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菌肽对河蟹生长、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河蟹日粮中添加抗菌肽,探讨抗菌肽对河蟹生长、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免疫的影响。试验河蟹7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添加0.4%抗菌肽的试验组,连续投喂60 d后,测定河蟹的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能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球蛋白及肝脏、肌肉、性腺中丙二醛(MDA)浓度,显著提高肝脏、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水平(P<0.05),但对河蟹增重,血液中溶菌酶活性、一氧化氮浓度、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性腺组织中的SOD和总抗氧化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添加0.4%抗菌肽对提高河蟹免疫与抗氧化能力能起到一定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物标志物的功效分析
《生态毒理学报 》 2011 CSCD
摘要:污染物的生物监测一直是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肝脏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 rase,GST)、7-乙氧基-3-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ethoxyresorufin-O-deethy lase,EROD)、DNA-加合物(DNA-adducts)和胆汁中多环芳烃代谢物(PAH metabolites,以芳香族化合物荧光值FAC来表示)一直被认为是用于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生物监测有效而灵敏的生物标志物。不同水平的生物标志物的自然变异导致在监测中需要不同的样本量。利用功效分析法,详细分析了近十年来利用肝脏中EROD、GST、DNA-adducts和胆汁中的FAC作为生物标志物对PAHs污染进行生物监测的研究结果。在能够检测到最小效应值(δ=20%)的条件下,功效值若需达到0.8,那么GST、FAC、EROD和DNA-adducts的样本量需求分别是18、31、46和274。此结果说明,使用分子水平的生物标志物DNA-adducts需要较多的样本量;而利用生物标志物GST、FAC和EROD样本量需求较小。因此,从成本的经济角度,在对多环芳烃进行生物监测时,使用PAHs胆汁代谢物和肝脏代谢酶较合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池塘底栖真核生物DGGE指纹结构与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于18SrDNA PCR-DGGE技术对刺参池塘养殖系统底栖真核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理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刺参养殖池塘系统中附着基真核生物DNA指纹图谱均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成参养殖池塘分别获得26、25、25条扩增条带,幼参养殖池塘分别获得20、22条扩增条带;刺参养殖池塘中叶绿素、总磷、总氮、溶氧分别为2.037~5.383μg/L、0.016~0.039mg/L、1.863~3.562mg/L、4.06~6.18mg/L,成参养殖池塘的各项理化指标值均高于幼参养殖池塘。通过指纹图谱和理化因子的聚类分析可以看出,附着基底栖真核生物DGGE指纹图谱与环境中理化因子聚类分析图相吻合,说明不同刺参养殖池塘底栖真核生物群落DNA指纹与养殖环境的理化因子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DGGE技术分析刺参池塘附着基底栖真核生物指纹图谱,进而分析与环境中理化因子的关系,为建立底栖真核生物群落DNA指纹结构与水体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刺参养殖系统 PCR-DGGE 底栖真核生物 理化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刀鲚卵巢发育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石蜡连续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池塘养殖刀鲚(Coilia nasus)卵巢的各个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和组织学研究,并对卵母细胞各个时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分析了刀鲚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规律和产卵类型。结果显示,刀鲚卵巢发育可为6个时期:I期卵巢较细,呈线状,长约25 mm,以卵原细胞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的细胞为主。Ⅱ期卵巢细柱状,长为40~50 mm,外观呈浅肉红色至肉黄色,2时相卵母细胞占92%以上;Ⅲ期卵巢呈肉色直至浅青色,长55~65 mm,中部逐渐膨大,细胞处于初级卵母细胞的大生长期,由2~4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其中3时相卵母细胞占60%~75%,出现油滴;Ⅳ期卵巢青色直至灰色,体积急剧增大,呈囊状,约占体腔的2/3,肠大部分被掩盖,肉眼可见增大的卵粒,晚期可见游离的卵粒,细胞处于初级卵母细胞发育的晚期,油滴充满细胞,第4时相卵细胞占86%以上,最大卵径482μm;Ⅴ期卵巢柔软膨大,占据腹部绝大部分,外观呈玉绿色,卵粒充满卵巢,清晰易辨,细胞中卵黄和原生质表现出明显的极化现象,核膜消失,卵径为750~900μm;Ⅵ期卵巢为酱紫色,体积明显减小且松软,卵巢腔萎缩,以空的滤泡细胞和2时相细胞为主。刀鲚繁殖高峰期在4–6月,10月中、下旬起卵巢重新进入Ⅱ期,直到翌年2月都停留在Ⅱ期,3月下旬部分刀鲚卵巢开始重新发育。