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浙江省新昌茶叶灰斑病的敏感性测定及田间药效

农药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对茶叶灰斑病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杀菌剂.[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药剂敏感性测定,并对茶叶灰斑病高度敏感的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45%咪鲜胺EC、38%唑醚·啶酰菌WG、250 g/L丙环唑EC、65%代森锌WP、70%甲基硫菌灵WP、250g/L吡唑醚菌酯EC、42.8%氟菌·肟菌脂SC、10%苯醚甲环唑WG、25g/L咯菌腈SD、10%己唑醇SC、325 g/L苯甲·嘧菌酯SC、430 g/L戊唑醇SC和500 g/L异菌脲WP对茶叶灰斑病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很好(EC50<1 mg/L).田间药效结果表明:45%咪鲜胺EC、250g/L吡唑醚菌酯EC、250 g/L丙环唑EC、30%嘧菌脂SC和50%异菌脲WP对茶叶灰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效.[结论] 45%咪鲜胺EC、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50%异菌脲WP均为高效药剂,可生产上推荐使用;为减缓抗药性产生,宜交替使用.

关键词: 茶叶灰斑病 敏感性测定 咪鲜胺 吡唑醚菌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侵染条件下豇豆高频再生基因型的筛选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农杆菌侵染条件下,对51份豇豆基因型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和芽诱导分化试验。经初筛后,按再生率对不同基因型材料进行等级划分,对再生率在80%以上的10个基因型材料进行重复试验。结果表明,白八月豇的繁殖系数和不定芽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1.93和86.40%,该地方品种可在后续研究中作为一个较好的基因型材料用于转基因功能分析等研究。

关键词: 豇豆 基因型 农杆菌 再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工过程对柑橘罐头多菌灵残留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柑橘罐头加工原料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多菌灵残留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加工条件对多菌灵去除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经多菌灵浸泡处理过的柑橘中多菌灵残留量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少。在柑橘罐头加工过程中,酸、碱处理对多菌灵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在加工后的罐头产品中,多菌灵残留量保持稳定。研究表明,柑橘罐头加工过程可去除果肉中的多菌灵,适当增加酸、碱用量和漂洗用水量可提高多菌灵的去除率。

关键词: 食品加工 农药残留 食品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红麻品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潜力对比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红麻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潜力,以7个国内代表红麻品种为试验材料,种植于Zn、Cu、Cr、Cd、Ni复合污染(P综合=6.2)土壤。在纤维成熟期测定红麻产量,以及叶片、茎秆、根系重金属含量,并计算红麻重金属转移系数、富集系数以及重金属转移量。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红优2号在两年试验中,生物量均为最佳,分别为10.1 t·hm~(-2)和16.7 t·hm~(-2);红麻不同器官的重金属累积差异显著,叶片和根系重金属累积量均高于茎秆,但富集系数均低于1,未达到高富集植物特征;湘红1号转移系数优于其他品种,其中重金属Cd的转移系数达到1.39;红麻单季最高可转移重金属Cu 185.3 g·hm~(-2)(福红991)、Zn 1 012.9 g·hm~(-2)(湘红1号)、Cd25.7 g·hm~(-2)(浙8310)、Cr 40.8 g·hm~(-2)(H368)、Ni 34.8 g·hm~(-2)(H368)。研究表明:红麻生物量大,重金属耐性高,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但重金属提取能力不强,可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复垦。

关键词: 红麻 重金属 干生物量 富集系数 转移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植物半胱氨酸蛋白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 proteinase,Cys P)是一类重要的蛋白酶家族,广泛参与植物多种生理过程。为了分析植物Cys P的特性,本实验首先通过RT-PCR技术从本氏烟中扩增获得了一个编码Cys P的基因(NbCys P)序列并连接至p EASYTM-T5 Zero载体,测序验证后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GEX-6P1,命名为p GEXNb Cys P;将其导入大肠埃希菌BL21plys S中诱导表达;重组表达的Nb Cys P融合蛋白经过亲和层析纯化,免疫兔子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该抗体能和重组Nb Cys P蛋白发生强烈的免疫学反应且条带单一,表明所获得的Cys P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上述结果为进一步鉴定植物Cys P的功能特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冲泡条件对明日叶发酵茶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纤维素酶辅助发酵的明日叶发酵茶为材料,研究冲泡温度、时间对茶汤中主要活性物质(多酚、黄酮、查尔酮)浸出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温度从80℃升高至95℃,茶汤中多酚、黄酮、查尔酮的浸出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90℃下茶汤中总酚、总黄酮和总查尔酮浸出量达最大值。随着冲泡时间延长,茶汤中多酚、黄酮和查尔酮溶出量在15 min内迅速增加,之后进入饱和状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PPH法测定的抗氧化性与多酚、黄酮和查尔酮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

