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铁皮石斛栽培废料和菇渣配制基质对草莓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铁皮石斛栽培废料和菇渣为主要原料,与土壤按不同体积比配制成栽培基质,并以纯菇渣和纯铁皮石斛栽培废料为对照,进行草莓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配制的栽培基质营养元素均衡丰富,容重、电导率、孔隙度、pH值等理化性质均适合草莓生长,不同配方的基质对草莓植株营养生长无显著影响,但配方H1(80%菇渣+20%土)和H5(80%铁皮石斛栽培废料+20%土)的草莓产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配方,草莓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固酸比均以配方H5最高。配方H5的综合栽培效果优于其他配方,适用作草莓栽培基质。


辣椒种间杂交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椒(Capsium spp.)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有5个栽培种和许多野生种质资源。其中,一年生栽培种C.annuum广泛栽培于全球各地。但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C.annuum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因此应进一步加大辣椒种质资源的鉴定,充分挖掘优异基因,改良现有栽培品种。种间杂交是资源创新的重要途径,可以把优异的性状整合到栽培种中,创制出新的品种。通过种间杂交的方式,并结合渐渗育种对拓宽栽培辣椒的遗传基础,增强栽培辣椒遗传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综述综述了辣椒种间杂交研究现状,分析了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原因和克服途径,进一步介绍了杂种F1代真实性的鉴定方法以及种间杂种的利用,以期为现有辣椒品种的改良提供基础。


基于外部形态特征的红火蚁野外快速识别方法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严重威胁公共设施、人类安全、农林生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入侵害虫。自2004年在我国大陆广东省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目前已扩散至南方11个省(市),而在2016年底红火蚁已突破封锁防线侵入浙江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仙居县23个乡镇(街道)中的草皮、苗圃、废品站、塑料加工厂等高风险传播红火蚁的生境进行火腿肠诱饵诱集调查,共获得10种蚂蚁,且隶属于4亚科7属,并以其身体颜色、体长、头形及与身体的协调性、腹柄结共4个指标特征分别与红火蚁进行比对、分析,建立一种直观易懂的野外快速识别红火蚁的方法,以期提高判定红火蚁的准确性及疫情普查效率。


水稻离体叶片纹枯病接种样品菌量检测方法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q PCR方法对水稻离体叶片纹枯病接种材料进行纹枯病菌含量的检测,从而对水稻发病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各水稻品种接种样品的纹枯病菌DNA含量,从低到高的顺序为:YSBR1、徐稻3号、台北309、泰粳394和Lemont。通过对接种实验条件的精确控制,离体叶片的病斑扫描,以及相对病斑面积的统计分析,验证了关于病害严重程度的q PCR检测结果。大田接种试验中,YSBR1、Lemont和泰粳394的平均病级呈显著差异;这进一步证明,通过纹枯病菌DNA的q PCR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定量检测不同水稻品种的纹枯病抗性差异。该研究可为量化纹枯病发病程度、评价水稻品种的抗性水平及进行纹枯病的早期预报,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


炭基微生物肥料制备工艺及性质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稻壳炭与氮磷钾肥及枯草芽孢杆菌孢子粉复合,采用掺混法、吸附法、混合造粒法3种工艺,设置10%、20%和30%三种稻壳炭添加水平,小试制备了9个炭基微生物肥料样品,并对其进行电镜扫描及元素含量、pH值、总养分、有效活菌数、缓释效果等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混合造粒法制备的炭基微生物肥料负载氮磷钾肥和微生物孢子粉最多,其次是吸附法,掺混法最少。9个炭基微生物肥料样品中各元素含量比较丰富,工艺相同时,随着稻壳炭添加量的增加,C、N含量增加而H含量减少。9个炭基微生物肥料的pH值均呈酸性或接近中性,总养分含量均达到了复合肥国家标准的要求。枯草芽孢杆菌孢子粉与稻壳炭及氮磷钾肥复合60 d后,有效活菌数为3.4×10~5~7.0×10~5g~(-1),同种工艺制备的炭基微生物肥料的有效活菌数随稻壳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炭基微生物肥料的7 d氮素累积水溶出实验表明,9个肥料样品均有一定的缓释功能,同种工艺制备的炭基微生物肥料的氮素累积释放率随稻壳炭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稻壳炭添加量相同时,缓释效果混合造粒法>吸附法>掺混法。综上,添加30%的稻壳炭、采用混合造粒工艺制备的炭基微生物肥料具有最优的性质,可进一步验证其效果并推广应用。


