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芦荟粉对西伯利亚鲟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重(23.5±3.6)g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Brandt)为对象,研究芦荟粉对其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6个处理,处理G1~G5组芦荟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0.125%、0.250%、0.500%、1.000%,处理G6组添加25 mg/kg大蒜素作为药物对照组。饲养期为56 d。试验结果表明,与G1和G6相比,饲料中添加芦荟粉对西伯利亚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等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芦荟粉的添加量为0.250%和0.500%时,血浆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当饲料中芦荟粉的添加量为0.125%和0.250%时,血浆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0.250%~0.500%的芦荟粉可提高鱼体的抗氧化能力;饲料中添加芦荟粉对西伯利亚鲟血浆球蛋白、谷丙转氨酶活力、血糖、补体C3、补体C4、酸性磷酸酶活力、碱性磷酸酶活力等无显著影响(P>0.05)。

关键词: 芦荟粉 西伯利亚鲟 生长 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仁粕基础营养分析及其在尼罗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比研究了棕仁粕、豆粕、花生粕的基础营养及体外胃蛋白酶消化性,通过在实验饲料中添加2%、6%、10%的棕仁粕制备了四份等氮等能的饲料,初步评价了添加棕仁粕对罗非鱼生长、体组分以及血清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棕仁粕作为蛋白水平相对略低,纤维含量较高的植物蛋白替代源,其体外胃蛋白酶消化率与豆粕和花生粕无明显差异,可以作为膳食饲料组分适量的添加到水产动物饲料中,而不会影响罗非鱼的正常生长;在罗非鱼养殖实验中,添加2%棕仁粕的饲料组,罗非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利用率、鱼体的蛋白组分以及血清学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至6%~10%后,罗飞鱼的生长表现开始下降,饲料系数开始上升,鱼体蛋白组分下降(P<0.05)。作为棕仁粕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初步探索性应用研究,研究认为棕仁粕是可以用于水产饲料的成分使用的,添加比例不宜超过6%。

关键词: 棕仁粕 基础营养 消化率 罗非鱼 血清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半乳低聚糖对军曹鱼生长、部分血清免疫和生化因子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1

摘要:以添加0、0.2%、0.4%、0.8%和1.6%半乳低聚糖(GOS)的饲料投喂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8周,研究GOS对军曹鱼生长、部分血清免疫和生化因子的影响。当饲料中GOS的添加水平低于0.4%时能促进军曹鱼生长,但影响不显著(P>0.05)。在饲料中添加适当水平的GOS对军曹鱼血清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GOS对军曹鱼血清生化因子如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浓度有显著影响,对间接胆红素的影响不显著;只有GOS为0.2%的试验组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0.4%的试验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当添加量低于0.8%时,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饲料中GOS含量增加而降低。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当水平的GOS有利于军曹鱼的生长,并且能够改善军曹鱼的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其最佳添加量为0.2%~0.4%。

关键词: 半乳低聚糖 军曹鱼 免疫因子 理化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东柘林湾海域人工鱼礁投放前海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9月丰水期间对广东省饶平县柘林湾附近海域七星礁和虎屿2个拟建人工鱼礁区海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分别采用水质单项标准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WQI法、富营养化评价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法对该海域海水环境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重金属Pb,平均浓度分别为0.075 mg/L和6.35μg/L,超过《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中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此次调查海域单项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53、1.4、0.18和-0.25,其中七星礁海域水质总体良好,虎屿海域水质整体处于轻度污染,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评价,调查海域均无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状况出现。

关键词: 柘林湾 人工鱼礁 水质分析与评价 污染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秋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生境变动条件下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特征,为其鱼类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2010年5月中旬至9月在长江口进行了张网鱼类资源调查(除8月外,采样频率为1周1次)。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总共出现6种生态类群、39种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河口定居性鱼类的种类数目分居1、2位,包含种类数目最多的科是鳀科(6种),其次虎鱼科和石首鱼科(4种),5-9月间种类和生态类群种类数目更替均无显著性差异;5-9月间各生态类群尾数/重量均以海洋洄游鱼类占首位,5-8月间各月平均每网尾数/重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9月除了与7月尾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尾数和重量均较各月高,生态类群尾数/重量的排序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对棘头梅童鱼、刀鲚、凤鲚、银鲳、灰鲳、龙头鱼等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幼鱼数量比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变动有差异,如棘头梅童鱼、刀鲚、龙头鱼幼鱼基本呈下降趋势,而凤鲚则为上升趋势。此外,相同属的鱼类生态位有一定的分化,银鲳和灰鲳在时间上交替出现、而刀鲚和凤鲚在不同水域产卵,这是一种减少对食物、空间竞争的策略;按鱼类群落优势种综合丰盛度法,各月优势种比例均在95%以上,而各月间优势种更替无显著性差异;Bray-curtis尾数/重量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在60%的水平上将群落分为组Ⅰ(5月-8月前半月)和组Ⅱ(8月后半月-9月)。此外,长江口虽仍是棘头梅童鱼、银鲳、灰鲳等重要经济鱼类的育幼场,但群落结构已有了变化,特别是中华鲟、鲥等珍稀鱼类的消失,反映了因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引起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衰退。

