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9911条记录
杂交水稻组合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及聚类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0个两系(三系)杂交水稻组合为供试材料,以旱稻1255和旱稻297为对照材料,分别在发芽期用20%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0.49MPa水势)模拟水分胁迫,在4叶期进行干旱和复水处理,在抽穗期田间晒田条件下无损测定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平行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3种抗氧化酶活性,并在收获后考察其结实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材料在不同生育期耐旱性表现不相同,通过聚类分析,结合发芽率、抽穗期田间晒田条件下Fv/Fm值以及后期结实率的联合筛选,将水稻耐旱表现型分为3类,即耐旱型、干旱敏感型以及中等耐旱型;不同耐旱类型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筛选指标的平均值也不同;在抽穗期晒田条件下,叶片的Fv/Fm值与芽期发芽率、SOD活性有极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2**和0.349**),可见抽穗期晒田条件下叶片的Fv/Fm值可作为田间栽培条件下水稻水分胁迫无损筛选指标。

关键词: 水稻 水分胁迫 耐旱性无损筛选 发芽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藻源性黑水团环境效应:对水-沉积物界面氮磷变化的驱动作用

环境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自制的静态模拟实验装置,通过连续抽取间隙水来研究藻细胞沉降在沉积物表面后对水-沉积物界面处的N、P变化的驱动作用及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藻细胞沉降后,在50 min内就完全消耗掉水-沉积物界面处的溶解氧,同时水体出现严重的发黑、发臭现象;形成的厌氧、强还原环境,使得死亡的藻细胞在界面处发生强烈的厌氧矿化作用,界面处的水溶性PO34--P、NH 4+-N在实验的第2 d开始向上覆水中扩散,含量不断增加.至实验结束时(实验第8 d),界面处PO34--P、NH 4+-N的含量分别达到4.00 mg/L、39.45 mg/L,分别为同期对照实验样柱中的10倍和241倍(对照样柱中的PO43--P、NH 4+-N的含量分别为0.42 mg/L、0.16 mg/L).藻细胞的厌氧矿化加剧了氮磷营养盐向上覆水的扩散,在加重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同时,也为藻华的再次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 藻源性黑水团 水-沉积物界面 藻华 营养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快速鉴定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HCLV)的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HCLV株基因组序列,在Erns基因序列区内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建立了检测HCLV的荧光定量RT-PCR(FQRT-PCR)方法。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可达3.84拷贝/μL;而对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实验组批内变异系数为1.05%~1.84%,批间变异系数为3.70%~5.43%。通过对32批HCLV半成品抗原和9批成品疫苗,分别用经典的兔检法测定兔体感染量(RID)和新建立的FQRT-PCR方法进行检测比较,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对HCLV生产配制及成品检验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荧光定量RT-PCR 检测 初步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替代醋糟对3月龄獭兔营养物质消化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饲料博览 2010

摘要:为探求青绿玉米秸秆作为獭兔日粮粗纤维饲料使用的可行性,选取90只3月龄獭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半),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7%醋糟、玉米秸秆15%与醋糟22%、玉米秸秆20%及醋糟17%。研究结果表明,3组日粮对獭兔生产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Ⅱ组粗蛋白与无氮浸出物的吸收率最高(P<0.05),且试验Ⅱ、Ⅲ组粗纤维利用率较试验Ⅰ组高(P>0.05)。青绿玉米秸秆作为粗纤维饲料,可以用于饲喂獭兔,并且混合使用两种原料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醋糟。

关键词: 玉米秸秆 醋糟 獭兔 生产性能 营养物质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禾谷镰孢菌群部分菌株系统发育学、产毒素化学型及致病力研究

菌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采集自长江流域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lade)菌株中选取了31株,扩增并测定了这些菌株的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PHO(phosphate permease)基因序列,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对这些菌株的产毒素化学型进行了分子检测。同时,用两个小麦品种(扬麦158和安农8455)测定了菌株的致病力。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菌株与F.asiaticum聚为一枝,只有一个菌株11027与F.graminearum聚类。30株F.asiaticum中有24株产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cDON),另外6株产雪腐镰孢菌烯醇(Nivalenol,NIV)。一株F.graminearum菌株11027产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cDON)。在扬麦158上,菌株间的致病力分化较为明显,产NIV毒素的菌株致病力普遍较弱,强致病力的菌株都产3-AcDON毒素。结果表明在我国长江流域,产3-AcDON毒素的F.asiaticum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群,中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扬麦158可以有效评价菌株的致病力强弱。