杨梅优株果实品质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杨梅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杨梅优株的准确评价,为杨梅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7个杨梅优株和14个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单果质量、蔗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黄酮、多酚和维生素C等23个性状为主要果实品质评价性状,通过对23个性状数据的无量纲化,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建立了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聚类分析将21个不同的杨梅材料聚为4个群体,且每个材料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6个主成分,积累方差贡献率达88.368%;第1主成分为主要营养成分因子,方差贡献率达30.663%;第2主成分为果实质量因子,方差贡献率为20.130%;第3主成分为果实口感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6.469%;第4主成分为糖分因子,第5主成分为酸类因子,第6主成分各性状的载荷值不突出。建立了不同杨梅材料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F综=0.307F1+0.201F2+0.165F3+0.087F4+0.065F5+0.059F6,排名前7的材料有:‘晚稻杨梅’、2008LD、2008X4、‘东魁’、‘荸荠种’、ZX856和‘丁岙梅’,其中2008LD、2008X4和ZX856果实品质优良,可进一步确定为目标优株。【结论】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为实现杨梅优株的筛选和育种材料的确定提供确切依据。
关键词: 杨梅 优良单株 果实品质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浙江省新昌县茶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药剂敏感性测定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浙江新昌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病害特征描述,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致病性的试验和rDNA ITS序列的测定比较,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针对该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药剂敏感性测定。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浙江省新昌县的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15种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5%咪鲜胺微乳剂、250 g·L~(-1)丙环唑乳油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茶叶炭疽病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EC_(50)<1 mg·L~(-1));325 g·L~(-1)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颗粒剂和10%己唑醇悬浮剂的抑制效果次之(1 mg·L~(-1)


樱桃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樱桃果实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极具市场潜力的水果之一。但是由于其易裂果、不耐贮藏且抗性较弱,使樱桃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因此加快樱桃优良品种的选育十分重要。采用传统育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所需周期较长、工作量大,且杂交胚败育率较高,严重阻碍了樱桃育种工作的进程。而通过植物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可以克服樱桃传统育种的局限性,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笔者分析了樱桃茎尖、茎段和叶等器官培养以及胚培养的影响因素,如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培养条件和激素组合等;综述了有关樱桃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的遗传转化,包括转化方法、转化材料、所用基因类型、转化植株的鉴定方法、转化结果以及转化率等,并对生物技术在樱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在樱桃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红肉火龙果采后病原菌分离鉴定与植物精油抑菌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离、纯化并鉴定了浙江产区红肉火龙果贮藏期病原菌,筛选出对抑制病原菌效果较好的精油,并验证了该精油抑菌效果。通过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检测,得到了病原菌菌株HS3和HS6。以病原菌18S r DNA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确定两种病原菌为层生镰刀菌和平头炭疽菌。选择6种植物精油进行抑菌性试验,结果发现香芹酚精油、肉桂精油及百里香精油在2 000μL/L时对两种病原菌生长抑制率均为100%。采用体外直接接触法和体外熏蒸法,研究了香芹酚精油、肉桂精油和百里香精油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发现香芹酚精油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性。无论直接接触还是熏蒸方式,香芹酚精油对层生镰刀菌和平头炭疽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肉桂精油和百里香精油。精油熏蒸处理使接种层生镰刀菌和平头炭疽菌火龙果腐烂率下降,香芹酚精油的效果最优,可作为火龙果贮藏前的熏蒸剂。研究结果可为浙江地区火龙果贮藏期腐烂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红肉火龙果 采后病害 精油 抑菌效果 病原菌 分离鉴定


不同烘干方式对茶叶中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产地溯源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叶中稳定同位素特征检测和溯源技术是政府职能部门市场监管和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重要手段,为评估不同烘干方式对茶叶中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影响,考察茶叶产地溯源的有效性及判别模型的稳定性,本试验通过元素分析仪联用同位素比质谱(EA-IRMS)测定5种烘干方式(烘箱直接杀青烘干、微波杀青扁形机烘干、微波杀青烘箱烘干、扁形机杀青直接烘干和扁形机杀青摊晾烘干)下西湖龙井茶(龙井群体种)中4种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δ~2H和δ~(18)O),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椭圆置信区间(EJCR)测试探讨不同烘干方式下西湖龙井茶中单个和多个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差异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烘干方式可能导致茶叶中单个稳定同位素比率出现较大变化,但多因素椭圆置信区间测试表明5种烘干方式西湖龙井茶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此,建立西湖龙井茶与山东、重庆产区茶叶δ~(13)C、δ~(15)N、δ~2H和δ~(18)O的线性判别分析(LDA)模型,2 000次随机循环,3个产区茶叶判别准确度均高达90.0%以上,充分验证了溯源的有效性及判别模型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为茶叶原产地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应用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