关键词: 冲泡 多酚 黄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草莓鲜榨汁紫外杀菌工艺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草莓鲜榨汁为原材料,进行紫外线杀菌,研究草莓鲜榨汁厚度、紫外线照射距离和紫外线照射时间对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杀菌率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紫外线杀菌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果汁厚度0.7 mm、照射距离8.0 cm、照射时间62 min,得到实际杀菌率为99.24%。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草莓鲜榨汁进行紫外杀菌,并与巴氏杀菌比较对草莓鲜榨汁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线杀菌可以提高草莓鲜榨汁中花色苷和总酚的含量;有利于减缓草莓鲜榨汁中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但对可溶性固形物无显著影响;另外紫外线杀菌降低了草莓鲜榨汁中VC的含量,但是与巴氏杀菌相比较,VC损失率减少了28.7%。这说明紫外线杀菌可以在达到商业无菌的前提下,维持草莓鲜榨汁中的营养成分。

关键词: 草莓鲜榨汁 紫外线 杀菌率 花色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对大花紫薇与毛萼紫薇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干旱胁迫下紫薇属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以1年生大花紫薇与毛萼紫薇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大花紫薇正常供水、干旱,毛萼紫薇正常供水、干旱4个处理,测定其生物量、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其他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大花紫薇的生物量、叶片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显著,而毛萼紫薇叶片中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了21.98%,叶片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也显著降低,二者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增加。综合来看,大花紫薇与毛萼紫薇均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大花紫薇的抗旱能力优于毛萼紫薇。

关键词: 大花紫薇 毛萼紫薇 干旱 渗透物质 保护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氧化锌改性LDPE食品包装薄膜中锌粒子的迁移规律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纳米氧化锌改性(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薄膜中纳米锌粒子的迁移规律,依照欧盟法规(EU)No.10/2011,分别采用蒸馏水、30 g/L乙酸溶液、体积分数10%的乙醇溶液、体积分数95%的乙醇溶液作为中性、酸性、脂肪性和酒精性食品模拟物,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40、70℃)纳米锌粒子的迁移情况,同时探究微波和紫外处理对迁移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锌粒子在4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酸性食品模拟物、中性食品模拟物、酒精性食品模拟物和脂肪性食品模拟物,并且随温度的升高,纳米锌粒子的迁移量增大。此外,微波处理能促进纳米锌粒子的迁移,而紫外处理则没有促进效果。纳米锌粒子的迁移量范围为0.52~14.17 mg/kg。根据欧盟规定所允许的最大迁移量5 mg/kg,迁移试验表明纳米氧化锌改性LDPE薄膜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减少纳米粒子迁移的研究工作,以确保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安全使用。

关键词: 包装 微波加热 紫外灯 LDPE 迁移 纳米氧化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螟虫营养指标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钻蛀性害虫主要包括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目前,对于二化螟和大螟的防治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但是,在杀虫药剂的胁迫下,部分螟虫会接触到低剂量的杀虫药剂,导致部分个体产生亚致死效应。为明确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是否对水稻螟虫取食有刺激作用,本实验通过稻苗浸渍法测定这两种农药对水稻螟虫的毒力,确定亚致死剂量LC_(10)和LC_(25),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螟虫取食水稻3 d后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茚虫威对二化螟和大螟的LC_(10)分别为5.420、4.707 mg/L;LC_(25)分别为10.246、8.462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和大螟的LC_(10)分别为7.601、5.517 mg/L;LC_(25)分别为14.361、10.981 mg/L。生长发育和营养指标测定发现,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处理二化螟幼虫后,除YLC_(10)处理组的近似消耗率(AD)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均无显著差异。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二化螟幼虫后,除LLC_(25)处理组的体重增加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组食物消耗量和体重增加量均显著上升;除LLC_(25)组的粗生长率(EC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组近似消耗率和ECI均显著下降。LLC_(10)处理组二化螟幼虫的相对消耗速率(RCR)显著高于对照组。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大螟幼虫后,体重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茚虫威YLC_(10)和氯虫苯甲酰胺LLC_(25)处理组的相对生长速率(RGR)、相对消耗速率(RCR)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各组干物质积累曲线,我们发现除氯虫苯甲酰胺LLC_(10)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的二化螟幼虫干/鲜比大于对照组,说明这些处理组幼虫取食水稻后干物质积累比对照组快;除茚虫威LC_(25)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的大螟幼虫取食水稻后干物质积累比对照组快。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亚致死剂量(LC_(10)、LC_(25))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螟虫取食、营养、消耗等指标存在一定影响,某种程度上能够刺激水稻螟虫的取食和生长发育。

关键词: 二化螟 大螟 茚虫威 氯虫苯甲酰胺 亚致死效应 营养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