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在青海浅山旱地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在青海浅山旱地通过研究起垄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区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2年定位试验中,设置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处理,对照为起垄覆膜栽培模式,对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的生长、光合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马铃薯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及商品率均无显著差异.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在青海浅山旱地马铃薯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但仍需多点验证以控制风险.

关键词: 起垄栽培 不覆膜 马铃薯 青海 浅山旱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芒型遗传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芒作为大麦(Hordeum vulgare)重要的穗部器官,是大麦适应性进化的典型组织,对种子繁衍、麦穗蒸腾、籽粒灌浆、防鸟啄食及产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大麦芒型表征有无芒、钩芒、直芒。本文对三种芒型性状表型、性状功能及遗传调控研究逐一综述,以期为芒型性状遗传机理解析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麦 芒型 表型 功能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品种的专用化鉴定与综合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藏族同胞的主要粮食作物,青稞产业健康发展事关藏区的粮食安全和繁荣稳定。青稞秸秆是牦牛的主要饲草来源,因此藏区青稞育种需要同时兼顾粮、草生产。为寻求粮草双高型青稞品种的评价方法,筛选出适宜的优良青稞品种,缓解藏区粮草短缺的问题,本研究选取15个青稞品种,于2020和2021年度在西藏昌都和青海海西主产区开展小区试验,调查生育期及产量相关农艺性状15个,观察系列品种对5种主要病害的田间自然发病表现,并测定15个全株饲用品质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多重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灰度关联以及丰产稳产性分析,综合评价青稞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全株饲用表现。初步获得了一套完整的青稞品种评价方法,筛选出优质粮草双高型青稞品种1个(甘青9号)、籽粒高产型青稞品种1个(昆仑15号)、青贮型青稞品种2个(康青7号和藏青22)。

关键词: 青稞 大麦 粮草双高型 农艺性状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植被及土壤因素交互作用对宁夏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

生态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宁夏全区121个土壤剖面样点,研究不同深度(0-30、30-80、80-120cm)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方差分解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植被和土壤因素对宁夏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结果表明:(1)宁夏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中间低南北高的空间分布趋势,0-120cm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5.49g/kg,变异系数达90.71%,含量偏低且空间异质性强.(2)各土层土壤有机碳与年均气温、干燥度、碳酸钙、pH均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年均降水量、相对湿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全氮、全磷、全钾、钙离子、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3)各因素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有差异.土壤全氮、全磷、碳酸钙、阳离子交换量均能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年均气温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土壤有机碳的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主要通过土壤属性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气候和植被因素作用明显减弱,土壤因素作用增强并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该结果有助于宁夏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与评估的指标筛选,为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因素与土壤碳循环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环境因素 影响机制 宁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链格孢菌DT-DYLC菌株的除草活性及对作物的安全性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青海省大通县达隆村农田采集自然感病的植物叶片中分离出真菌菌株,以藜为靶标草,通过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以及作物安全性评价,筛选获得 1株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的生防菌DT-DYLC.结果表明,离体叶片接种DT-DYLC 7 d后,在接种处可见大量灰白色的菌丝,且于叶片反面有菌丝穿透生长,发病率为 60.04%,病级达到 4 级.不同浓度 1.20×(101~104)孢子/mL的DT-DYLC孢子悬浮液对藜的发病率达到 50.35%~95.81%,病情指数为 49.34~89.44,鲜重防效达到 52.95%~83.25%.作物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DT-DYLC 菌株孢子悬浮液对小麦、青稞、玉米、番茄和黄瓜安全.经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DT-DYLC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上述结果为该菌株下一步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杂草 除草活性 作物安全性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糖转运蛋白基因AsSWEET14克隆与胁迫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糖转运蛋白SWEET参与植物衰老、营养供给及胁迫响应等生长发育进程。为了解大蒜(Allium sativum) AsSWEET14基因序列特征及其在干旱和低温胁迫下的作用,本研究以‘乐都紫皮大蒜’为材料克隆得到AsSWEET14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胁迫表达分析。结果表明, AsSWEET14蛋白编码区序列长777bp,编码258个氨基酸。AsSWEET14为稳定疏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有2个MtN3-slv结构域,属于PQ-loop基因家族,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卷曲构成,与萱草亲缘关系最为接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量发现:AsSWEET14基因的表达在大蒜不同组织中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在鳞芽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根、假茎和叶片,并且大蒜不同组织中AsSWEET14响应干旱和低温胁迫的表达模式不同。与其他组织相比,干旱胁迫下AsSWEET14在假茎中响应时间更早,在鳞芽中响应程度更强;而低温胁迫对假茎和叶片AsSWEET14的诱导更为明显。推测大蒜AsSWEET14在不同组织中应对干旱和低温胁迫的方式存在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大蒜糖转运蛋白在调控逆境胁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蒜 AsSWEET14基因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干旱和低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和盆地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差异

