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补植对防护林生长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与环境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展高寒荒漠区防护林林内补植对林分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短期效益分析,为当地防护林稳定和持续发育提供理论依据。以青海共和盆地东缘贵南县黄沙头2019年补植青海云杉的青杨林群落为对象,未补植为对照,对沙化土地丘间地造林后5、10、15、20和25 a防护林林分结构、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林内环境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补植后林内生物量显著高于未补植林地,且以25年生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为最大;灌木层多样性指数以20年生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最大(0.56),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15年生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最大(0.73);草本层多样性、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25年生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最大(0.93、0.53);补植后林内月平均相对湿度、10和3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未补植林分(P>0.05);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土壤表层(10 cm)、深层(150、200 cm)含水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未来该地区以青杨为先锋树种的防护林经营中,可对25年林分开展以青海云杉为主的次林层补植,乡土树种较强的有性生殖能力可为群落正向演替提供稳定的生殖策略,有利于防护林持续健康发育。


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中白菜型油菜在我国高海拔、高纬度春油菜区大面积种植,但其产量较低、品质差、育种难度大.为实现春油菜区的最重要育种目标,即培育出特早熟高产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本研究对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恢复系与不育系进行特异酶切位点扩增片段测序(SLAF-seq),分析遗传族群关系,在每类按比例选取部分恢复系与不育系配制组合,分析杂种表现、杂种优势及杂优模式.结果表明,98份甘蓝型油菜被分为五类.其中,第四类中包含不育系,恢复系与不育系的遗传距离介于0.01~0.52,平均遗传距离为0.35;第五类群恢复系与不育系遗传距离最大,介于0.45~0.52之间;在小区产量前二十的组合中,不育系×第五类恢复系组合10个,产量最高组合为(64-1)x16D3(第五类).结合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结果,说明以特早熟不育系×第五类恢复系组配杂交组合,后代中产生强优势杂交种的潜力较大.本研究为后续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选育提供了亲本选择的分子依据,可促进春油菜区特早熟杂交育种进程.
关键词: 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 产量相关性状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杂优模式


不同农作物秸秆腐解规律及模型预测评价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气候干旱冷凉、土壤肥力低,导致该地区有机物料腐解规律与其他地区不同。因此,明确该地区农作物秸秆腐解规律变化特征对于青藏高原地区有机物料还田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尼龙袋填埋法,以马铃薯秸秆(MLS)、油菜秸秆(YC)、菊芋秸秆(JY)、小麦秸秆(MG)和绿肥毛叶苕子(MS)为试验材料,研究物料还田后的腐解规律,并利用有机组分含量预测腐解方程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各处理的腐解残留率均表现出前期(0~42 d)快速下降,后期缓慢下降的特征。至腐解结束,MLS、YC、JY、MG、MS的腐解残留率分别为37.86%、40.75%、47.18%、48.35%、18.08%。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腐解率分别为63%~84%、53%~69%、23%~40%。相关系数矩阵分析结果显示,物料腐解速率与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土壤温度、气温、降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物料质量残留率与腐解时间的关系可用双库指数衰减模型模拟,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6。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得到该地区有机物料的腐解方程,且物料的初始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可以很好地预测腐解方程的特征参数易分解部分比例和易分解部分的平均周转天数。作为还田物料,绿肥毛叶苕子腐解效果要好于其他农作物秸秆。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农业区有机物料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 有机物料 腐解规律 相关系数矩阵 双库指数衰减模型 模型评价


青海地区解磷微生物的筛选及对小油菜生长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能适应青海省冷凉气候环境的解磷菌株,以磷酸钙、卵磷脂、植酸为单一磷源,对胶冻样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紫变异链霉菌、肉桂褐链霉菌、黄团孢链霉菌进行固体平板培养基初筛和液体培养基复筛,通过综合比较固体平板培养基中解磷圈的大小和液体培养基可溶性磷含量,初步筛选出解磷效果较好的3株解磷菌,分别为紫变异链霉菌、肉桂褐链霉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将这3株解磷菌制成液体菌剂,在9月冷凉气候下采用两种不同肥力土壤进行小油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加紫变异链霉菌剂后,高肥力耕地土的小油菜收获时株高、鲜重、根长、根重分别增加了35.5%、191.0%、26.2%、282.7%,植株磷吸收量、根际土壤全磷、速效磷分别增加了968.9%、5.1%、2.1%;低肥力自然土的小油菜收获时株高和鲜重分别增加了45.8%和61.3%,根长和根重分别减少了2.6%和4.4%,植株磷吸收量、根际土壤全磷、速效磷分别增加了91.5%、29.1%和213.7%。其他两种解磷菌剂效果不如紫变异链霉菌明显,表明紫变异链霉菌为适合青海地区冷凉气候环境的解磷菌株。


