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援利比里亚大学芬德尔分校校舍项目建筑设计回望
《铁道标准设计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援利比里亚大学芬德尔分校校舍项目是我国近年来较大的对外援助成套项目之一。2010年7月,该项目建成使用并得到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好评。本项目方案作者、施工现场设计代表回望设计过程,从场地选择、总平面设计、单体设计和造型设计等多方面深入、翔实地介绍了该项目的创作方法和设计思路,重点分析了如何在校园建筑设计中进行总体或单体建筑的功能布局、体形组合和环境氛围塑造,并讨论了如何在设计中使援外建筑项目与当地气象、地形、社会经济等条件相适应,对于从事援外建筑设计和校园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 援外项目 校园建筑 功能布局 造型 氛围 环境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及其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前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产养殖中鱼类持续不断地受一些外界因素诸如温度、养殖密度、水体理化因子、鱼体运输、储存等各种应激因子的影响,严重地影响鱼体的生长。本文就热休克蛋白的分类、特点、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水产生物中的研究现状与前景作一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鱼的研究进展与商业化前景
《遗传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技术为鱼类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已培育出转生长激素基因鲤、鲑和罗非鱼,转荧光蛋白基因斑马鱼与唐鱼等可稳定遗传的转基因鱼品系,其中快长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获得对于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与养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简要综述了转基因鱼应用研究的成就、相关技术及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显微注射仍是目前基因转植的常用方法,应用转座酶或巨核酸酶介导的转基因新技术可提高基因转植效率与整合率。转基因元件的选择应尽量考虑"全鱼"基因或"自源"基因,以减少转基因鱼食用安全方面的顾虑同时也有利于转植基因的表达与生理功效的发挥。生态安全是转基因鱼商用化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有研究显示转基因鱼与传统的选育鱼类相比适合度较差,但由于环境与基因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实验室获得的转基因鱼对生态影响的结果,难以预测转基因鱼一旦逃逸会对自然水生态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应建立高度自然化的环境以获得可靠的数据客观评价生态风险,有效的物理拦截、不育化处理等生物学控制策略仍是保证转基因鱼安全应用的关键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胁迫及昼夜变化对鲻鱼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摘要:研究了S0(盐度为0)、S10、S20、S33(对照)和S405个盐度梯度14 d内盐度胁迫及其昼夜变化对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盐度胁迫对鲻鱼幼鱼的消化酶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盐度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都是在第0天~第7天升高,第7天~第14天降低,最终时(第14天)S0~S33蛋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S33~S40下降;S0~S20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S20~S33呈上升,S33~S40下降,且差异显著(P<0.05);2)对鲻鱼幼鱼消化酶活性昼夜变化的测定表明,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最高值分别在12:00和15:00,最低值均出现在6:00。因此,夜间设置定时投喂,可促进鱼类快速健康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4—2008年《海洋水产研究》研究生论文引文分析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11
摘要:以2004—2008年《海洋水产研究》5卷30期发表的研究生论文为统计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引用文献量、篇均引文、文献语种、文献类型、普赖斯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硒对镉胁迫下吉富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基础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纳米硒(Nanometer Selenium,NSe),探讨其对镉暴露下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of farmed tilapia,GIFT)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保护作用。将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即对照组(Control)、镉胁迫组(Cd stressed,CdS)和纳米硒低、中、高剂量组(NSe L、M、H)。在NSe L、M和H3组基础饵料中分别添加0.125、0.250、0.500mgSe·kg-1的纳米硒,连续30d,Control和CdS组投喂基础饵料。第15d,CdS组和NSe3组用0.5mg·L-1Cd2+的镉溶液进行为期16d的镉处理。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比较,0.5mg·L-1Cd2+的暴露降低了吉富罗非鱼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YS)活力以及白细胞的吞噬活性(P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增加了丙二醛(MDA)含量;与CdS组比较,NSe增强了吉富罗非鱼血清GSH-Px、ACP、AKP和LYS活力,提高了白细胞PA和T-AOC水平,降低了MDA含量。研究结果显示:饵料中添加纳米硒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镉胁迫所造成的吉富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下降,对镉暴露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观赏渔业”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生物学杂志 》 2011 CSCD
摘要:《观赏渔业》是新兴"水族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结合作者多年在《观赏渔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学生对观赏水族的兴趣为本,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教学的注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该课程实践功能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这对培养水族专业人才,满足中国现代水族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净化精养池塘水质试验
《南方农业学报 》 2011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背角无齿蚌对池塘养殖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滤除效果及其对水体溶解氧(DO)和pH值等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该滤食性蚌类构建和优化池塘内部水质净化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的试验条件下,采用不同密度配置的圆背角无齿蚌净化精养鱼池水质,通过测定水中固体悬浮颗粒、DO和pH值,比较其净化效果。【结果】放养圆背角无齿蚌10h后对水中固体悬浮物去除率为47.97%~91.87%,但圆背角无齿蚌的呼吸作用及滤食藻类会引起水体DO和pH值降低。【结论】背角无齿蚌对精养鱼池水中悬浮颗粒物具有较好的滤除效果,但必须要掌握合理的吊养密度,既保证对水中悬浮颗粒物有较高滤除效率,又避免对水体DO和pH造成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波纹唇鱼血细胞显微结构和血液生化指标
《海洋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wright’s和Giemsa双重染色法对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外周血细胞的形态进行显微观察研究并计数,同时测定各类血细胞的大小及血液的生化指标。血涂片观察发现:波纹唇鱼的外周血细胞可区分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等五种血细胞,未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核影、正在分裂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和降解的红细胞。各类血细胞胞体由大到小的次序依次为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大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小淋巴细胞。血浆中红细胞为(3.15±0.79)×10~(12)/L,白细胞为(1.42±0.71)×10~(10)/L,红细胞数远远多于白细胞。血液生化指标与其他鱼类相比有一定差异,表明鱼类血液的生化成分因种和生活环境而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烂身病的大口黑鲈溃烂部位分离到优势菌株M-1。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M-1能复制出相似症状;对M-1菌株进行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对M-1菌株进一步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的16S rRNA基因、溶血素(hemolysin,hlyA)基因,均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相应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利用16S rRNA和hly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显示M-1菌株与与嗜水气单胞菌聚为一类。综合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理化特性分析与基因鉴定结果,确定患烂身病的大口黑鲈应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嗜水气单胞菌 16SrRNA基因 溶血素基因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