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纳豆芽孢杆菌在胭脂鱼养殖中的试验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研究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在胭脂鱼养殖中的净水作用。设置4个相同的内循环鱼缸,其中3个加入纳豆芽孢杆菌作为试验组,另一个不加纳豆芽孢杆菌作为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平均浊度为24 NTU+,水体持续为绿色浑浊状;3个试验组出现了9~13 d的<5NTU+的低浊度、低浓度NH4+-N、低浓度NO2--N的清澈透明水质。对照组的藻相以栅藻为主,藻密度维持在106数量级,3个试验组的藻密度均比对照组的藻密度低1个数量级,经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试验组对应的浊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浊度。纳豆芽孢杆菌能抑制养殖水体中藻类的生长繁殖,降低水体的浊度,提高水体透明度,有一定的净水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个鲤鱼种群ITS-1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
《湖泊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四个鲤鱼种群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1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显示,370bp的ITS-1序列中GC含量明显高于AT含量,共检测到34个变异位点,96个样本得到14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637±0.05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857±0.00200,遗传多样性表现较低.黑龙江野鲤种群与建鲤种群间遗传距离最远,为0.10129,黑龙江野鲤种群与黄河鲤种群间遗传距离最近,为0.02305.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5373,几乎所有变异都来自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极小.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四个种群分为南北2支,黑龙江野鲤和黄河鲤种群聚为北方支,建鲤和荷包红鲤种群聚为南方一支.
关键词: 鲤鱼 内转录间隔区1(ITS-1) 种质资源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临界R134a体系中的绿色酶促反应研究(英文)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环境友好的亚临界1,1,1,2-四氟乙烷(R134a)作为反应介质,用磷脂酶D催化卵磷脂(PC)的酰基转移反应制备磷脂酰丝氨酸(PS)。探讨了压力、温度、水分、酶量、底物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酶D在亚临界R134a中(303~323 K、2~8MPa)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与传统的有机溶剂反应体系相比,亚临界R134a体系能够改善酶促反应动力学,即需要较少的酶量即可迅速达到较高的转化率;在亚临界R134a体系压力6 MPa、体系温度313 K的条件下,9.6 U磷脂酶D催化反应240 min,磷脂酰丝氨酸的含量达到84.8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革胡子鲶幼鱼对本地胡子鲶幼鱼残杀行为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同条件下,对革胡子鲶幼鱼对本地胡子鲶残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体重比例不同的两种幼鱼,本地胡子鲶的死亡率会随着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两种胡子鲶的幼鱼大小达到一定比例时,死亡率就会随比例的增大而变小。(2)放养密度高低、是否有充足饵料对日死亡率影响显著。(3)温度和光照对革胡子鲶的残杀行为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4)有无遮蔽物对革胡子鲶的残杀行为影响很小。说明高密度养殖、是否有充分的饵料、温度和个体大小的差异是导致胡子鲶幼鱼发生残杀行为的主要原因,光照会诱发和促进残杀行为的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水产科技情报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低温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06年1~5月在青岛周边地区3个养殖场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生的早期,采用异养菌总数TSB平板计数法、弧菌TCBS平板计数法对发病池塘的水质和池塘中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的数量与分布以及刺参肠道中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总数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研究了刺参病灶组织中优势菌与池塘环境及刺参肠道中优势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发病池塘水体中细菌的数量较少,但底层水体中细菌总数普遍多于表层,水体中的优势菌与刺参病灶组织中的优势菌相关性不大;池塘表层底泥和刺参肠道中异养菌总数较多,弧菌总数较少,其优势菌与刺参病灶组织优势菌具有一致性。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池塘水体分层引起的水质恶化和底泥中异养菌的数量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翡翠贻贝内脏团抗氧化防御系统对菲胁迫的生物响应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海水中不同浓度(2.0、10.0、50.0μg L-1)菲胁迫1、4、8、15 d和清水恢复2、7 d后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内脏团中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翡翠贻贝内脏团CAT活性在d 1即受到显著诱导(P<0.05),对菲胁迫的反应非常敏感;SOD活性和GSH-Px活性对菲胁迫的生物响应呈先诱导后抑制的变化规律,而MDA含量随曝露时间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浓度越高,这3种指标的变化趋势越明显.因此翡翠贻贝内脏团中SOD、GSH-Px、CAT活性及MDA含量均适合作为菲污染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的指示指标.在清水恢复阶段,相对于对照组各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也表明翡翠贻贝能对一定程度的菲胁迫带来的氧化损伤进行自我修复.图2表1参19
关键词: 菲 翡翠贻贝 内脏团 SOD GSH-Px CAT MD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