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不同施肥水平对青稞豌豆混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真菌ITS区的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冗余分析(RDA)和曼特尔检验(Mantel test),探讨青稞单作(Q)、豌豆单作(W)、青稞豌豆混作(Q×W)3种模式在不施肥(0NP)、低氮磷(LNP)、高氮磷(HNP)3种施肥水平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同时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并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青稞、豌豆在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均呈碱性,且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门水平上,不同试验处理下共检测到18个真菌类群,子囊菌门(Ascomycota,63.5%~78.5%)、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3.6%~14%)、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1%~6.9%)为共有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Penicillium、Mortierella在青稞豌豆混作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可能是驱动土壤有机氮、磷转化为无机氮、磷的主要真菌群落.Bipolaris、Blumeria、Fusarium、Cladosporium 为土壤真菌群落丰度最高的 4 种潜在致病菌属,在青稞豌豆混作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低于青稞单作和豌豆单作,混作模式在不同施肥水平下4种具有潜在致病性的真菌间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在LNP、HNP水平下混作模式根际土壤中的真菌丰富度指数(ACE、Chao1)显著低于青稞单作,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也低于青稞单作,但没有显著性差异;混作模式在 LNP 水平下 ACE 指数、Chao1 指数显著低于 0NP水平,但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高于0NP水平.从不同试验处理属水平下真菌群落相对丰度来看,混作模式可显著增加根际土壤中有益菌群的相对丰度,通过根际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及α多样性分析,青稞豌豆混作模式较青稞单作、豌豆单作可增加根际土壤中属水平下Penicillium、Mortierella等具有溶磷、氨化作用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Bipolaris、Blumeria、Fusarium、Cladosporium等潜在致病菌群的相对丰度.相关分析表明,速效氮、有效磷、有机质是影响混作模式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 青稞豌豆混作根际土 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 冗余分析(RDA) 曼特尔检验(Mantel test) 真菌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植物对黄土边坡产流产沙与抗剪强度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草本植物对黄土边坡产流产沙与抗剪强度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高寒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有效防治因降雨诱发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方法]在西宁盆地长岭沟流域自建试验区,选取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3种优势草本植物为试验供试种,开展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与室内直剪试验,分析了模拟降雨条件下6种不同类型植物边坡坡面产流产沙及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特征。[结果]在模拟降雨条件下,草本植物能显著抑制坡面产流产沙,阶梯形边坡相对直形边坡能显著降低坡面产流产沙,且随着草本生长期增加坡面产流产沙显著降低,生长期为2 a的种植垂穂披碱草阶梯形边坡坡面累积产沙量较垂穂披碱草直形边坡降幅为79.68%,生长期为1 a的种植垂穂披碱草阶梯形边坡平均产沙率较阶梯形未种植裸坡降低幅度最大为86.27%,表明种植垂穂披碱草阶梯形边坡有效抑制坡面的产流能力相对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降雨使边坡土体平均含水率增大,导致边坡浅层土体黏聚力降低;与直形边坡相比较,模拟降雨后阶梯形边坡黏聚力c值降低幅度较小,其中种植垂穂披碱草阶梯形边坡较降雨前降低幅度为19.25%,表明垂穂披碱草阶梯形边坡其增强边坡土体强度效果相对最显著。[结论]垂穗披碱草阶梯形边坡表现出相对更显著的抑制边坡水土流失和提高边坡浅层土体抗剪强度,起到增强边坡土体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 黄土区 寒旱环境 植物边坡 产流产沙 抗剪强度 根—土复合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前期筛选出的18对SSR引物对96份不同来源的藜麦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DNA指纹数据库。结果表明,筛选的18对SSR引物共检测到94个等位基因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出3~10个等位基因基因位点;利用18对引物组合可将96份藜麦种质材料鉴定出来;96份藜麦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5~0.98,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7;聚类结果将96份藜麦材料分为三大类。

关键词: 藜麦 SSR标记 指纹图谱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期、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高原独头蒜生产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独头蒜在青海高原地区的增产潜力,本研究以'乐都紫皮大蒜'为试材,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播期、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三种因子对大蒜植株生长指标、独头率及小区独头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独头蒜生产的影响依次为:播期>种植密度>种瓣大小.在不同因素对大蒜生长指标的主效应分析中,播期、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均对大蒜植株的株高和最大叶长有极显著影响,而对最大叶宽、叶片数和假茎粗无显著影响.另外,播期为SD1(2021-04-14)的独头率达42%,小区独头蒜产量达0.69 kg,显著高于SD2(2021-04-26)、SD3(2021-05-08)的独头率和小区独头蒜产量;小种瓣的独头率达39%,小区独头蒜产量达0.62 kg,显著高于中种瓣和大种瓣的独头率和小区独头蒜产量;种植密度为12 cm×8 cm的独头率达38.3%,小区独头蒜产量达0.67 kg,显著高于密度为12 cm×4 cm和12 cm×12 cm的独头率和小区独头蒜产量.综上所述,播期、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三种因素最佳组合为A1B1C2,即播期为SD1、种瓣大小为小和种植密度为12 cm×8 cm.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独头蒜生产种植方式,为青海高原地区独头蒜增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独头蒜 播期 种瓣大小 种植密度 独头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和盆地沙化土地青杨林恢复规律及影响因素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青海高寒区不同恢复年限沙化土地青杨林恢复效果,为沙化土地人工林持续发育及脆弱生境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共和盆地东缘贵南县黄沙头青杨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丘间低地造林后 5、10、15、20 a和 25 a的人工建群种林分结构、群落组成、植物和微生物细菌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共和盆地沙化土地青杨人工林经过 25 a发育,林木衰退明显,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表明,25 a青杨林生长滞后,林下无更新,不具备持续发育的潜力.2)随着造林时间的推移,灌木层Simpson、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土壤细菌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先增大后减小;草本层Simpson先减小后增大,Shannon-wiener减小.3)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养分水分可以达到比较稳定状态,但在 20 a后增加不明显.4)冗余分析(RDA)表明,速效N、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共和盆地人工林土壤细菌结构多样性和林分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未来该区域人工林植被恢复中,应尽量避免青杨纯林的营造,现有青杨林应该通过引进乡土乔灌草,增加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完善群落复层结构,抚育改造成稀疏混交林,提高生态防护效益.

