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弓子网渔具渔法的分析研究

现代渔业信息 2011

摘要:弓子网是一种小型单船框架单囊底曳网,由无翼浅囊型单船底层桁杆拖网衍变而来,用弓形框架替代了桁杆,由两个翘板为弓子架底脚,三根钢筋为支架,焊接在一体成弓形架,故称弓子网。框架宽2.2m,高0.45m;左、右翘板宽各100mm,长0.45m。网具规格为12.53m×6.06m(2.20m);网口网衣网目尺寸2a=67mm,囊网最小网目尺寸2a=23mm;身网长4m,囊网长2m。在拖曳过程中,网口稳定张开且网具平稳曳行,操作方便。主要捕捞虾蟹类、贝类、海螺类、活动能力较差的底层小杂鱼等。

关键词: 弓子网 渔具 渔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态因子对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成活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受精卵在不同盐度(1%、1.4%、1.8%、2.2%、2.6%、3%、3.4%、3.8%、4.2%、4.6%)、不同温度(18、20、22、24、26、28、30、32、34、36℃)和不同光照度(0、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6 000 lx)的条件下孵化,比较孵化率、畸形率、24 h和48 h存活率,探讨环境生态因子对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2.2%~4.2%,最适盐度范围是2.6%~3.4%;适宜温度范围是22~34℃,最适温度范围是26~28℃;适宜光照度范围是0~5 000 lx,最适光照度范围是0~3 000 lx。豹纹鳃棘鲈仔鱼在水温28.0℃、盐度3.25%条件下孵出后第4 d开始摄食,光照和黑暗摄食试验表明,光照是豹纹鳃棘鲈仔鱼开口摄食的必要因子,仔鱼在全暗的条件下无法摄食。

关键词: 豹纹鳃棘鲈 受精卵 仔鱼 环境因子 孵化率 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可数性状介于两者之间,平均杂交指数为53.45。对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鳢与乌鳢除胸鳍无差异外,均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杂交鳢与乌鳢在尾鳍、鳃耙、侧线鳞和侧线下鳞无差异,其他则差异极显著;杂交鳢与斑鳢除尾鳍和鳃耙无差异外,其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可数性状中背鳍条数、侧线鳞和侧线上鳞可作为初步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对10项可量性状参数计算的杂交指数显示,杂交鳢可量性状偏父本(乌鳢)遗传,其平均杂交指数为73.90。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三者形态差异明显,杂交鳢在体型上偏向于乌鳢。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公式可以有效区分三者,判别准确率达100%。

关键词: 斑鳢 乌鳢 杂交鳢 形态差异 框架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效果比较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高位池对虾养殖风险,减少养殖环境污染,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于2010年8~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高位池循环水对虾养殖期间的主要养殖参数变化。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处理量试验,即20 m3/h、P1组,40 m3/h、P2组,60 m3/h、P3组,对不同循环量水处理组对虾养殖参数,包括特定生长率(SGR)、相对增重率(WG)、肥满度系数(K)和饲料系数(FCR)等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其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循环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提高特定生长率,P1、P2、P3塘的对虾相对特定生长率为0.13%、0.28%、0.18%,P1、P2、P3塘的对虾体重的相对增重率、肥满度系数分别为11%、23%、15%;24%、40%、29%,而对虾饲料的增效率为16%、26%、19%,综合比较发现,40 m3/h的循环量对提高对虾养殖效果最好,60 m3/h次之,20 m3/h较差。

关键词: 高位池 循环量 循环水养殖 养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聚氰胺在大菱鲆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研究

海洋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LC-MS/MS法研究三聚氰胺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三聚氰胺以5 g/kg浓度添加到饲料中,连续投喂大菱鲆30 d,停药后,对大菱鲆肌肉、肝脏、肾脏组织残留的三聚氰胺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三聚氰胺能够在大菱鲆肌肉、肝脏、肾脏各组织中富集并消除,最高血药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max肝脏>Cmax肾脏>Cmax肌肉,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肝脏>AUC肾脏>AUC肌肉,三聚氰胺在肾脏中消除最快,肝脏次之,肌肉最慢。停止给药30 d后,肌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降至检出限以下。建议在本实验条件下,三聚氰胺在肌肉中的代谢周期为40 d。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三聚氰胺 代谢 消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在单次口灌给药途径下,恩诺沙星在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杂交鲟单次口灌给药恩诺沙星10 mg/kg后,用3P97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药物时量曲线关系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该药在血液、肌肉和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6%±1.14%、92.65%±1.5%、92.82%±1.39%,在杂交鲟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其在血液、肌肉和肝脏的表观分布容积v/f分别为26.987、6.2298、2.1515 L/kg;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在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90.139、114.9、901.835 h,总体清除率分别为0.2288、0.1047、0.02164 L/(kg.h)。鉴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建议养成阶段使用其它药物。

