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秸秆还田和耕作深度对稻田耕层土壤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耕作深度与秸秆还田对稻田耕层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年同时在兰溪和金华两地开展油菜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深度的稻作田间试验,探讨浅耕(耕深10~12 cm)无秸秆还田、浅耕油菜秸秆还田、深耕(耕深18~20 cm)无秸秆还田和深耕油菜秸秆还田等4个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等含量,但耕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pH、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稻谷产量,而耕深对稻谷产量无明显影响。与浅耕无秸秆相比,深耕或秸秆还田可提高耕层土壤磷酸酶和β-葡糖苷酶的活性,但对生物多样性香农(Shannon)指数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磷脂脂肪酸总含量、细菌PLFA含量和真菌PLFA含量,而增加耕深会降低土壤真菌PLFA含量。秸秆还田结合适宜的耕作深度可有效提高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肥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深度 土壤酶 磷脂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蒜绵粉蚧生物学特性

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来我国大陆新记录的一种有害昆虫,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而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27±1℃,RH 70%±5%,12L∶12D)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作为寄主,研究了石蒜绵粉蚧的生殖方式、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结果】石蒜绵粉蚧只能营产雌孤雌生殖,生活史包括卵、1-3龄若虫和雌成虫;卵单个散产且在母体外孵化,孵化时间约24min,雌成虫还能产下一部分不能孵化的卵;若虫期14~22 d,总历期33~64 d;雌成虫繁殖能力强,单头产卵量135~337粒,平均产卵244粒。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黄色且透明,具一对红棕色的复眼;1龄若虫呈黄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出现齿状突起;3龄若虫呈深黄色,体缘突起明显,尾瓣突出;雌成虫体表的白色蜡粉较厚实,体缘蜡突明显,体色变深,足呈深红色。【结论】从生殖方式、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等方面明确了石蒜绵粉蚧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预示该虫是一种重要潜在的危险性害虫。

关键词: 石蒜绵粉蚧 生活史 发育历期 繁殖能力 形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莓露酒澄清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得到较为澄清的蓝莓露酒,提高其品质和货架稳定性,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单宁、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P)、明胶-单宁和壳聚糖-黄原胶对蓝莓露酒的澄清效果,确定最适澄清工艺,同时研究澄清工艺对蓝莓露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澄清剂对蓝莓露酒均有澄清效果,其中以壳聚糖(0.2 g/L)-黄原胶(0.4 g/L)组合澄清剂效果最好,透光率达88.4%,比不处理的原酒样提高35.4%;其次为0.4 g/L壳聚糖,透光率为85.8%,比不处理的原酒样提高31.4%;再次为PVPP,透光率82.8%。分析澄清后蓝莓露酒理化指标,发现PVPP澄清后的露酒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83.9%,而壳聚糖或壳聚糖-黄原胶组合对蓝莓露酒的理化性质和品质影响较小。综合考虑,确定蓝莓露酒的最适澄清剂为添加0.4 g/L壳聚糖。

关键词: 蓝莓露酒 澄清工艺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poS基因缺失突变对荧光假单胞菌胁迫耐受性、群体感应及腐败活性的影响

微生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微生物活动是引起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研究食品腐败菌的腐败作用调控机制对于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荧光假单胞菌是一种代表性的食品腐败菌,本文旨在研究RNA聚合酶的选择性sigma因子Rpo S在荧光假单胞菌致腐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荧光假单胞菌冷藏鱼分离株的rpo S基因缺失突变株,比较野生型和突变株暴露于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存活率;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野生型和突变株产生高丝氨酸内酯类(AHLs)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种类和含量;检测野生型和突变株接种于灭菌三文鱼汁后4°C贮存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的生成量。【结果】成功构建了荧光假单胞菌rpo S基因缺失突变株。rpo S基因的缺失导致荧光假单胞菌对10 mmol/L H2O2和15%乙醇的耐受性显著降低,对150μg/m L结晶紫和175 mmol/L醋酸的耐受性有一定程度增强,不影响其对47°C和20%Na Cl的耐受性。荧光假单胞菌在rpo S基因缺失突变后长链信号分子C_(10)-HSL、C_(12)-HSL和C_(14)-HSL的含量增加。在灭菌三文鱼汁中的腐败活性检测表明rpo S基因缺失可导致荧光假单胞菌挥发性盐基氮的生成量显著降低。【结论】荧光假单胞菌的Rpo S不仅调节细菌对多种胁迫条件的耐受性,还影响AHL群体感应和腐败活性。

