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病品种在香蕉枯萎病绿色防控上的应用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防治土传性香蕉枯萎病,在田间进行了抗病品种和微生物菌剂(肥)的筛选和应用。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的香蕉抗病品种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种植粉杂1号和贡蕉的防效最好,分别为78.62%和72.41%。而施用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也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分别为87.51%和77.51%。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应用防病微生物菌剂(肥)为主的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3个示范片连续3年对病害的总体防控效果达90%以上,从而有效控制了香蕉枯萎病的为害,同时减少了香蕉产量的损失。


广叶绣球菌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标记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two-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 LC-MS/MS)技术,研究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原基期、幼菇期和成熟子实体阶段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组。采用Q-Exactive质谱鉴定并经ProteinPilot软件搜库,对所获得的差异蛋白进行GO(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和转录因子注释分析。结果共鉴定到可信蛋白2305个,其中2219个蛋白具有相对定量信息。与原基期相比,幼菇期显著上调蛋白104个,下调蛋白142个,子实体阶段显著上调蛋白155个,下调蛋白460个。GO分子功能提示这些差异性蛋白主要参与催化活性、蛋白结合和水解酶活性。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碳代谢、氨基酸合成、核糖体、糖酵解/糖衍生等代谢过程。差异蛋白中与信号传导和转录因子相关的蛋白数量分别为27个和7个。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蛋白质组 iTRAQ 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中国水仙锌指蛋白NtPLATZ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中国水仙植物AT富集序列锌结合蛋白基因(NtPLATZ1),为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NtPLATZ1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将NtPLATZ1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连接,转化BL21并进行诱导表达,通过半定量PCR分析用多效唑处理后该基因在中国水仙不同生长时期叶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NtPLATZ1的cDNA全长1 024bp,包含1个642bp的完整阅读框架,编码213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具有PLATZ superfamily蛋白保守区,与大豆(Glycine max,AII19314.1)PLATZ蛋白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为81%。原核表达结果表明,NtPLATZ1在大肠杆菌中能有效表达。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喷雾多效唑后,NtPLATZ1基因在中国水仙不同生长时期叶片中的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抽葶期叶片的表达量最高;喷雾清水后NtPLATZ1基因表达量先下降后又有所回升,抽葶期和始花期的表达量低于长叶期和盛花期。【结论】成功克隆了中国水仙NtPLATZ1基因,多效唑处理能明显诱导该基因的表达。


福建省菜用大豆新品种2015年区域试验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旨在为福建省菜用大豆育种、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对2015年福建省菜用大豆区域试验9个参试品种在福建省不同生态区7个地点试验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在福建省春播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试9个品种春季种植采青日数79.4~88.4天,鲜荚产量8268.45~9190.50 kg/hm~2,标准荚产量5942.70~7498.80 kg/hm~2,株高23.79~46.89 cm,主茎节数7.0~9.7节,有效分枝数2.8~3.4个,有效荚数19.0~24.4个,荚重48.22~61.00 g,鲜百粒重73.39~89.86 g,标准荚长×宽(5.18~6.07)×(1.29~1.46),标准荚数280.8~373.7个/kg;根据福建省菜用大豆品种审定标准,推荐‘交大127’、‘闽豆7号’续试。


枇杷种质花中黄酮含量分析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酮是枇杷花主要功效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消炎止咳作用。本试验从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中筛选国内外代表性枇杷种质55份,分析评价了其花中黄酮含量的差异及分级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枇杷种质之间黄酮含量差异明显,分布范围为0.44%~2.28%,最高的卓南1号是最低者香钟25号的5.18倍;来源于福建的枇杷种质与浙江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贵州、广西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初步筛选出超高黄酮含量枇杷优异种质1份,初步建立了枇杷花黄酮分级指标,为今后枇杷花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


广叶绣球菌溶血素基因的序列分析及表达动态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了一个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编码的溶血素基因(latifolysin),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定量PCR分析溶血素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标记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分析溶血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latifolysin基因全长为399bp,编码133个氨基酸。保守功能域搜索显示latifolysin具有与杨树菇溶血素(aegerolysins)蛋白家族相同的结构域和功能位点,两者序列相似性40%。杨树菇溶血素家族蛋白在真菌中呈不连续性分布。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绣球菌溶血素隶属于担子菌类群,与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遗传关系较近。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定量结果表明,latifolysin和绣球菌溶血素在广叶绣球菌幼菇期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菌丝体中表达水平。