青贮玉米蠕形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为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ZeaMays L.)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采集疑似病斑叶片样本,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特征观察,ITS-rDNA序列和GADPH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42株病原菌为3属6种真菌,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玉米生平脐蠕孢(B.zeicola)为优势病原菌,分别为77株和48株;其次为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9株,疣状弯孢(Curvularia verruculosa)2株,新月弯孢(C.lunata)3株,穗状弯孢(C.spicifera)3株.致病性测定发现麦根腐平脐蠕孢和玉米生平脐蠕孢对青海省8个主栽青贮玉米品种均有致病性,其余4种病原菌的致病性各有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后续开展病害诊断及其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对枸杞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用量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对柴达木地区有机枸杞生长发育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明确合理施入量,为该地区土壤培肥及有机枸杞增产提供科学依据.以诺木洪农场实验区"宁杞 7 号"为试验材料,设置 5 个用量水平(29.70、44.55、59.40、74.25、98.10 kg·hm-2),以不施加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用量下解淀粉芽孢杆菌对柴达木地区有机枸杞生长的影响,对枸杞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和数据分析.与CK相比,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促进了枸杞生长,枸杞的株高、冠幅、地径、结果枝长、叶面积和SPAD值明显增加,LN3(59.40 kg·hm-2)处理的促生效果最佳;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显著增强了枸杞的光合作用,其胞间CO2 浓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较对照均显著增强,LN3 处理效果最佳;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后,有效地降低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并促进了土壤养分含量的积累,与CK相比,有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LN3 处理对土壤改良效果最明显,土壤肥力最佳;土壤肥力提升后进一步增加了产量,LN4(74.25 kg·hm-2)处理效果最好,较CK增产 28.73%;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还改善了果实品质,枸杞果实中枸杞多糖、黄酮、甜菜碱、类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多酚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LN3 处理的效果最佳.综合分析得出,不同用量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处理下有机枸杞的生长状况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过量会有抑制作用,其中每公顷施用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59.40 kg效果最好.


共和盆地东缘不同林龄青杨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形态特征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海共和盆地东缘5、10、15、20、25年生青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取土芯法收集细根,分析0~20、20~40、40~60、60~80、80~100 cm各土层深度细根生物量、生物量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的差异。结果表明,20年生青杨人工林以5~7 cm径级(65.63%)、3~4 m高度级(34.38%)乔木占比最大,且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林龄的林分;青杨人工林生物量密度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占细根总量的73.20%~76.92%,其数值随林龄增大呈增大趋势;随着不同林龄的增加,0~60 cm土层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占总量的80.42%和76.71%,60~80 cm的土层占8.79%和10.27%,80~100 cm的土层占10.78%和13.01%;青杨人工林生物量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通过RDA分析表明土壤钾离子、土壤含水量和林龄与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比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硝酸根离子呈负相关。研究认为,青杨人工林根系随林龄的增大逐渐向深层发展,不同林龄青杨人工林细根分布的差异表明群落地下分配模式不同,需要在今后研究中深入探索分配差异的机理;青杨人工林发育20 a后,可进行合理抚育,促进细根发育,最大程度发挥其生态效益。


蚕豆萎蔫病毒2号青海辣椒分离物的鉴定与全基因组序列克隆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青海省循化县的辣椒病毒病进行调查,采集到部分叶片表现萎蔫和皱缩症状的样品,该症状与蚕豆萎蔫病毒2(BBWV2)引起的症状相似。为准确鉴定是否为与该病害相关的病毒,将采集的20个辣椒样品用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其中13个样品检测结果为阳性。在20份循化县辣椒样品中,有13份样品被确认感染了蚕豆萎蔫病毒2(BBWV2)。基于核苷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检测到的病毒与BBWV2聚类在一起,与其他地区或国家分离物的序列一致性较高,与蚕豆萎蔫病毒1(BBWV1)和野芝麻轻型花叶病毒(LMMV)分离物的序列一致性相对较低。结果表明该辣椒样品感染的病毒是BBWV2。


芥菜型油菜千粒质量QTL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芥菜型油菜千粒质量的遗传机理及QTL效应,为提高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改良其品质及品种适应性而发展旱地农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千粒质量存在显著差异的芥菜型油菜品系X396和X568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5个环境条件下考察其千粒质量表现,并对千粒质量的遗传力及QTL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千粒质量的广义遗传力为54.82%,狭义遗传力为11.50%,表明芥菜型油菜的千粒质量性状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对千粒质量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共获得4个千粒质量加性QTL qTGW2-83、qTGW5-43、qTGW6-44和qTGW12-8,其加性效应为-0.071 9~0.148 1,且4个加性QTL中有3个QTL qTGW2-83、qTGW6-44、qTGW12-8的加性效应远大于环境互作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小,这3个QTL为育种家的目标QTL,分别分布在A02、A06、B02染色体上;对千粒质量性状进行上位性分析,共获得3对千粒质量上位性QTL,其上位效应为-0.079 4~0.116 4,其中3对上位性QTL中有2对QTL是基本不受环境影响.[结论]千粒质量性状受环境影响比较大,但是千粒质量QTL受环境影响较小.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都对千粒质量性状产生影响,所以在之后的育种工作中,既要重视加性效应,也要重视上位性效应,才能使千粒质量性状稳定遗传.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新品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品种的抗倒性,以甘蓝型有限花序品系4769为供体亲本,分别与早熟甘蓝型油菜保持系144B和优良恢复系111R、122R、361R、536R杂交,并利用与有限花序基因Bnsdt1和Bnsdt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性状的辅助选择育种。结果表明,共筛选到4个与Bnsdt1和Bnsdt2紧密连锁的共显性分子标记(S02、Indel02、BnW09和BnW18),可用于回交转育过程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最终培育出具有有限花序性状、抗倒性明显增强的保持系Y144B、不育系Y144A、优良恢复系Y111R、Y122R、Y361R、Y536R;经杂交组配和区域试验选育出一个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新品种青杂有限1号,株高适中,分枝低,抗倒伏性提高。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有限花序 抗倒伏性 品种选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