关键词: 共和盆地 青杨林 不同恢复年限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粒度青稞粉的品质特性

食品与机械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超微粉碎力度对青稞粉的影响.方法:通过超微粉碎制备不同粒度的青稞粉,探讨粒度对青稞粉的表观特性、营养品质、加工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着超微粉碎目数的增加,青稞粉的粒度逐渐变小,青稞粉粗纤维、β-葡聚糖、粗脂肪、灰分含量随着粒度的减小而降低,其中粗蛋白、破损淀粉随着青稞粉粒度的减小而增加.120 目青稞粉矿物质总量最高(7 476.05 mg/100 g).青稞粉中 140 目色泽最亮,L?值为 86.96.60 目青稞粉崩解值(272.00 mPa·s)、回生值(151.00 mPa·s)均最低,其具有较好耐剪切性、不易老化,面团不易流变.随着粒度的减小,青稞粉的持水性和持油性逐渐下降,溶解度更低、膨胀度更高.随着青稞粉粒度的减小,青稞粉休止角、滑角和堆积密度、振实密度、透光率逐渐增大,X-射线衍射峰的强度增大.140 目青稞粉析水率最低(47.98%),最适宜加工冷冻食品.结论:不同粒度青稞粉的品质特性不同,在加工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粉碎力度.

关键词: 超微粉碎 粒度 青稞粉 营养品质 表观特性 加工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芋新品种'青芋6号'

园艺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芋6号’是从收集保存的野生菊芋种质资源群体中筛选出优良种质后采用单株系统选择的方法选育的菊芋新品种。块茎平均质量44~52 g;单株块茎18~20个,单株质量1.26~1.37 kg。中晚熟,生育期135~148 d。未发现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抗旱、耐寒和耐盐碱性。适宜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水浇地、低位山旱地、黄河灌区、柴达木盆地灌区及海拔3 100 m以下的农牧交错区种植。

关键词: 菊芋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芋WRKY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鉴定及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菊芋属抗旱性物种,通过对菊芋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与菊芋响应干旱胁迫密切相关的WRKY转录因子基因,为明晰菊芋WRKY家族基因的功能奠定理论基础.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菊芋WRKY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蛋白质三级结构及其与其他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分析,利用RT-qPCR方法检测干旱胁迫下,菊芋WRKY基因在种子、根、茎、 叶、花瓣及块茎的相对表达量,以及菊芋WRKY基因家族成员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在菊芋叶片中共鉴定出74个WRKY基因,序列长度为510-2040 bp,检测到的motif基序的长度为25-50个碱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大部分HtWRKY基因能够与其他WRKY基因聚为一类;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显示,HtWRKY基因在花瓣和块茎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干旱诱导表达分析显示,分别有20个和19个HtWRKY基因在菊芋叶片和根中呈现出诱导后上升表达的趋势.HtWRKY参与了菊芋抵御干旱胁迫的过程.

关键词: 菊芋 WRKY 转录因子 鉴定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解析香瓜茄果实类黄酮代谢差异

华北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香瓜茄果实主要类黄酮成分以及不同栽培种间类黄酮物质的代谢差异,以我国当前主栽的淡椭圆形果实(LOF)和甜圆形果实(SRF)2个香瓜茄栽培种类型为对象,对成熟果实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香瓜茄果实中类黄酮组分共鉴定出9类二级代谢产物,41种三级代谢产物,黄酮醇含量最高。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有21种,主要分布在黄烷醇类、黄酮碳糖苷等6类二级代谢物质中。LOF的二氢黄酮、黄烷醇类、异黄酮的含量高于SRF,而黄酮醇等其他类黄酮化合物则在SRF中含量较高。RNA-seq分析共鉴定出与类黄酮代谢相关的基因503条,其中类黄酮合成通路上游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黄烷酮-3-羟化酶(F3H)等关键基因表达在LOF中较SRF均上调,而黄酮醇合成酶基因(FLS)表达则在SRF中高于LOF。根据转录组的结果,4个类黄酮合成酶的表达趋势与RT-PCR的检测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香瓜茄资源LOF和SRF中存在大量的类黄酮化合物及其合成酶基因,但不同类黄酮成分及其合成代谢相关酶在不同资源含量均存在差异。

关键词: 香瓜茄 类黄酮 转录组 代谢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的群体结构解析及核心种质构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快选育适应春油菜区的强优势杂交种,解析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的群体结构及构建核心种质,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144份恢复系组成的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利用3 881 462个SNP标记,计算材料间的遗传距离,确定最优分群数,评估连锁不平衡程度,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结合等位基因数目最大化策略,构建核心种质。结果表明,基于遗传距离和群体结构两种方法,可将群体划分为7类。整个群体中连锁不平衡程度较低。利用CoreHunter软件构建了C30和C40两个较优核心子集,C30包括44份种质资源,C40包括59份。通过评价,核心种质等位基因覆盖度均达到99%,多态信息含量达到0.24,C30和C40这两个核心子集均能代表144份甘蓝型油菜原始种质,其中C30可确定为最终的核心子集,用于亲本杂优分析。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春油菜 全基因组重测序 群体结构 核心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