干旱区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青海共和盆地不同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理化性质差异,为加强生物土壤结皮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选取共和盆地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乌柳(Salix cheilophila)群落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野外取样结合室内分析,研究其颗粒组成及养分特征.结果表明:三种灌木群落生物土壤结皮的颗粒组成均以沙粒为主(45%~90%),其中,小叶锦鸡儿沙粒含量>乌柳>沙蒿,且其含量均显著低于灌丛间裸沙.乌柳群落生物土壤结皮全氮、全碳、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沙蒿、小叶锦鸡儿群落,且随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各含量在三种灌木群落中呈增加趋势.灌木群落对生物土壤结皮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最高,且灌木生物量与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厚度、全氮、全碳、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与沙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灌木群落有效改良共和盆地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结构,沙蒿群落更有利于土壤的细化,乌柳群落更有利于养分蓄积.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灌木群落 理化性质差异 共和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夏全区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耕地、草地、荒草地)布设121个土壤剖面,采集测定0~120 cm土层样品,研究宁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0~120 cm剖面上,w(SOC)均值为5.49*10-3,变异系数达90.71%.林地w(SOC)均值为1.59*10-2,是耕地的2.81倍,草地的3.22倍,荒草地的4.79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w(SOC)在0~30、 30~80、 80~120cm土层和0~120 cm剖面中均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荒草地,差异显著.林地SOC与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性负相关,耕地SOC与全氮、全磷、阳离子交换量和黏粒呈极显著性正相关,草地SOC与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性负相关,荒草地SOC与全氮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w(SOC)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宁夏SOC的关键土壤理化因子.宁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w(SOC)差异显著,且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和全磷对其影响贡献度较大.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理化因子 影响因素 宁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刈割留茬高度对青稞饲草与籽粒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适宜于高寒区青稞多元化利用最佳刈割留茬高度,以昆仑14号、昆仑18号和柴青1号为试验材料,以未刈割为对照(CK),于分蘖盛期开展不同留茬高度的刈割处理,探究留茬高度对青稞农艺性状、籽粒产量、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留茬高度的降低,各青稞品种青苗饲草产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青苗中粗蛋白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纤维类物质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使青苗相对饲喂价值显著降低。各青稞品种秸秆饲草产量随刈割留茬高度的降低而降低,且降幅随留茬高度的降低而增大。刈割使青稞秸秆中粗蛋白含量增多,纤维类物质含量减少,相对饲喂价值升高。留茬8 cm有助于促进青稞穗部、茎部和根系的生长发育,使籽粒产量升高;留茬5 cm会抑制青稞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使籽粒产量锐减。各品种在留茬8 cm时综合经济产值最高,其中昆仑14号综合经济产值最高,为2.86×10~4元·hm-2。参试材料中,昆仑14号为高寒区最适用于粮饲兼用的青稞品种,8 cm为适宜于青稞饲草与籽粒兼收的最佳刈割留茬高度。

关键词: 青稞 刈割留茬高度 农艺性状 产量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侵染藜叶片的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藜(Chenopodium album)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一年生世界性杂草。为了探究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菌株PA-2侵染藜的分子机制,利用RAN-seq技术分析PA-2侵染藜叶片0 (CK)、1 (T1)、3 (T3)、5(T5)、7 (T7) d的转录组差异。基于转录组数据组装,共得到69 404条Unigene,其中50.13%的序列在KEGG、NR、COG以及SwissProt四大数据库中得到注释。利用GO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质体、类囊体、叶绿体、细胞膜以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等方面。利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影响的通路进行注释后发现,PA-2侵染主要影响了植物MAPK信号通路、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苯丙烷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经PA-2处理后,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与叶绿体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光系统Ⅱ(PSⅡ),分别是psbY、psbB以及psbO基因,其次是与碳固定过程紧密相关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B)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3)的基因,影响叶绿体膜流动性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BCCP1)以及影响可溶性糖含量的葡聚糖水二激酶(GWD1)。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菌株PA-2防除藜的分子机制,为PA-2生物除草制剂商品化以及杂草的生物防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 转录组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