不同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产量和菜田氮磷平衡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通过马铃薯-毛豆-晚稻轮作制2年定位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产量和菜田氮磷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施肥使三季作物获得显著增产效果,一个轮作周期下净增收比CK处理增加23.7%,比习惯施肥处理增加10.5%。一个轮作制中,氮磷肥表观利用率分别达到60.5%和16.0%,比习惯施肥提高了15.6个百分点和7.3个百分点。马铃薯-毛豆连作在经济施肥下,土柱渗漏水硝态氮和总磷浓度分别比基础土壤提高了63.3%和30.6%,但与晚稻轮作后,土柱渗漏水硝态氮和总磷浓度与基础土壤大致持平。因此,菜稻轮作结合经济施肥是菜田养分管理的有效技术模式。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在狼尾草青贮中使用效果评价
《草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纤维素降解菌对改善牧草品质和提高动物对饲草的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引进多种纤维素降解菌并从中筛选出酶活力较高的11,21和36号菌株。利用筛选出的3株菌株的发酵液,开展在青贮杂交狼尾草中的使用效果评价[设4个处理,处理1为未添加菌液的对照组(CK),处理2,3,4分别添加11,21,36号菌株菌液]。结果表明,添加纤维素降解菌能提高青贮牧草乳酸含量,处理2,3,4的乳酸含量比CK提高了19.42%(P<0.05),38.35%(P<0.05)和4.85%(P>0.05);添加纤维素菌液进行青贮的3个处理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半纤维素(HC)的含量均低于CK和青贮前,其中处理3的NDF、ADF和HC含量最低,表明筛选出的3种纤维素降解菌菌株均能改善青贮品质,不同程度地降解了牧草纤维素的含量,其中处理3(21号菌株)降解纤维素的效果最为明显,青贮料营养品质最好。


外源镉胁迫对姬松茸菌丝生长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外源添加胁迫的形式,探讨镉对不同姬松茸菌株菌丝生长与菌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及镉对姬松茸菌丝的毒害作用及姬松茸对镉的耐受程度与相关反应。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镉浓度的增加,2种姬松茸菌株(J85和J77)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均呈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J85与J77菌丝平均生长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镉浓度分别为1.5 mg/L和2 mg/L,相比较而言,J77菌丝对镉的耐受性比J85菌丝高。2种菌株的超氧化物歧酶(superoxid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ic acid peroxidase,APX)酶活性及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变化均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镉浓度上升对J85菌丝酶活性影响比J77菌丝要强烈,根据菌丝中MDA的含量测定值变化动态分析表明,在相同镉浓度处理下,J85菌丝细胞受破坏程度比J77菌丝更为严重。


长期深窄沟排水对冷浸田土壤脱潜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冷浸田为江南稻区广泛分布的一种中低产田。以福建省顺昌县持续运行约30年的石砌深窄沟为监测平台,通过田间土壤速测与室内检验,研究长期深窄沟排水对离沟不同距离冷浸田土壤脱潜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浸田经过长期深窄沟排水,在离沟25 m范围内,与典型冷浸田(离沟75 m位点)土壤相比,土壤Eh提高幅度为288.2%~323.4%,土壤水分下降幅度为7.5%~36.2%,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Fe~(2+)、Mn~(2+)等含量均有不同降低,并表现为离沟越近,提高或降幅越大的趋势。开沟后0~25 m范围内,土壤p H降低0.13~0.69个单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提高66.0%~99.0%、77.0%~275.1%,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耕性得到明显改善,离沟15 m以内位点可以实现机耕。开沟后,25 m范围内作物产量可提高6.6%~20.7%,且离沟越近增幅越大。在冷浸田特殊的环境下,土壤还原强度大小是制约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长期开沟排水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矿化,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产量提升明显。从综合改造效果看,距沟15~20 m以内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与产量提升效果较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