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09年江苏省泰兴市小麦测产报告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苏省泰兴市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乡镇间种植小麦品种的产量情况,在小麦乳熟末期,随机测定了全市21个乡镇310个村9个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并估算了理论产量。结果表明,2009年全市小麦理论产量为6 663.6 kg/hm2,宁麦13和扬麦16产量较高,分别为6 994.5和6 987.5 kg/hm2,比全市平均理论产量分别高26.1%和24.4%,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乡镇间产量变幅为5 435.1~8 404.7 kg/hm2,元竹镇和泰兴镇的理论产量最高,均超过8 250 kg/hm2。全市310个村小麦理论产量分布范围接近于正态分布,扬麦16、宁麦13和华麦2号3个品种在8个村的理论产量均超过9 000 kg/hm2。


影响猪卵巢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若干因素
《畜禽业 》 2010
摘要:介绍了以屠宰场废弃的猪卵巢为材料,通过系统技术途径得到猪早期胚胎的基本方法。新鲜的猪卵巢采集后,25~35℃条件下保存,在3h内进行卵泡卵母细胞与卵丘细胞复合体(COCs)采集与分级,对COCs中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体外受精(IVF)及其受精卵体外发育(IVD)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系统地探索,重点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直径大小)卵泡卵母细胞、不同培养系统与添加成分以及不同培养时间等关键因素对猪卵母细胞IVM的影响,并对其IVF卵裂能力进行了比较与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采用mTCM199作为基础成熟培养系统液,并添加ф5~8mm卵泡液(pFF)和雌二醇(E2),ф2~8mm卵巢卵泡COCs经IVM40h可得到较高的成熟率(66.7%)和IVF卵裂率(29.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猪2-4-细胞早期胚胎的体外批量生产技术,可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应用于养猪业科研与生产实践。


TBHQ对阿维菌素光解的影响及对灰飞虱的增效作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缓阿维菌素的光解,研究了不同浓度抗氧化剂TBHQ对阿维菌素光解的影响,并通过稻茎浸渍法测定其与阿维菌素混用后对灰飞虱的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的光解行为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阿维菌素在太阳光下的光解速率小于紫外光下的光解速率;在TBHQ抑制阿维菌素光解试验中,其与阿维菌素比值为1︰1时,阿维菌素的光解速率最小,光解半衰期为11.81h,比不添加TBHQ在紫外光下的光解半衰期延长167.19%。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TBHQ与阿维菌素混用后对灰飞虱表现为增效作用;经太阳光和紫外光光照3h后,加入TBHQ的阿维菌素对灰飞虱的毒力均显著高于未添加TBHQ的处理,增效比分别为2.00和2.63。


小麦叶片衰老期间内肽酶同工酶的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扬麦158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进的以血红蛋白为底物的梯度凝胶电泳结合内肽酶同工酶染色方法,探讨在自然衰老和暗诱导衰老条件下,叶片内肽酶(EP)活性和同工酶酶谱的变化模式。结果显示小麦叶片暗诱导衰老和自然衰老过程中,内肽酶活力均先上升后下降;在叶片暗诱导衰老过程中先后出现4种新的内肽酶同工酶,而在自然衰老过程中先后出现5种新的内肽酶同工酶,其中EP3只在自然衰老末期才能检测到。表明自然衰老与暗诱导衰老过程中的内肽酶同工酶谱变化基本相似,因此暗诱导衰老可以作为研究叶片自然衰老期间内肽酶的一种模式。


基于正交试验和神经网络的虫草素超临界CO_2萃取预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人工蛹虫草子实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正交试验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多个工艺参数对虫草素超临界CO2萃取的交互作用,建立虫草素超临界CO2萃取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人工蛹虫草子实体中虫草素超临界CO2萃取进行预测和控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乙醇浓度及用量等均对虫草素超临界CO2萃取结果影响较大,并存在交互作用;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即5-17-1人工神经网络能很好地预测在超临界CO2萃取中各参数影响下虫草素提取率的变化趋势和给定一组工艺参数下的萃取量,为虫草素超临界CO2萃取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江苏省设施农业智能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阐述了设施农业智能化含义及其国内外发展概况,分析了江苏省设施农业智能化的现状、作用、存在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促进江苏省设施农业智能化发展的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