叶草+圆叶决明茶园,叶蝉天敌缨小蜂的虫口数量最高263头,缨小蜂虫口数量比空白对照提高了61.98%,茶园间作绿肥显著提高了天敌缨小蜂的种群数量。不同间作处理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与天敌缨小蜂均呈显著的正相关。间作白三叶草+圆叶决明,茶园平均益害比最高为0.56,对照茶园最低为0.18。


茉莉花萜类合成酶基因JsTPS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双瓣茉莉花[Jasminum sambac(L.)Ait]花瓣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萜类合成酶基因(Js TPS)的全长cDNA,该cDNA全长为1 884 bp,其中ORF为1 491 bp,编码496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56 989.7 D,与原核表达结果一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的TPS2具有75%的同源性,同属于α-Farnesene synthase分支。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Js TPS在茉莉花开放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表达量在未开放时(18:00)最低,在半开放时(22:00)达到最高。


籼稻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体系优化及愈伤组织褐化原因剖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粳稻品种(Oryza sativa ssp.japonica)中,但迄今未能找到适合于籼稻品种(O.sativa ssp.indica)高效遗传转化的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籼稻品种的愈伤组织在继代过程中的严重褐化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本研究以籼稻品种93-11为材料,通过响应面设计分析方法,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拟合,预测数学模型,研究2,4-二氯苯氧基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浓度、N6-呋喃甲基腺嘌呤(kinetin,KT)浓度和碳源中蔗糖和麦芽糖的比例对籼稻品种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93-11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成分: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2.92 mg/L 2,4-D、0.59 mg/L KT、16.37 g/L蔗糖和13.63 g/L麦芽糖;并以此优化培养基继代籼稻愈伤组织。为了研究93-11愈伤褐化的原因,采用组织学与解剖学方法,观察93-11正常愈伤组织和褐化愈伤组织。结果表明,两者的表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正常愈伤组织表面粗糙,凹凸不平;褐化愈伤组织表面结构看似光滑,但是放大后发现这种平滑结构是由于所有细胞失去规则圆形变为无活性扁平状,且细胞不易成团,细胞之间空隙小而少形成的。用q RT-PCR技术分析了褐化相关基因在褐化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切伤后与褐化相关的基因生长素输入载体1基因(auxin1,AUX1)和蔗糖非依赖1蛋白激酶2基因(sucrose non-fermenting 1-related nrotein kinase 2,Sn RK2)的表达量虽然都比较低,但是在93-11成熟胚诱导的正常愈伤组织和褐化愈伤组织中存在明显差异,而酚类物质氧化途径中与酚类物质合成的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和多酚氧化酶基因(polyphenol oxidase,PPO)在正常愈伤组织还是褐化愈伤组织中都没有检测到表达量。发现组织培养切伤是愈伤组织褐化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阐明愈伤组织的褐化机理提供参考。


餐厨垃圾二步法堆肥发酵工艺及施肥技术的优化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餐厨垃圾快速堆肥及施肥降污技术,采用二次添加腐熟菌株、二步堆肥发酵温度52.5、57.5℃的堆肥工艺,通过丝瓜田间种植试验,探讨餐厨有机肥料的适宜用量以及降低菜田氮磷淋失的效果。结果表明:二步法堆肥工艺的蛋白酶、蔗糖酶酶活性比对照工艺平均高出24%和56%,堆肥生产时间减少了40%;堆肥终点的种子发芽率指数达到83%、水的质量分数为29%,符合堆肥腐熟指标。配施餐厨有机肥的丝瓜产量比对照施肥增产2409 kg/hm~2,增产率为11.3%;土柱渗漏水氮和总磷质量浓度比对照施肥处理减少6.5%和7.8%。可见,二步法堆肥工艺明显缩短了堆肥生产时间,配施餐厨有机肥有利于丝瓜增产和降低菜田氮磷淋失。
关键词: 餐厨垃圾 二步法堆肥 堆肥时间 新型肥料 施肥降污


漳州莲雾产期调节技术研究
《果树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以无公害催花剂替代目前莲雾产期调节所用的有机磷农药催花剂的莲雾产期调节技术。【方法】以6 a生的‘粉红种’莲雾为试材,在3月初对植株进行轻度修剪后,等植株长出的第2次梢成熟时,对植株进行产期调节处理,处理包括单独或组合用栽培措施及催花剂(自行配制的一种叶面肥MP或对照的乐斯本)。【结果】2 a的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环剥、遮光、断根与催花剂(MP或乐斯本)组合处理的莲雾的平均株花穗数和株产量都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各处理,而该组合处理中催花剂用MP与乐斯本之间的平均株花穗数和株产量差异不显著,其平均株花穗数在200穗以上,平均株产在70 kg以上。所有处理间的果实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差异都不显著。【结论】用自行配制的无公害催花剂MP替代目前莲雾产期调节所用的乐斯本等有机磷农药催花剂是可行的。


2015年福建省局部地区褐飞虱暴发成灾主要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福建省2015年水稻褐飞虱暴发成灾,从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出发,结合历史相关资料,总结研究了导致201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褐飞虱本地虫源和外来迁入虫源是重要诱因,极高的种群增长率是决定性关键内因,异常气候与水稻抽穗灌浆期契合形成的适宜环境及食物营养条件是决定性关键外因,田间防治技术问题则是导致灾害并造成重大损失的直接原因。褐飞虱持续治理对策方面,需加强褐飞虱种群监测与预警,开展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实施稻田肥料和农药减施技术,并加强防控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及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实施褐飞虱专业化防治。


丝瓜18S rRNA基因克隆及其作为内参基因的应用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 RT-PCR)准确性的重要条件。18S r RNA基因表达范围广、表达量恒定,常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为了获得丝瓜18S r RNA基因,并设计合适的荧光定量PCR内参引物,解决丝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中无内参基因的现状,通过PCR和序列测定,首次克隆到了丝瓜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其长度为1 862 bp,Gen Bank登录号为KM656452。在此基础上设计1对荧光定量PCR引物,该引物特异性强,扩增效率高,在丝瓜各生长发育阶段及各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均能稳定表达,适合在丝瓜基因表达研究中作为内参基因。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展丝瓜重要功能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丝瓜 18S rRNA 内参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沼液对狼尾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沼液浇灌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的影响,揭示沼液提高土壤肥力的机制,本文采用氯仿熏蒸法、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和PCR-DGGE法研究不同梯度沼液浇灌量(折纯N量200,150,100,50kg N·hm-2)对狼尾草(P.americanum×P.purpureum)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沼液浇灌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和C,且沼液浇灌量与微生物量N和C的增量显著相关。沼液浇灌还能显著增加细菌16SrDNA基因和真菌SSU rDNA基因丰度,其中200kg N·hm-2处理含16SrDNA基因和SSU rDNA基因的微生物数量最多,沼液浇灌量与土壤中含16SrDNA基因和SSU rDNA基因的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但显著降低固氮菌nifH的基因丰度。沼液浇灌人工草地对包括细菌、真菌和固氮菌在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可促进含16SrDNA基因和SSU rDNA基因的微生物繁殖,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含nifH基因的微生物的繁殖,改变土壤含16SrDNA基因、SSU rDNA基因和nifH基因的微生物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