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饵料对不同规格皱纹盘鲍能量收支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种不同规格的皱纹盘鲍(41.40±2.05、54.22±2.66、63.17±2.52mm)分别进行不同饵料搭配的投喂,并对各生理活动的能量代谢进行了测量与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搭配投喂的实验组中皱纹盘鲍能够摄取更多的有机物作为能量代谢的基质。扣除代谢能、排泄能和排粪能后,搭配投喂能提供给皱纹盘鲍的生长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孔石莼与裙带菜搭配投喂组以及裙带菜与海带搭配投喂组,其获得的生长能的比例在3种规格组中均处在很高的水平,是鲍的筏式养殖中值得推广使用的投喂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胜利原油对半滑舌鳎幼鱼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转硫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胜利原油暴露1、2、4、8、15 d以及解除污染1 d和3 d后对半滑舌鳎幼鱼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油15 d内,各浓度组GSH-PX活性呈峰值变化,先增大后减小,第4 d时升高到最大值,其中3.2 mg/L组在第1 d就被显著诱导(P<0.01),第15 d除3.2 mg/L组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其它各组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GST活性除0.1和0.2 mg/L组变化不大外,其余各组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0.4、0.8和1.6 mg/L组第8 d达到最大值,3.2 mg/L组第2 d达到峰值,第15 d各组GST活性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从污染胁迫解除后GSH-PX和GST活性的恢复情况分析,原油污染对半滑舌鳎幼鱼肝脏GSH-PX活性影响的阈值在0.2和0.4 mg/L之间,而对GST活性影响的阈值在0.8和1.6 mg/L之间。半滑舌鳎幼鱼肝脏GSH-PX活性对石油污染的响应相对于GST更加敏感,更能反映出早期污染氧化胁迫,有望成为石油类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 胜利原油 半滑舌鳎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谷胱甘肽转硫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感染与暴发白斑综合征(WSD)的密度因素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检测技术分别对上海、江苏、海南部分养殖地区凡纳滨对虾携带重要病毒性病原——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40%~58%的受检测对虾携带WSSV,表明近年在养殖SPF(无特定病原)甚至SPR(抗特定病原)亲虾子代的情况下,凡纳滨对虾的WSSV感染率仍然很高。为探讨现行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感染与暴发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disease,WSD)的影响,设高、低密度2个养殖模拟试验组,每组设盐度恒定和突降2种处理。对虾死亡率分析显示,高密度组虾死亡率分别为96.9%(盐度恒定)和98.1%(盐度突降),低密度组分别为5.0%(盐度恒定)和26.7%(盐度突降),差异显著;WSSV定量PCR检测分析也表明,在捕捉、盐度变化等因子的共同作用下,高密度组对虾体内WSSV携带量随着暂养时间推移而迅速增加,而同条件低密度组变化幅度很小。研究结果表明,集约化养殖模式下的高密度因素对WSSV感染与疾病暴发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集约化养殖模式 养殖密度 凡纳滨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域分布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群体的遗传结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RAP标记和线粒体DNA控制区测序方法对武汉和洞庭湖2个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同域分布区4个泥鳅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SRAP分析结果表明,18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在4个泥鳅群体中共检测到534个位点,每对引物组合检测的位点数为23~40个;各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分别为0.205~0.218和0.324~0.341,4个群体间的h以及I差异不明显;基于Nei's无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显示,洞庭湖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群体亲缘关系最近,先聚为一支,再与武汉四倍体泥鳅聚为一支,而武汉二倍体泥鳅聚为单独一支。测定了4个泥鳅群体40个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片段(932~935bp),发现47个变异位点,共计29种单倍型。洞庭湖四倍体和二倍体泥鳅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98%和0.872%,明显大于武汉四倍体(π=0.465%)和二倍体(π=0.675%)。在同域分布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群体中,洞庭湖四倍体遗传多样性略大于洞庭湖二倍体,武汉二倍体则明显大于武汉四倍体。AMOVA分析表明,泥鳅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62.68%),群体间的变异达到37.32%;群体间成对固定指数FST及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均显示,洞庭湖四倍体与二倍体泥鳅群体无明显分化,其余群体间均存在显著分化。控制区序列单倍型Bayesian系统树与SRAP分析所揭示的4个泥鳅群体的亲缘关系相似。
关键词: 泥鳅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线粒体DNA控制区 倍性 遗传变异 单倍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鳢(斑鳢♀×乌鳢♂)及其自交后代细胞核型初步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杂交鳢(斑鳢♀×乌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及其自交后代的细胞核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鳢染色体数目为2n=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32t,染色体臂数(NF)为52;杂交鳢自繁后代群体存在两种染色体核型,一是染色体数目为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32t,NF=52,另一种为染色体数目44,核型公式为2m+4sm+6st+32t,NF=50。