关键词: Fusariumasi aticum 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 强致病力菌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6个引进多花黑麦草品种苗期耐盐评价

草地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实验,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 flourum Lam.)苗期盐胁迫的各项耐盐指标进行综合研究评价,为筛选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多花黑麦草品种提供理论依据。设置0%、0.2%2个NaCl盐浓度水平,系统地测定和分析了16个引进多花黑麦草品种苗期植物学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0.2%NaCl处理下16个多花黑麦品种平均植株高度、根长、地下部生物量分别显著低于0%NaCl处理(P<0.05);平均地上部生物量低于0%NaCl处理,平均单株茎蘖数略多于0%NaCl处理,但差异不显著;7个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0%NaCl处理,11个品种的相对电导率显著高于0%NaCl处理(P<0.05)。对相关的植物学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聚类分析得出,相对耐盐品种8个,中度耐盐品种4个,相对盐敏感品种4个。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耐盐性 生物产量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套养卡拉白鱼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2010

摘要:克氏原螯虾套养卡拉白鱼的试验结果表明,以放养克氏螯虾苗15万尾/hm2、卡拉白鱼苗7.5万尾/hm2的塘口效益最好,达61 530元/hm2,卡拉白鱼规格较大,养殖效果最好。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卡拉白鱼 套养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个砂梨品种黑皮病敏感性的生理特性比较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早熟砂梨品种翠冠和西子绿果实黑皮病抗性差异与采后果皮生理变化的关系。在低温(2℃)贮藏条件下比较黑皮病发病情况、α-法尼烯、共轭三烯、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等果皮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于低温条件下的翠冠果实,14 d出现明显的黑皮病症状,42 d病情指数达到了66.3;而西子绿果实无黑皮病症状出现。低温贮藏期间,翠冠果皮中α-法尼烯和共轭三烯含量、共轭三烯的增加速度、O.2-生成速率和H2O2含量均明显高于西子绿。翠冠和西子绿果皮抗氧化酶SOD、POD、APX和CAT的活性变化规律相同,但变化幅度存在差异。2品种SOD、POD和APX活性都在贮藏14 d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在此过程中,2品种SOD活性相近,POD和APX活性差异逐渐减少。同时2品种CAT活性贮藏14 d后持续下降,翠冠CAT活性低于西子绿,且下降速度远远快于后者。早熟砂梨不同黑皮病敏感性品种果皮中O2.-的生成速率和H2O2含量、POD和CAT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而α-法尼烯和共轭三烯含量、共轭三烯的氧化速度是决定果实黑皮病发生与否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砂梨 黑皮病 α-法尼烯 共轭三烯 活性氧 抗氧化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产量育种方向及策略探讨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产量育种的方向及策略,对这一地区近期育成的和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其主要结果为:在目前中高产水平下(6000~6750kg/hm2),总体以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较大,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作用也较大,但其与环境相关值较高,每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小,但其表型相关值较大;千粒重和穗数对产量的影响主要由本身的直接作用所致,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被通过穗数和通过千粒重的间接作用所分解;不同产量水平下试验品种的产量3因素表现为,在产量相对由低中产到较高产时,穗数增加较多,每穗粒数变化较小,千粒重提高较多,而在高产组次中,穗数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每穗粒数增幅较大,千粒重明显提高。鉴于此,作者初步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高产小麦育种,虽选育穗粒重齐头并进类型,或以大穗大粒为主类型,或穗粒并重类型似均有可行性,但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在策略上宜稳定穗数,增加粒数,主攻(提高)粒重。同时,还探讨了相适宜的产量构成因素。

关键词: 小麦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产量 育种 长江中下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直播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与双草醚除草剂复合抗性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稗草 除草剂 复合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