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波罗的海希瓦氏菌AI-2/LuxS对生物被膜和致腐的调控

微生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是冷藏海产鱼类的特定腐败菌。研究群体感应信号AI-2/Lux S对鱼源S.baltica生物被膜和致腐的调控作用。【方法】扩增SB11分离株的lux S基因,用自杀性质粒构建lux S基因缺失株,通过结晶紫染色、珠涡流法、显微镜观察和HPLC,比较分析野生株与缺失株△lux S在4°C和28°C下生物被膜形成、粘附能力、泳动性和致腐产物的差异。【结果】S.baltica SB11中扩增获得lux 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ux S蛋白由169个氨基酸构成,含有保守的His-Thr-Leu-Glu-His(HTLEH)模体和关键氨基酸位点,蛋白三维空间结构与其他细菌相似。与野生株相比,△lux S缺失株上清荧光信号散失,但不影响生长,生物被膜形成期和成熟期的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株,在4°C培养96 h和28°C培养24 h被膜分别减少20.1%和27.9%。缺失株在不锈钢片的粘附能力明显减弱,其中在4°C培养72 h和28°C培养24 h后的粘附量比野生株分别减少6.48%和6.57%。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野生株能快速粘附于玻璃片,聚集形成大量生物被膜,而△lux S仅形成平坦稀疏的被膜,粘附细菌降低,CLSM证实野生株和△lux S的成熟被膜厚度分别为68.95μm和36.44μm。并且,△lux S株在4°C和28°C下泳动性均显著强于野生株。然而,野生株和△lux S株三甲胺和腐胺积累无差异。【结论】鱼源S.baltica中Lux S蛋白保守,AI-2/Lux S参与被膜、粘附能力及泳动性等多种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调控作用,然而不是该菌致腐能力的功能性群体感应信号。

关键词: Shewanella baltica 群体感应AI-2 LuxS 生物被膜 致腐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鲜杨梅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杨梅优株早鲜是否具有育种潜力及其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形成规律,本研究以早鲜和早色杨梅为研究对象,测定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单果质量、纵横径、色差、糖类物质、酸类物质、Vc、总酚和黄酮类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早鲜的单果质量从转白期迅速增大,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早色,是果实早熟的表现。两者的果实生长发育、色差参数和果实品质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糖类物质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和柠檬酸含量先升后降,苹果酸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草酸、Vc、总酚和黄酮类物质则呈下降趋势,且发现转白期是各种成分变化的关键时期。研究证实,早鲜是一个成熟期早,可溶性糖、Vc和总酚含量高,同时可滴定酸含量低的杨梅优株。

关键词: 杨梅 发育过程 品质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度干旱对3种桑树生物量及其生理生化影响的机理探索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桑(Morus alba)树在重度干旱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和适应能力,以农桑14号、农桑12号和强桑1号1年生盆栽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的试验方法,控制30%田间持水量处理30d,模拟重度干旱对3种桑树生长、气体交换和保护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重度干旱导致3种桑树苗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有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s)均有显著上升。干旱胁迫导致3种桑树高生长速率显著降低。农桑14号和农桑12号的根干重(RDM)、茎干重(SDM)、叶干重(LDM)、总干物质量(TDM)均显著降低,而强桑1号对照与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农桑14号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上升,强桑1号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2)气孔关闭显著限制了3种桑树的净光合速率,而农桑14号和农桑12号同时存在非气孔因素的限制。3)农桑14号和农桑12号通过有效的形态调节(基部脱叶)和较强的气孔调节来适应极端干旱的环境,其水分利用方式更适合在湿润地区种植;强桑1号严格控制着各部分生物量的分配,相比于农桑14号和农桑12号,强桑1号更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

关键词: 桑树 重度干旱 保护酶 气体交换 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浙贝母中6种农药残留

农药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浙贝母鲜样和干样中吡虫啉、啶菌齅唑、氟唑菌酰胺、嘧菌环胺、吡唑醚菌酯和阿维菌素共6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V(乙腈):V(水)=4:1混合溶液提取,经C_(18)50 mg+PSA 50 mg+MgSO_4 150 mg净化,采用UPLC-MS/MS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2 mg/L范围内,6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相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4。6种农药在浙贝母鲜样中的定量限(LOQ)为0.01 mg/kg,检出限(LOD)为2×10~(–5)~3×10~(–4) mg/kg,在干样中的LOQ为0.05 mg/kg,LOD为1×10~(–4)~1×10~(–3) mg/kg。在0.01、0.5和2 mg/kg添加水平下,6种农药在浙贝母鲜样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80%~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95%~13%之间(n=5);在0.05、0.5和2 mg/kg添加水平下,6种农药在浙贝母干样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77%~101%之间,RSD在0.89%~7.5%之间(n=5)。经实际样品检测验证,该方法快速、简便、可靠、高效,适用于同时检测浙贝母中吡虫啉、啶菌齅唑、氟唑菌酰胺、嘧菌环胺、吡唑醚菌酯和阿维菌素等农药的残留。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浙贝母 QuEChERS 农药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enic-SSR标记的MCID法鉴定浙江白沙枇杷地方种质资源

