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鱼GSTR基因外显子1、外显子2的SNPs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草鱼EST数据库中的rho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预计存在的SNP位点。采用PCR产物测序法和PCR-RFLP法,在珠江水系草鱼养殖群体中筛选到2个SNP位点,分别位于外显子1和外显子2上,为C-T突变,且属于同义突变,统计了多态位点在群体中的分布:C+129T位点CC型占0.69%,TC型占8.75%,TT型占80.56%;C+192T位点CC型占25.4%,TC型占48.6%,TT型占26.1%。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将SNPs与草鱼6个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129T位点TT型个体6个生长性状均值比TC型高(P>0.05);C+192T位点TT型个体体质量均值高于TC型和CC型个体(P<0.05)。双倍型关联分析表明D1型个体的体质量均值明显高于D3型和D6型(P<0.05),因而可以考虑将GSTR基因作为影响草鱼体质量等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应用于草鱼分子辅助育种。
关键词: 草鱼 SNPs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rho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 多态性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湛江港海域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分类统计法调查研究了湛江港海域的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湛江港海域浮游植物出现了硅藻、甲藻、蓝藻和金藻等4门17科87种,绝对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其次是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组成呈现明显的热带及亚热带海湾及沿岸种类区系特征,以暖水性沿岸广盐性种为主;浮游植物密度较高,平均达294.74×104 cells/m3,多数站位的密度在100×104~400×104 cells/m3之间,以硅藻类占绝对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414,种类均匀度为0.525;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开展湛江港海域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OⅠ和Cytb序列探讨东海区3种鲳属鱼类的种群遗传结构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COⅠ和Cytb序列的分析,研究了银鲳(Pampus argenteus)、灰鲳(P.cinereus)和翎鲳(P.punctatissimus)3种东海区重要鲳属鱼类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在62个鲳属鱼类样本中分别检出COⅠ和Cytb单倍型21个和27个,发现变异位点125个和176个。东海区的3种鲳属鱼类种群中,翎鲳的单倍型多样性(h)与核苷酸多样性(Pi)水平均为最高(在COⅠ序列中分别为0.779和0.003 25,在Cytb序列中分别为0.847和0.003 33),而银鲳和灰鲳的h和Pi水平较低。FU’S FS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显示,3种鲳属鱼类种群均经历了种群扩张现象。结果表明,3种鲳属鱼类均经历过种群瓶颈效应,处于瓶颈效应后的增长期,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应采取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避免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的进一步丧失。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鲳属鱼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鲳属鱼类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 细胞色素b 种群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下雌激素对施氏鲟早期性腺发育及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同养殖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后对孵化后90日龄的施氏鲟性未分化的仔鱼进行培育,研究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和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变化,以了解温度和外源雌激素对施氏鲟幼鱼性分化和性别比率的影响,探讨施氏鲟的早期性别控制方法和机制。在不同试验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17β-estradiol(E2)30 d后,使施氏鲟幼鱼的卵巢分化提前,但未能改变施氏鲟雌雄1∶1的性别比率。注射24 h后各温度组血浆T含量下降到0 ng.mL-1,显著低于对照组0.46 ng.mL-1的水平(P<0.05)。注射30 d后,血浆T含量有所回升,但以高温组21、24和27℃组的血浆T含量开始回升,27℃组回升幅度最大,与处理前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后24 h,各温度组血浆E2含量显著升高(P<0.05),7 d后开始缓慢降低,15 d后降到最低值后开始回升,30 d时血浆E2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注射后血清T含量一样,以温度高组回升快,最快组为21℃组。结果表明,注射17β-E2不能改变施氏鲟的性别比率,但对施氏鲟血浆T和E2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关键词: 施氏鲟 温度 17β-E2 性别分化 性别比率 性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狼鳗幼鱼对温度和盐度耐受性的试验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温度和盐度渐变试验,研究了狼鳗(Anarrhichthys ocellatus)幼鱼的温度和盐度耐受范围。结果表明:狼鳗幼鱼的最佳生长温度为9~16℃,在降温和升温试验中,当温度逐渐低于9℃或者高于16℃后,狼鳗幼鱼逐渐出现不适症状,最低和最高耐受温度分别为0.5℃和24℃。狼鳗幼鱼的最佳盐度范围为20~38,最低和最高耐受盐度分别为6和4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亲鱼、配子和仔稚鱼的质量评价
《海洋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1992年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被引入中国以来,在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效[1]。近年来,引进的大菱鲆在中国种质退化现象较为严重[2]。调研表明,在2000~2001年大菱鲆苗种经10个月的养成有30%可达到上市规格,现在养成10个月能达到上市规格的不到10%,整批苗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地养虾池塘养殖期间细菌组成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天津地区盐碱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的细菌种类和垂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塘中细菌总数维持在2.4×103~8.5×105cfu/mL之间,弧菌总数维持在1.75×102~2.3×105cfu/mL之间,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分别在8月份和9月份达到高峰。反硝化细菌总数维持在3.4×104~2.8×105cfu/mL之间,硫酸盐还原菌总数维持在2.9×102~7.5×104cfu/mL之间,氨化细菌总数维持在1.2×102~7.0×104cfu/mL之间。养殖水体中共检测到13种细菌,养殖前期弧菌属、产碱菌属、棒杆菌属为优势菌群;养殖中期产碱菌属、弧菌属、气单胞菌属、肠杆菌科为优势菌群;养殖后期弧菌属、气单胞菌属、噬纤维菌属为优势菌群。通过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7月份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9月份细菌多样性指数最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舟山渔场衢山岛海域春夏季十足目和口足目的分布特征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8年3月和6月衢山岛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衢山岛海域甲壳动物十足目(Decapoda)和口足目(Hoplocarida)中虾类的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等分布,分析主要优势种密度对其总资源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航次拖网调查样品中,共鉴定十足目18种,口足目1种。3月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是衢山岛海域的主要优势种,6月的日本鼓虾无论在重量还是尾数上都是主要优势种。3月和6月两类优势甲壳动物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840.65 kg/km2和923.52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797.34×103 ind/km2和647.32×103ind/km2。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呈现调查海域南部水域高于北部的分布趋势。依据贡献率β值,衢山岛海域总密度与主要优势种密度变化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