经对比分析,在F2群体中,染色体数目为45的核型公式与杂交鳢相似,而染色体数目为44的与杂交鳢相比少了一条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推测杂交鳢减数分裂可能会产生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3条和22条的两种配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的同步性特征与平抑对策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选取1980-2009年生猪出栏量数据,利用同步系数法,对区域与全国、区域之间、各省与全国之间生猪生产波动的同步性进行测度,结果为:(1)区域与全国的同步系数平均值达到0.9023,其中,中南地区的测度结果最高为1;(2)各区域之间生产波动的同步性较高,同步系数达到0.7931以上;(3)各省与全国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主产省份的测度结果要高于一般省份。以上分析表明,各区域(间)、各省与全国生猪生产波动均存在较高的同步性,这种突出的"生产联动"现象可以较好地解释我国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变化特征。因此,应该从统筹全国生猪生产和加强监测两方面来平抑我国生猪生产剧烈波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沿岸牡蛎体内总汞含量变动趋势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广东近岸海洋生态环境,于2004—2010年对广东沿岸17个主要港湾的海水养殖牡蛎进行了采样,运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监测其总汞含量,并结合1989—1993年的历史监测数据分析了广东近岸海域总体及粤东、珠江口和粤西三大主要海区牡蛎体内汞的时空分布规律,应用单因子指数法和人体暴露风险系数法(HQ)评价了牡蛎体汞含量对人体暴露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内汞含量的检出率为100%,变化范围为(0.080±0.114)mg·kg-(1湿重,下同)。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与风险系数(HQ)评价结果一致。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广东海域牡蛎体内汞含量处于污染水平,健康风险系数较大(HQ=3.39×10-2);90年代(1991—1993年)牡蛎体内汞含量逐年降低,健康风险显著降低(HQ=2.23×10-2,P<0.05);2004年以来,全海域的牡蛎体内汞含量一直稳定地维持在较低水平([0.012±0.006)mg·kg-1];粤东、珠江口海域牡蛎体内含量稳定下降,粤西海域降幅有所减小。2006—2010年,人均摄取牡蛎软组织20g·d-1,每年食用200d,食用20a后,在人均寿命70岁的时间内,其健康风险系数HQ为0.13×10-2,食用安全,不存在潜在的危害性,食用广东沿海牡蛎对人体日均总汞允许摄入限量的贡献率仅为0.1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氮胁迫对三疣梭子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研究对象,研究氨氮胁迫对中肠腺、胃、肠组织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设计对照组(自然海水)、1、5、20 mg/L处理组,分别于氨氮胁迫后0、6、12、244、8 h取样进行消化酶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氨氮胁迫对三疣梭子蟹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处理组3种消化器官中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力在48 h内呈峰值变化,其中3种消化器官中类胰蛋白酶活力在48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中肠腺胃蛋白酶活力在24 h后趋于稳定,且与氨氮浓度呈明显正相关,胃和肠的胃蛋白酶活力分别于48和24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中肠腺和胃的脂肪酶活力在24 h内均呈现明显的峰值变化,24 h后中肠腺中脂肪酶活力趋于稳定,且与氨氮浓度呈明显正相关,而胃中脂肪酶活力逐渐下降,至48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中肠腺和肠的淀粉酶活力在12 h内呈逐渐下降趋势,12 h后趋于稳定,且与氨氮浓度呈明显负相关;各处理组胃的淀粉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4 h后趋于稳定。同时在氨氮胁迫48 h时,对中肠腺和胃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活力均表现为明显的诱导作用,而对3种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力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说明,三疣梭子蟹在氨氮胁迫下中肠腺中胃蛋白酶、脂肪酶活力和3种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力可作为消化吸收能力的评价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家系早期形态性状的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7个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家系在4月龄和6月龄的生长数据,对大口黑鲈全长、体长、头长、尾柄长、体高和尾柄高6个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形态性状之间均呈高表型正相关,其值在0.565~0.990之间;4月龄和6月龄全长对形态性状的贡献率分别为92.29%和86.40%,可作为大口黑鲈形态性状的选择指标;4月龄全长/体高和尾柄长/尾柄高对体型的贡献率分别为65.94%和34.06%,6月龄全长/体高和尾柄长/尾柄高的贡献率分别为69.08%和30.92%,这两个指标均可作为大口黑鲈体型的选择标准。另外,采用方差分析对大口黑鲈各家系的全长、绝对增长率、生长指标和体型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家系S07D07的生长表现为最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亲鱼培育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组成与变化特点的研究
《水产学杂志 》 2011
摘要:研究了2009年5-9月鲟亲鱼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随季节的变化。结果显示:鲟亲鱼的活动导致养殖池塘沉积物再悬浮,水体透明度较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以绿藻门(Chlorophyta)的月牙藻(Selenastrum sp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p.)等小型个体为主,浮游植物密度1.0883×107ind./L~1.5662×107ind./L,生物量14.6438~19.2535 mg/L。浮游动物以轮虫(Rotifera)和桡足类(Copepoda)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密度162.0000ind./L~560.0000ind./L,生物量0.3795~1.5482 mg/L。研究显示,鲟亲鱼的活动是决定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关键词: 鲟亲鱼 池塘养殖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沉积物再悬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