果树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genic-SSR分子标记的鉴定白肉枇杷种质资源的方法,为白肉枇杷资源的品种审定与产业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0对多态性枇杷genic-SSR引物对新收集的14份浙江地方白沙枇杷种质进行分子鉴定,并应用人工绘制品种鉴别示意图的方法(MCID法)与12个现有白沙枇杷品种建立品种鉴定图(CID)。【结果】仅用5对SSR引物就可将新收集的白沙枇杷新种质与现有品种区分。应用MCID法,依据扩增的多态性核酸片段与对应的引物构建了26份白沙枇杷资源的CID图。从CID图上可找出区分任意2个品种的引物。随机选择各亚组内、亚组间或小组内、小组间的6份种质进行验证,结果与得到的CID图谱一致。聚类结果表明,26个白沙枇杷种质与品种的聚类模式基本符合这些种质的地理起源与遗传背景信息。【结论】基于genic-SSR的MCID法是一种能有效鉴定白沙枇杷种质资源的方法,可应用于枇杷品种鉴定与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关键词: 枇杷 Genic-SSR 标记 MCID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水田和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活性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长期施肥对水田和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活性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于2009年在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试验站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试验由6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组成:水田无肥区(PCK),水田常规施肥区(PCF),水田测土配方施肥纯化肥区(PSTF),水田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有机肥区(PSTF+OF),旱地常规施肥区(DCF),旱地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有机肥区(DSTF+OF)。于2015年分析测定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p H值。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田和旱地土壤的可培养细菌与放线菌数量无显著影响,仅PSTF+OF处理显著(P<0.05)提高土壤可培养真菌的数量。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处理(PSTF+OF和DSTF+OF)显著(P<0.05)提高水田和旱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各处理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处理(PSTF+OF和DSTF+OF)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总体来看,化肥和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关键词: 施肥 土壤肥力 长期定位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hanatin串联抗菌肽原核表达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菌肽thanatin是一类广谱性的阳离子抗菌活性肽,对病原性真菌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为了提高thanatin抗菌肽表达丰度,将3个thanatin单体拷贝基因进行串联,与MBP蛋白进行融合表达,表达的产物经过酶切纯化后,通过Western blot和质谱鉴定,结果表明3×thanatin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对核盘菌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原核表达的3×thanatin最低抑菌浓度为6.6μmol·L~(-1),而化学合成的thanatin抗菌肽对核盘菌的抑菌浓度约为64μmol·L~(-1),3×thanatin抗菌肽对核盘菌的抑菌活性提升了约1个数量级。

关键词: 抗菌肽 thanatin 串联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稻田系统秸秆还田问题及对策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是实施肥药减施及有机养分替代的主要技术。稻-麦轮作是浙江北部和中部稻区的主要栽培模式,稻-油和稻-稻模式则主要分布在浙江中部和南部稻区。调查表明,浙江稻区不同栽培模式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主要有:双季稻田秸秆翻耕还田,稻-麦(油)轮作水稻秸秆覆盖还田,以及稻-麦(油)轮作水稻季的4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麦(油)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水稻直播方式、麦(油)秸秆还田浅耕水稻直播方式、麦(油)秸秆还田深耕水稻插秧方式、麦(油)秸秆还田深耕水稻直播方式。不同耕作及还田方式各有利弊,但同时存在秸秆量大、还田困难,肥料配施没有定量计算方法,病虫害加剧,土壤水分需要科学管理,农机需要合理选择与操作等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参考已有的研究技术资料,针对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以下对策。1)采取方式轮换措施调和不同耕作类型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产生的不足。2)中等肥力农田以单季秸秆还田量5~6 t·hm~(-2)、全年秸秆还田量10~12 t·hm~(-2)比较适宜,超过的秸秆量建议通过综合利用方式加以解决。3)肥料配施采取以氮肥全季调施、前期适当增施,钾肥适当减施为主的秸秆还田施肥策略。4)病虫害防治采取提前翻耕、秸秆深埋、淹水闷田的措施。5)水分管理以易于机械耕作和秸秆还田后保持土壤湿度促进秸秆腐解为原则,晚稻提倡干湿交替的灌溉管理方式。6)机械类型应选择带有秸秆切碎装置的收割机,耕作机械要保证翻埋深度,以实现稳定与均匀的还田作业。

关键词: 稻田系统 秸秆还田 有机替代 无机配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二氧化钛改性LDPE薄膜中纳米钛粒子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纳米改性LDPE薄膜中纳米钛粒子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根据欧盟法规(EU)NO.10/2011,分别采用蒸馏水、3%乙酸溶液(m/V)、10%乙醇溶液(V/V)、95%乙醇溶液(V/V)作为中性、酸性、脂肪性和酒精性食品模拟物,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40℃和70℃)纳米钛粒子的迁移情况,并研究了微波和紫外处理对迁移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钛粒子在四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酸性食品模拟物、中性食品模拟物、酒精性食品模拟物和脂肪性食品模拟物,并且温度的升高能够促进纳米钛粒子的迁移。纳米钛粒子的迁移量范围为0.0046 mg/kg~0.61 mg/kg。此外,微波处理也能够促进纳米钛粒子的迁移,紫外处理则没有这样的促进作用。根据欧盟规定所允许的最大迁移量5 mg/kg,迁移实验表明纳米二氧化钛改性LDPE薄膜能够作为一种安全的食品包装膜。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 低密度聚乙烯薄膜 食品模拟物 迁移 微波 紫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粪便来源大肠杆菌的质谱法快速鉴定及聚类分析

中国家禽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比较PCR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方法鉴定大肠杆菌的一致性,研究分别利用这两种方法对从浙江省12个不同地区养鸡场初步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利用MALDI-TOF MS鉴定大肠杆菌的准确率为99.1%,PCR鉴定准确率为100%,但MALDI-TOF MS较PCR能够进行更快速的鉴定。利用MALDI-TOF MS对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分离株分为两种类型。研究表明,MALDI-TOF MS法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对大肠杆菌的鉴定,并且能够进行聚类分析。

关键词: 大肠杆菌 PCR 快速鉴定 MALDI-TOF MS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