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59份甘蓝型油菜品系有限花序位点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具有提前成熟、降低株高、增强抗倒伏性、对产量没有负面影响等特点,有利于甘蓝型油菜株型改良及机械化收获。本研究利用已开发的与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Bnsdt1和Bnsdt2紧密连锁的4个共显性分子标记对359份甘蓝型油菜品系的有限花序位点基因型进行鉴定,了解群体中有限花序位点基因型的分布,筛选出基因型分别为BnSDT1BnSDT1Bnsdt2Bnsdt2、Bnsdt1Bnsdt1BnSDT2BnSDT2的无限花序品系。通过这两种基因型无限花序品系相互杂交可选育出有限花序优良品系,这为选育优良有限花序品系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也为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品系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祁连山不同混交度青海云杉林细根形态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水土保持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祁连山青海云杉中龄林细根分布与土壤环境的互作关系,明晰不同混交度下土壤养分对细根发育的贡献因子,为祁连山天然林抚育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根钻法对混交度为0,0.2,0.4,0.6的青海云杉中龄林进行细根取样,揭示不同土层细根形态特征,剖析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细根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0—20 cm的土层细根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p<0.05),混交度0.4的林分各土层细根形态指标最大。4种混交度林分各土层中全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且各土层均以混交度0.4为最高。细根的总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与0—40 cm土层中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与全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细根生物量密度变化主要受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混交度0.4的青海云杉中龄林有较强的细根贡献和较好土壤肥力,更有利于群落稳定效益的发挥。


青海高原冬季温室马铃薯品种筛选试验
《东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青海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冬季温室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以充分利用青海高原冬季温室空闲地,本研究为首次在青海高海拔、冷凉地区冬季温室进行马铃薯种植,对5个马铃薯品种从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闽薯1号出苗期及全生育期较短,出苗率高达98%,长势旺盛,薯块最重(360.36 g),薯块最大长乘以最大宽(13.92 cm*7.54 cm),大、中薯重量最大(10.13 kg),小薯占比最低(2.87%),薯块长圆形、薯皮黄色光滑、薯肉淡黄,芽眼浅;折合产量(3168.85 kg/667 m2)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且淀粉含量最低,为13.01%,维生素C含量最高(37.56 mg/100 g)并明显高于其他4个品种.本研究表明闽薯1号产量高、商品特性好,可在青海高海拔、冷凉地区冬季温室内推广种植.


细果角茴香内生真菌X-396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物脂溶性成分分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藏药细果角茴香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出一株内生真菌X-396。经形态学观察、ITS测序与序列比对鉴定内生真菌X-396为间座壳属(Diaporthe sp.)真菌Diaporthe sp.YG-2015。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该真菌发酵物脂溶性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并通过CCK-8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发酵物脂溶性成分共鉴定出35个,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麦角甾醇(31.83%)、β-谷甾醇(12.00%)和十六酸甲酯(4.22%);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发酵物脂溶性成分对人肿瘤细胞株A549、MCF-7和HepG2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HepG2抑制效果最好,IC50为22.65μg/mL。本研究表明细果角茴香内生真菌X-396发酵物脂溶性成分中具有产生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潜力,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 细果角茴香 内生真菌 发酵物 脂溶性成分 GC-MS 抗肿瘤


UV-B辐射对不同发育时期辣椒主要果实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辣椒果实对UV-B辐射的生理应激反应机制,进一步阐述高UV-B辐射地区蔬菜果实品质劣变的机理,以紫外敏感型品种华美105 和耐紫外型品种乐都长辣椒的幼果、青果、红果的果实为试材,研究0(CK),2,4,6 h不同UV-B辐射时长(剂量)对果实生长发育、还原型保护及营养品质相关的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华美105 青果期和红果期的单果质量、纵横径显著降低,从而抑制其果实的生长;2 个品种各个生育期的果实中保护性物质Vc、总酚含量随着处理时长的延长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其中6h大幅度提高了Vc、总酚的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且华美105 各处理下Vc、总酚、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幅度较乐都长辣椒要大;2 个品种果实各生育期营养风味品质物质可溶糖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其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纤维素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之,UV-B对2个品种幼果期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不大,高剂量UV-B可以显著抑制紫外敏感型品种青果期和红果期的生长,并能显著增加2个品种Vc、总酚、纤维素等物质的含量,显著减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而低剂量的UV-B能大幅度提升可溶性糖含量,且上升或下降幅度为紫外敏感型品种>耐紫外性品种.因此,低于1/4致死剂量的UV-B能促进果实品质,高于1/2致死剂量的UV-B使得辣椒果实品质开始劣变.