关键词: 杂交鲟 恩诺沙星 药代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介导等温扩增过程监测与结果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医学研究杂志 2011

摘要:2000年,Notomi等[1]建立了一种新颖的核酸扩增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amplification,LAMP)。该技术利用4种不同的特异性引物识别靶基因的6个特定区域,在恒温条件进行反应,不需要模板的热变性和长时间温度循环。较之于传统的PCR方法,其不但简便、快速、不需要昂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定性调查及特点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6~7月,对黄渤海区沿海一线的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的拖网渔具渔法情况进行了综合定性调查(访问)和定量(测量)研究,调查分析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原理、渔期、渔场、渔具配比、渔船功率等及网口周长、网衣总长、网口网目尺寸、囊网最小网目尺寸等现状。结果表明,环黄渤海区共有各种类型的拖网船25000余艘;小型拖网渔船比例高达80%,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域和黄海的部分近岸海域。共调查到34种拖网网型,分别为:有翼单囊单船小型底拖网7种,有翼单囊单船小型浮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底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浮拖网两种,单船桁杆多囊拖网1种,单船桁杆、框架单囊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中型底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大型底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单船大、中型浮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双船中型底拖网3种和有翼单囊双船大、中型浮拖网5种。拖网捕捞强度大大超出渔业资源承受能力,渔获物品种低值、幼小;生计渔业与商业捕捞矛盾突出。翼网和网口网目尺寸大型化、囊网网目尺寸小型化,整个网具大型化;最大网型翼网网目尺寸16000mm,网口网目尺寸15000mm,网口周长840m,网衣总长长度170m,囊网最小网目尺寸40~45mm或18~20mm;个别囊网最小网目尺寸仅6~8mm。传统的桁杆拖网衍生出框架拖网和弓子网。底拖网底纲配置不合理,对海底底质及底栖生物破坏严重。渔具标准缺失较多,科研滞后。

关键词: 黄渤海区 拖网渔具 综合调查 特点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鱼类一新纪录:唐鱼(鲤形目:鲤科)

动物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8年在广西一山涧小溪发现了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种群,属、种均为广西新纪录。与广东从化野生唐鱼比较,广西唐鱼背鳍、腹鳍和臀鳍有明显黑色斑纹,尾柄较高,广西唐鱼种群在可量性状主成分分析上与广东从化唐鱼野生种群可以明显区分开来。我们还对唐鱼栖息地生境与环境进行了调查,栖息地为一条山涧小溪,溪流落差大,水质清澈呈酸性,水草茂盛。

关键词: 广西 新纪录 唐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养殖草鱼呼肠孤病毒的分子特性比较及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病毒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室2009年从广东省患典型出血病的养殖草鱼中分离到一株具强致病性的水生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该毒株具有11个节段双链RNA。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与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及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其它已知种存在较大的分子差异。本研究进一步检测了广东、福建、湖南等地草鱼出血病流行毒株的分子特性。根据已克隆到的GCRV-GD108株11个节段序列分别设计合成特异引物,从各地收集患出血病草鱼,提取组织总RNA,RT-PCR检测。结果表明各检测样品均可扩增到特异性条带,而GCRV标准株则无特异条带;同时根据GCRV标准株序列合成的特异引物进行扩增,GCRV标准株有特异性条带,而各检测样品则均无带。测序结果显示各样品间相应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很高(95.2%~99.4%),与GCRV-GD108的相应序列也具高同源性(95.0%~99.8%),说明检测样品与GCRV-GD108株具有相似的分子特性,均与GCRV及水生呼肠孤病毒属的其它种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养殖草鱼出血病病毒存在着不同的分子类型,GCRV-GD108株在南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病害防控上尤其是疫苗研制与使用上应予关注。此外,从上述引物中筛选出适合于双重PCR的引物对,建立了双重PCR检测方法,可在一次PCR反应中鉴别所感染的病毒属于GCRV或GCRV-GD108株。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分子差异 组织特异性 双重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