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海豚剥制标本制作工艺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详述了解剖海豚的方法、皮张的防腐技术、需用的药品、脱脂方法和过程,总结出新的防腐和脱脂技术及工艺。结果表明,海豚皮肤含丰富的油脂,传统的动物剥制标本方法的药品和工艺制作,不大适用,故选用甲醛、洗衣粉、氯化钠(海盐)作为海豚的防腐剂和脱脂剂;工艺上将皮张经反复药品脱脂和干燥溢脂交替操作过程进行脱脂处理,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海豚标本 制作工艺 脱脂技术 防腐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上游3种茴鱼分类地位的线粒体D-loop序列变异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茴鱼属(Thymallus)鱼类的线粒体D-loop片段全序列变异,对分布于黑龙江上游中国境内的呼玛河、额木尔河等水系中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且同域分布的3种茴鱼共24个个体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以探讨其在属内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分布于黑龙江上游的茴鱼群体在属内显著分为3个独立进化分支,平均序列分歧为0.048~0.062,已达到种间分化水平。经形态学鉴定,其中2个分支分别为黑龙江茴鱼(T.grubii)和下游黑龙江茴鱼(T.tugarinae),而另外1个分支应为1个新种;且该种与分布于勒拿河上游的勒拿河茴鱼(T.sp.)构成单系群,平均序列分歧仅为0.006,即黑龙江上游和勒拿河上游的待定名茴鱼为同一种,结合文献,该茴鱼被确定为北极茴鱼(T.arcticus)的1个亚种。综合3种茴鱼在黑龙江水系的地理分布现状,对其起源及演化进行了初步推测。

关键词: 茴鱼属 D-loop序列 分类地位 系统发育 黑龙江上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风“米雷”对山东网箱养殖业灾害性影响的调查与技术解析

渔业现代化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台风"米雷"造成近海网箱设施大面积毁坏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在第一时间对山东半岛荣成附近海域网箱养殖业户遭受台风"米雷"袭击进行紧急调查,从网箱设施的材料结构、锚泊系统等技术层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传统小网箱锚泊系统自身锚缆绳索锚固偏紧,网箱无法随波跳浪而被闷入水中,是导致锚泊系统受力过大而崩溃的最主要原因。建议加强传统网箱防灾减灾科学问题的研究,努力攻克国产升降式网箱的某些技术瓶颈,来支撑传统网箱的升级换代,提升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有效保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 网箱 台风 灾害 调查 技术解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tDNA全序列的南方大口鲇进化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线粒体基因组(mtDNA)探讨南方大口鲇在鲇形目中的系统进化地位,为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设计覆盖全基因组引物的方法,设计合成16对引物对南方大口鲇mtDNA进行分段扩增,拼接后获得其mtDNA全序列,对其基因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并基于mtDNA序列对南方大口鲇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南方大口鲇mtDNA全长16 527bp(GenBank检索号为:HM746661),包括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编码蛋白质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序列分析显示,南方大口鲇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现已公布的鲇形目鱼类完全一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南方大口鲇与六须鯰聚为一支,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越南拟鲿聚为一支,湄公河巨鲶、长臀鮠及斑点叉尾鮰聚为一支,这3支聚在一起后再与牛头鲴及黑躯兵鲶相聚,最后与扬子鳄相聚。【结论】南方大口鲶与鲇形目鲇科鱼类六须鲶的进化地位最为相近。在进行系统发育研究时,应选择合适的基因,以便得到较为可靠的系统发育结果。

关键词: 南方大口鲇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定位 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和苯并(b)荧蒽曝露对翡翠贻贝外套膜的氧化胁迫及损伤