关键词: rpoS 荧光假单胞菌 耐受性 食品腐败 群体感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瘟病毒新近分离毒株部分基因变异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鸭群中新流行的鸭瘟病毒(duck plaque virus,DPV)感染状况及其分子特征。本研究对2016—2017年福建不同地区疑似感染DPV的发病鸭组织样品进行了检测、病毒分离和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从临床样品中分离获得24株DPV,发现确诊感染DPV鸭的日龄存在品种差异性,其中半番鸭和番鸭感染DPV的日龄中位值分别为90和88d,而麻鸭感染DPV的日龄中位值为287d。对DPVUL56/LORF5基因、TK/gH基因及UL2区域的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毒株均未出现基因片段缺失,与我国DPV参考强毒株的序列相似性均在99%以上,但在UL56/LORF5基因及TK基因上存在有规律性的核苷酸变异。经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新近流行的DPV毒株与我国参考强毒株(GroupⅠ)处于不同进化分支,为GroupⅡ进化分支,且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不同的亚分支(GroupⅡa、GroupⅡb)。以上结果揭示,新近流行的DPV毒株感染不同品种鸭存在日龄差异性,与我国DPV参考强毒株相比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应加强对该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实时了解其流行变异情况,为新流行鸭瘟的快速准确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鸭瘟病毒 分离鉴定 分子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柚类新品种‘古磉柚’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古磉柚’来自民间实生群体的田间选种。春梢为主要结果母枝,2月下旬至3月初萌芽,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花,10月中、下旬果实成熟。果实扁圆形,果皮淡黄色,油胞较小,单果质量1.5 kg,果皮厚度1.4 cm,囊瓣15~17瓣、大小较整齐,囊衣易剥离,汁胞鲜红色,脆嫩、化渣,无苦味,单果种子数73粒;果实可食率62.35%,果肉出汁率65.6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9.18%,可溶性糖含量6.98%,可滴定酸含量0.70%,维生素C含量557.1 mg·kg-1,β-胡萝卜素含量0.504 mg·kg-1。栽培管理的关键在于培养壮实春梢、保留中庸结果母枝、施好壮果肥、适时补施中微量元素肥料。8~10 a(年)生树666.7 m2产量为2 577~3 182 kg。

关键词: 新品种 ‘古磉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温敏转绿突变体osv15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鉴定和克隆水稻温敏转绿新基因,揭示其参与叶绿体发生发育和光合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辐射诱变的方法,从粳稻品种日本晴中筛选获得叶片黄化突变体osv15,并对其表型、农艺性状和遗传方式进行详细分析。构建了突变体与Kasalath的F2群体,利用多态性分子标记对目的基因进行定位和测序分析。【结果】osv15幼苗期在22℃低温下叶片黄化,叶绿素含量仅为野生型的10%,光化学效率下降,叶绿体结构异常;随着温度的升高,osv15的叶色由黄转绿,30℃时叶绿素含量恢复到野生型的68%,光化学效率和叶绿体发育与野生型相近。在自然环境下,osv15突变体从苗期至成熟期均表现为叶片黄化,且株高、分蘖数和产量等农艺性状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显著。遗传分析表明osv15突变体的表型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将Os V15基因定位到第6染色体多态性标记S4和S5之间84 kb的区间内,定位区间测序发现突变体中编码分子伴侣蛋白的基因Cpn60β1(LOC_Os06g02380)发生单碱基缺失。【结论】osv15是一个新的水稻温敏转绿突变体,Cpn60β1可能为突变基因。

关键词: 水稻 温敏 叶绿体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营养对亚金跳小蜂寿命和适合度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营养对寄生性天敌亚金跳小蜂Aenasius arizonensis(Girault)寿命及适合度的影响,在室内测定了10%蜂蜜水、10%蜂蜜水+粉蚧蜜露、蒸馏水+粉蚧蜜露、粉蚧蜜露和蒸馏水等不同饲喂条件对亚金跳小蜂寿命、雌蜂平均寄生率、羽化率和子代雌性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养处理均能显著延长亚金跳小蜂的平均寿命,其中以10%蜂蜜水+粉蚧蜜露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其雌、雄蜂平均寿命较对照分别增加3.87 d和1.07 d;不同营养条件下,雌蜂的适合度以10%蜂蜜水+粉蚧蜜露处理最好,雌蜂平均寄生率、羽化率和子代雌性比例分别为对照的12.11、1.84和52.35倍,雌蜂平均寄生率、羽化率和子代雌性比例在4~10 d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其最大值分别达80.67%、70.72%和63.74%。表明各种营养条件,尤其以10%蜂蜜水+粉蚧蜜露为营养时可延长亚金跳小蜂寿命,同时能提高其适合度。

关键词: 亚金跳小蜂 营养 寿命 适合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藻固定化技术及其在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传统养殖污水的处理方法主要以悬浮态活性污泥法为主,随着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发展,逐步改进了活性污泥法中水力停留时间长、抗冲击负荷差等弊端,但出水氮、磷和重金属的含量依然过高.随着新型菌、藻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功能藻类的加入解决了此类问题.本文就菌藻固定化技术进行综述,着重介绍最新的菌藻固定化技术及其特点、配伍反应器种类及其在养殖污水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以期为菌藻固定化技术在养殖污水治理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固定化 反应器 养殖污水 菌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麻干旱响应基因EST-SSR标记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前期高通量测序结果为基础,利用MISA软件分析了所获得的转录组数据的SSR位点,发掘了11个EST-SSR标记。这11个EST-SSR标记了红麻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基因外显子区的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并且在遗传变异来源广泛的红麻品种中具有多态性,可以区分44个红麻品种。通过5个红麻品种的初步筛选和44个红麻品种的验证,这11个多态性标记可稳定检测,可以直接将本研究所开发的标记应用于更多红麻品种的检测,进行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多样性评价、亲缘关系鉴定和关键抗旱基因的特定外显子区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为红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良好的标记储备,也为红麻自然变异中筛选关键基因的功能等位变异提供一种检测的候选分子标记。

关键词: 红麻 干旱 基因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