关键词: 鱼类群落 张网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中药复方对鲤幼鱼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灌服三种复方中药水煎剂后鲤鱼生长、免疫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选用健康1龄鲤鱼,按平均体重分四组,每组40尾,设置两个重复在相同条件下喂养。连续灌服中药28 d后采样检测各项指标。结果表明,三个灌服中药组鲤鱼的增重率均比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方剂AH、AB在有细菌性抗原侵入时能提高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球蛋白(GLB)的含量。方剂AH能显著提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反应肝功能的指标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均能被三种中药显著降低。方剂CD组显著提高了血清中尿素氮(BUN)和肌酐(CREA)的含量。当有细菌性抗原侵入机体时,AH和AB组均能显著提高血清中铁的含量。血清内补体C3、C4研究结果表明,未注射细菌性抗原时三种中药复方均能使C3、C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注射细菌性抗原后,仅C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NO和NOS的研究结果显示了较大的组织差异性。血清中,中药组鲤鱼NO和NOS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肝脏中仅在注射细菌性抗原后中药组iNOS的含量会显著高于对照组。综合结果显示,三种复合方剂均在不同程度上对鲤鱼的生长和免疫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鲤鱼 生化指标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种群生物学特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2010年"北斗"号调查船在黄海中南部水域8个航次的渔业生物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1985~1986年的历史资料,对该水域小黄鱼种群的生长、摄食、繁殖及资源量变动等生物学特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春季平均体长和优势体长范围要高于其他季节,从2000~2010年在同一季节小黄鱼的平均体长和优势体长降低,并且优势体长更为集中。小黄鱼食物组成从1985~1986年到200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0~2010年小黄鱼食物组成变化不大。1985~1986年小黄鱼食物主要是以鳀Engraulis japonicus(重量百分比为45.18%)为主,其次是小型底栖虾类。2000年和2010年小黄鱼食物组成主要以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为主,占食物总量的47.28%,其次是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和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但是鳀在食物组成中从4.67%增加至10.64%。小黄鱼各个季节性腺发育Ⅱ期所占的比例较高。2000年小黄鱼平均渔获量最高(夏季除外),2000年以后其平均渔获量降低,其分布开始向北偏移。由上可知,黄海小黄鱼的种群属性及其生活史类型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建议小黄鱼的渔业管理和资源养护要充分考虑其生物学特征的变化。

关键词: 黄海 小黄鱼 生物学特征 季节和年际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对池塘养殖肥水的吸收利用效果研究

灌溉排水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池塘养殖废水由于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故有时又称其为养殖肥水。为了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的目标,进行了池塘养殖水灌溉稻田的试验。结果表明,①稻田对来自养殖池塘的灌溉水中的营养物质具有明显的吸收效果,尤其对NO3--N和TP。池塘养殖水在田间滞留8h以上,就有一定吸收效果:对TN、TP、NO3--N、NH4+-N和CODMn的吸收率分别为65.23%、71.97%、87.28%、66.84%和51.06%。②养殖肥水接触稻田田面和植株后对各种形态的氮吸收效果比TP和CODMn要好,其中对NH4+-N和NO3--N的吸收效果尤为明显,吸收率依次为49.92%和41.78%;土壤则对TP的去除率最大(45.51%),其次是CODMn(35.63%)和NO3--N(37.36%)。③利用池塘养殖肥水灌溉的条件下,按常规施肥量的80%进行施肥可获得9 000kg/hm2以上产量,这即意味着可节省常规施肥量的20%。而利用池塘养殖肥水灌溉不施肥时,也能获得较高产量(7 950kg/hm2),这在经济上无疑是最划算的,对生态环境也是有利的。

关键词: 养殖废水 灌溉 节肥 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滩头雅罗鱼幼鱼对NaCl浓度和碱度的适应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滩头雅罗鱼[Tribolodon brandti(Dybowski)]对NaCl浓度、碱突变的适应能力,在水温为22~25℃,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对滩头雅罗鱼3月龄幼鱼进行NaCl、碱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H 7.3±0.2、碱度1.11 mmol/L时,NaCl浓度对实验鱼12 h、24 h、48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28.81 g/L、28.57 g/L、28.51 g/L和28.40 g/L,安全值(SC)为8.52 g/L。在pH 8.5±0.5时、NaCl浓度为3.1~7.4 g/L时,碱度对实验鱼12 h、24 h、48 h、72 h和96 h的LC50分别为98.79 mmol/L、89.31 mmol/L、79.34 mmol/L、78.45 mmol/L和68.44 mmol/L,安全值为18.79 mmol/L。本研究旨在为滩头雅罗鱼盐碱池塘养殖推广和野生种群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滩头雅罗鱼 NaCl浓度 碱度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地区鱼类养殖管理措施

黑龙江水产 2011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商品鱼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商品鱼的规格、品质更是消费者选择水产品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商品鱼养殖要想获得较高的效益,就必须注重养殖生产管理,减少病害发生及渔药的使用。现将北方地区鱼类养殖的管理措施简介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