研究表明,刀鲚属一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但个体间卵巢发育差异显著,产卵持续时间较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及几种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室内小规模实验的方法,在水温(16.2±1.5)℃和盐度20的条件下,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几种重要代谢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9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原溞状幼体期、出膜前期和孵化期;水温16℃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40 d左右,有效积温达到10 758 h.℃。乳酸脱氢酶(LDH)、总ATPase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都随胚胎发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LDH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囊胚期中活性最高;总ATPase活性在原溞状幼体期最高,在原肠期最低;MDH活性在原溞状幼体期最高,在囊胚期最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三氯异氰尿酸对短沟对虾各期幼体的毒性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摘要: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复方三氯异氰尿酸(TCCA,强氯净)对短沟对虾(Penaeus semisuicatus)各期幼体的急性毒性。无节幼体和溞状幼体试验设6个质量浓度组(0.5 mg·L-1、1.0 mg·L-1、1.5 mg·L-1、2.0 mg·L-1、2.5mg·L-1、3.0 mg·L-1)和1个空白组,糠虾幼体和仔虾设7个质量浓度组(1.0 mg·L-1、1.5 mg·L-1、2.0 mg·L-1、2.5 mg·L-1、3.0 mg·L-1、3.5 mg·L-1、4.0 mg·L-1)和1个空白组,每组3个平行。结果显示,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48 h LC50的95%置信区间分别是无节幼体1.47~1.78 mg·L-1和1.34~1.46 mg·L-1;溞状幼体1.67~1.78 mg·L-1和1.23~1.36 mg·L-1;糠虾幼体2.05~2.25 mg·L-1和1.58~1.79 mg·L-1;仔虾3.14~3.38 mg·L-1和2.59~2.78 mg·L-1。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是无节幼体0.30 mg·L-1,溞状幼体0.22 mg·L-1,糠虾幼体0.34 mg·L-1,仔虾0.55 mg·L-1。试验结果可为短沟对虾育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短沟对虾 幼体 半致死质量浓度 安全质量浓度 复方三氯异氰尿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海远岸水域筏养栉孔扇贝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随机选取76个浅海远岸水域浮筏养殖的体型规则的2龄栉孔扇贝测定其壳宽、壳长、壳宽、总干重,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贝壳性状为自变量对总干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系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明确影响远岸水域浮筏养殖的栉孔扇贝总干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总干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长是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与壳高的协同作用影响总干重;所选表型性状对总干重的回归系数R2=0.737,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壳高、壳长、壳宽为自变量估计总干重的多元回归方程:Y=-39.582+2.977 X1+2.061 X2+11.181 X3。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数量性状 相关性 多元回归 通径分析 远岸水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流沙湾贝类养殖海域环境质量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摘要: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对流沙湾贝类养殖海域渔业环境综合调查的数据,对海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综合评价了海水有机污染和营养水平,并对沉积物重金属的累积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盐度、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无机氮(D IN)和活性磷酸盐(PO43-)呈季节性变化,其中盐度和D IN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季节性降水有关,而DO、COD和PO43-的变化与浮游植物和贝类养殖有关。评价结果显示,流沙湾海域水质清洁,海水氮(N)营养盐过剩而磷(P)贫乏,属于P限制型中等富营养化海域;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砷(As)和铅(Pb)处于无污染状态,汞(Hg)和镉(Cd)处于轻度污染,铜(Cu)在部分区域处于中度污染状态;Cu、Pb、As、锌(Zn)和铬(Cr)的潜在生态危害属于轻微,Hg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处于中等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