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NA干扰的转染条件优化与效果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了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的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序列并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与MCP基因的融合真核表达载体pEGFP-MCP,设计了3对针对MCP基因序列的小片段干扰性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序列(NNV-001、NNV-002、NNV-003),开展了转染方法、转染剂量与转染效果的研究,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MCP和不同剂量的siRNA共转染导入黑头呆鱼肌肉(FHM)细胞.结果表明,用无血清培养基转染、4~6 h后换液的转染方法,比不换液、只将转染混合物代替同体积培养基的转染方法效率高;当质粒的转染量为50、70、100和150 ng时,100 ng的转染量为最合适;在pEGFP-MCP与siRNA共转染组,3对siRNA序列都有干扰效果,均能干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其中NNV-002效果最好.当siRNA终浓度为200 nmol/L时,显示出了较好的沉默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捕捞业法律制度和政策问题
《中国渔业经济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探讨了捕捞业的特点以及捕捞业法律制度和政策应追求的多重目标,分析了现行法律制度和政策存在的问题。建议在物权法学和行政法学理论的指导下,重构捕捞许可制度,厘清和调整捕捞许可的管辖权,允许捕捞权经批准后有序流转,制定"捕捞渔区划分和命名"标准,完善行政配置捕捞渔区的法律程序,建立捕捞渔具渔法认证,完善捕捞生产信息记录及申报制度,积极地开展与八个海洋邻国间的渔业合作,加强对负面影响渔业发展的非渔业活动的管治,以便更好地明晰捕捞证作为用益物权表征和行政管理工具的双重属性,保护捕捞权人的合法权利,保护渔业生态环境,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捕捞生产效益的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不同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了不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从生长结果可以看出,芽孢杆菌的最适添加量范围为0.01%~0.03%,最适添加量为0.01%。过量添加(>0.04%)不能显现出促生长优势,0.04%、0.05%和0.06%的添加量组和对照组(0.00%)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体组成方面,过量添加(>0.04%的添加量)不能提高饲料中蛋白的使用效率,反而使蛋白使用效率有一定降低。消化率结果同样表明,添加适量的芽孢杆菌,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对饲料蛋白的消化能力,分别用于促进生长和体蛋白储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水网箱养殖装备技术前沿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1 CSCD
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海水鱼类养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成果是发明了深水网箱,持续数十年的研究与开发应用,使现代海洋农业有了新的诠释。随着深水网箱装备技术的进步,围绕"一条鱼"养殖工程技术的种质、养成、营养、管理、环境、加工、物流、信息以及养殖配套装备等技术链日益完善,深水网箱已成为现代海洋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孕育对褶纹冠蚌滤食率的影响及鳃微结构变化
《动物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比了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孕育蚌、未孕雌蚌和雄蚌的滤食率,并运用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实验蚌的鳃结构进行比较观察,以此探讨鳃结构变化对滤食功能的影响。滤食实验结果表明:孕育事件显著降低了雌蚌的滤食率,而未孕雌蚌与雄蚌的滤食率无显著差异。孕育雌蚌内外鳃均由两鳃小瓣愈合而成,每一鳃小瓣由成排的鳃丝组成,在中介区鳃丝之间通过丝间隔连接,在内部侧区则通过瓣间隔相连。雌蚌内鳃的鳃间隔为外鳃的2~3倍,而雄蚌的内外鳃无差异。孕育雌蚌外鳃在初级水管、瓣间隔等出现明显的变化,并出现了二级水管结构,而内鳃未发现显著变化。扫描电镜显示:在褶纹冠蚌鳃丝表面存在3种类型的纤毛(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其形态结构和分布各具特点,长径58~85μm椭圆形的鳃小孔成排相间分布于鳃丝之间,而3组实验蚌的内外鳃丝之间无明显差异。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孕育雌蚌鳃丝表皮细胞表面形成突起,显著增加了表面微绒毛的数量,可能有利于雌蚌在孕育期间由于初级水管转化成育儿囊后对呼吸、滤食等功能的补偿,与其他蚌科物种报道类似。综合实验表明,孕育雌蚌外鳃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初级水管的结构改变和二级水管、鳃丝表面褶皱的出现可能是影响孕育雌蚌滤食功能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黄海及东海近海五个银鲳地理群体的形态变异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资源衰减、种群结构不清等问题,采集了渤海、黄海和东海近海5个地理群体224个样本,借助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银鲳种群结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聚类分析发现银鲳5个地理群体可以分为4组,江苏连云港群体与河北黄骅群体和浙江舟山群体欧氏距离较小,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江苏连云港群体而与福建霞浦群体欧氏距离最大,其亲缘关系较远。利用判别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均可以将5个地理群体予以区分,表明银鲳地理群体间形态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并非某个部位发生变异。地理群体间的栖息环境和生活史差异可能是导致形态变异的主要原因。根据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综合比较,推测渤海、黄海和东海区银鲳群体可能存在着3个形态差异种群,即黄渤海种群、东海北部种群和东海南部种群。
关键词: 银鲳(Pampus argenteus) 多变量形态度量学 形态变异 地理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温对香港巨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生理与水温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水温(T)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在13~33℃范围内,水温对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率的影响都极显著(P<0.01),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率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FR=-0.027T2+1.1967T-7.8537(R2=0.8902);IR=-0.147T2+6.5202T-42.845(R2=0.9009);AE=-0.1783T2+8.1846T-12.304(R2=0.9757)。(2)在13~33℃范围内,水温对香港巨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极显著,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OR=1.283Ln(T)-2.332(R2=0.9599);NR=0.1022Ln(T)-0.2136(R2=0.9743)。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判断,香港巨牡蛎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2℃,其摄食和代谢在水温18~28℃之间处于较适宜水平。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水温 滤水率 摄食率 吸收率 耗氧率 排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弧形筛及生物净化池净化陆基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的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陆基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理想的净化工艺,对山东省烟台市1个大型海水养殖厂的"弧形筛+4级生物净化池"的废水净化系统进行了各项水质指标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系统对悬浮物与无机氮和无机磷的去除效果明显;经该系统处理后,养殖废水的溶解氧、pH值、电导率、温度和盐度在排放前已经达到自然海水的常规值;系统中的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依废水流入的次序,在各级净化池之间呈现了下降趋势;净化池中底栖单胞藻则体现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废水净化池进行刺参养殖,还可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证明,该套系统易于建造、废水处理能力强,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想的陆基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