62份甘肃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基因检测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甘肃主栽小麦品种(系)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及部分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本研究利用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生理小种CYR31、CYR32、CYR33、CYR34,对62份甘肃近年育成的小麦品种开展温室苗期分小种抗病性鉴定及田间自然发病圃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并利用基因芯片检测其所携带的抗条锈基因.苗期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2份小麦材料中,有 61 份(98.4%)、53 份(85.5%)、45 份(72.6%)及 32 份(51.6%)材料分别对 CYR31、CYR32、CYR33 和 CYR34 表现抗病.结合成株期抗病鉴定结果,20份(32.26%)材料表现全生育期抗性,21份(33.87%)材料表现成株期抗性,21份(33.87%)表现为感病.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携带 Yr17、Yr26、Yr29、Yr30、YrAK58、Yr75、Yr78、Yr80、Yr82、YrSP、QYrqin.nwafu-2BL和QYr.nwafu-4BL基因的材料分别有5、14、4、24、6、16、4、9、4、3、42和12份,同时携带2~6个抗条锈病基因的材料分别有18、14、9、2和1份,占71.0%.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当前甘肃省小麦品种(系)抗病性水平及所携带的抗病基因,为小麦抗病育种及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离菌株DT-08C的鉴定及其除草活性和对作物的安全性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猪殃殃为作物田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目前的防除仍以化学方法为主,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微生物除草剂具有靶标性强、对环境安全等优点,对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筛选无污染、无危害、强除草的生防菌株,为微生物除草剂提供新的菌种资源。【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测定菌株除草活性和安全性,运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和转录延伸因子(EF-1α,EF-1/EF-2)基因鉴定,并通过MEGA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通过菌落直径和菌丝干重结合血球记数法分析菌株适宜生长和产孢的环境条件。【结果】经分离纯化筛选获得一株菌,命名为DT-08C。经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分离菌株DT-08C鉴定为芍药镰刀菌(Fusariumpaeoniae),命名为Fusarium paeoniae DT-08C。该分离菌株对猪殃殃的致病率达到47.22%-93.93%,对蚕豆、豌豆、玉米、白菜、番茄、黄瓜和辣椒安全。最适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分别为PSA和燕麦片培养基。【结论】菌株DT-08C对猪殃殃的致病性强,对蚕豆、豌豆、玉米、白菜、番茄、黄瓜和辣椒等作物安全,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广,属于F.paeoniae。上述结果为下一步田间应用提供了菌株资源和试验基础。
关键词: 芍药镰刀菌 杂草 除草活性 作物安全性 生物学特性 生物防治


高寒冷凉环境中解磷微生物的效果初探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能适应青藏高原冷凉气候环境下的解磷菌株,以低磷土(有效磷1.48 mg/kg、全磷1.3 g/kg)为试验土壤,以作物生长中的特征温度5、15、25℃来模拟青藏高原的冷凉环境,将胶冻样芽孢杆菌(PaenibBacillus mucilaginosusv)、巨大芽孢杆菌(Priestia megateri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紫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ovariabilis)、肉桂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cinnamofuscus)、黄团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oagglomeratus)6株解磷菌接种到土壤中。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土壤的pH、有效磷含量、土壤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机磷组分,筛选出解磷能力较强的解磷菌。试验结果表明,接种了紫变异链霉菌的处理在任何温度下土壤有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都高于接种其他菌株的处理,pH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15℃下无机磷组分中Ca2-P和Ca8-P含量要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紫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ovariabilis)为适合青藏高原冷凉气候环境的解磷菌株。


藜麦BADH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耐盐性是藜麦重要的优良特征之一,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是参与藜麦耐盐胁迫途径的关键酶.然而,关于藜麦BADH基因家族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基于藜麦基因组数据库,进行藜麦BADH基因家族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藜麦共筛选到3个BADH基因成员,BADH蛋白氨基酸长度分别为500 aa和501 aa,蛋白分子量为54.47~54.80kD,理论等电点为5.26~5.44,呈酸性,蛋白性质稳定,为疏水性蛋白;预测BADH蛋白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线粒体和过氧物酶体,且无跨膜结构域,均属于ALDH-SF su-per family(醛脱氢酶超家族);基因结构分析表明,藜麦BADH基因家族均含有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基因结构相似;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藜麦BADH与中亚滨藜、菠菜和籽粒苋同属一分支;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BADH基因启动子含有多个与光响应、植物激素、胁迫和植物生长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藜麦BADH基因家族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BADH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施肥和混作对青海省绿肥生长、养分吸收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协调绿肥养分的供应和分配,优化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在青海省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化肥添加(不施肥F0、施肥F1)和种植方式(单作箭筈豌豆MC、单作油菜MR、混作箭筈豌豆和油菜MCR)对绿肥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吸收、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系统表观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施肥与否,绿肥的总生物量、氮磷钾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MC>MCR>MR.施肥显著提高了MCR的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 65.01%和 83.00%;显著提高了MC的钾素吸收量和MCR的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了 25.97%、79.73%、74.52%和 70.96%.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在 0~60 cm层均随土层深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施肥下MC、MR和MCR均主要利用了 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MC和MR施肥均会导致硝态氮向下层土壤淋溶.不同种植方式下表观矿化氮表现为MCR>MC>MR,施肥显著提高了MCR生物固氮和作物吸收氮,分别提高了124.6%和 79.7%.本研究可为青海省绿肥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混作 养分吸收 硝态氮残留 水分利用效率 表观氮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