南方水产科学 2011

摘要: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2.0μg.L-1、10.0μg.L-1和50.0μg.L-1)的菲(PHE)和苯并(b)荧蒽(BbF)胁迫15 d和清洁海水恢复7 d中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HE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BbF胁迫下的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在胁迫第15天时被显著诱导(P<0.05)。从b(MDA)的变化来看,PHE和BbF均可导致翡翠贻贝外套膜明显的氧化损伤,之后在清洁海水的净化过程中,这种损伤逐渐降低并恢复至正常水平。鉴于2种PAHs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和b(MDA)均发生明显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翡翠贻贝体内的生化指标适合指示PAHs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 翡翠贻贝 外套膜 苯并(b)荧蒽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多态性分析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牙鲆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RsaⅠ和Bst UI双酶切后采用FIASCO法构建酶切片段基因组文库。共挑取269个克隆,177个为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率为65.79%。经测序后获得191条微卫星序列,其中完美型占74.35%;非完美型占14.66%;混合型占10.99%。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引物153对,挑选其中的50对合成并在32个野生牙鲆个体中进行扩增,共31个位点具有多态性,统计结果后使用POPGENE软件进行分析,平均等位基因个数为3.939 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52 2,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50 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86 6,各引物的Hardy-Weinberg平衡指数在0.012 587~0.984 917变动。这些筛选出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可应用于进一步的牙鲆遗传多样性分析、家系分析及遗传图谱的构建等工作中。

关键词: 牙鲆 微卫星 FIASCO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尾鱼侏儒突变的骨骼异常及其遗传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侏儒剑尾鱼为母本,与正常体型的雄性剑尾鱼进行交配,发现其后代的体型表现呈连续分布,部分与父本类似,部分与母本相仿,且存在中间类型,很难有明确的差别界限以区分个体表型的不同。后代中的侏儒个体主要表现为体型短,身体臃肿,游动笨拙,其体长和体高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F1自交和回交,结果显示:不同组合后代的体型也呈连续分布。剑尾鱼的侏儒性状可遗传,但后代的性状表现不只是一种表型,而是影响一组表型,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的基本特征,推测或为多个数量性状基因控制。通过对突变剑尾鱼骨骼形态的分析发现:侏儒剑尾鱼的脊柱长度明显变短,但脊椎骨数量与正常个体并无差异,都在26~29之间;突变体的椎体明显变短,脊椎的纵向发育受阻,髓棘、脉棘等排列紧密,发育也受影响。因而推测,剑尾鱼的侏儒突变是由于脊椎的发育缺陷所致,椎体异常是其体型变化的结构基础。鱼类是低等脊椎动物的代表,剑尾鱼侏儒突变个体不仅可育,其性状也能遗传,且与脊椎的发育关系密切,或可作为模型材料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 剑尾鱼 突变 椎体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氹仔养鱼技术的改进

当代水产 2011

摘要:氹仔养鱼是我国南方山区农民自创的养鱼模武,已经存在了数百年,在广东省西部山区和北部山区,江西东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广西山区等地,至今仍大量延续着这种渔业生产模式。近几十年来,水产养殖领域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氹仔养鱼技术发展缓慢,与水产科技的进步脱节。本文通过对传统氹仔养鱼技术的介绍和分析,探讨氹仔养鱼技术的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及养殖茴鱼体内ACP、AKP和CAT活力的比较研究

水产学杂志 2011

摘要:茴鱼是我国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本研究分别对黑龙江茴鱼的野生群体及养殖群体肝、肾、肌肉组织中免疫相关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力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两群体三种组织中AKP活力均表现为:肾脏>肝脏>肌肉;ACP活力均表现为:肾脏>肌肉>肝脏;而CAT活力表现为:肝脏>肾脏>肌肉。同时,肾脏及肌肉组织中,ACP活力野生群体明显高于养殖群体相应组织,而在肝脏中,则表现为养殖群体较高;CAT活力与AKP活力变化趋势相同,均为:养殖群体肝脏及肾脏组织中,CAT活力明显高于野生群体相应组织,而在肌肉中,则表现为野生群体较高。了解和掌握养殖群体及野生群体茴鱼不同组织各种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变化趋势,对完善并推广茴鱼全人工繁育、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茴鱼 野生 养殖 碱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钻石模型”探讨广东水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和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现阶段广东水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水平和出口潜力,对制约广东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在基于"钻石模型"中影响竞争优势的4个主要因素和2个辅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广东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钻石模型 竞争优势 技术性贸易壁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