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闽东高山地区露地栽培花椰菜新品种引进与筛选
《福建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为筛选适合福建省闽东高山地区露地栽培花椰菜品种,以庆农65天为对照,对引进的4个花椰菜新品种开展植物学性状、抗病性、产量等方面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植物学性状、抗病性、产量、商品性等综合考虑,瑞雪65天、瑞雪75天表现较好,植株长势健壮,抗病性强,花球整齐,外观漂亮,商品性好,产量较高,较对照庆农65天分别增产59.0%、50.6%,综合性状表现优于其他参试品种,适宜在闽东高山地区露地栽培。


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CSCD
摘要:【目的】建立检测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为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fcbD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引物进行双重PCR扩增,对双重PCR检测方法的退火温度和混合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并对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该双重PCR方法最优反应条件为:退火温度60℃、混合引物浓度0.8μmol·L-1。该双重PCR方法能扩增出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kmt1基因片段(260 bp)和fcbD基因片段(490 bp)、兔源A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kmt1基因片段(260 bp),对兔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性对照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强。该方法对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103拷贝·μL-1,敏感性高。应用该方法对90份病死兔肺脏样品进行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均一致,重复性好。应用该双重PCR方法和已报道的多重PCR方法同时检测87份已知结果的呼吸道病死兔肺脏样品,结果显示双重PCR方法检测结果和已报道的多重PCR方法检测结果与已知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7.70%和94.25%,双重PCR方法检测结果与已报道的多重PCR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3.10%,双重PCR方法的准确性更高。【结论】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fcbD基因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准确性,为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兔 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kmt1基因 fcbD基因 双重PCR检测方法


2种干燥方式下蚕豆氨基酸品质的比较分析
《福建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为筛选蚕豆最佳的干燥方式,以蚕豆为研究对象,研究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两种不同干燥方式对其基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品质的影响,并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蚕豆、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热风干燥蚕豆(P<0.01),淀粉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总量极显著高于热风干燥蚕豆(P<0.01);两种不同方式干燥的蚕豆都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热风干燥蚕豆的SRC值和EAAI值高于真空冷冻干燥,即热风干燥蚕豆的氨基酸组成比例更接近FAO/WHO标准模式谱,营养价值更高。蚕豆采用热风干燥有利于营养成分保留,且氨基酸品质更佳。


半番鸭卵巢发育不全关键基因的筛选与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番鸭(Cairina moschata)为番鸭和家鸭(Anas plalyrhynchas var.domestica)的属间杂交后代,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但无实际种用价值.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饲养半番鸭父母本,并借助于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繁殖,过程繁琐且饲养管理成本高,严重限制了半番鸭生产的发展.由于半番鸭不育性状的特殊性,其与母本北京鸭卵巢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尚未有报道,GenBank序列数据库中相关基因的信息也相对匮乏,其不育遗传基础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不仅可用于病毒感染后组织变化分析,还可用于基因挖掘及功能注释.为了探究半番鸭卵巢发育不全相关基因与不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半番鸭和北京鸭卵巢组织分化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KEGG功能注释,再利用qRT-PCR技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本次测序共获得43.84 Gb高质量测序标签(clean data)和193535条Unigene.两种类型鸭间共发现89个包括与卵巢发育、性激素合成及生殖细胞分化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2个基因在半番鸭中上调表达,17个基因下调表达,GO功能注释差异基因富集到591个GO条目(term)中,其中显著富集的钙介导的信号传导与分化发育相关.KEGG通路(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共富集到15条信号通路中,包括与性激素合成、分泌相关的糖苷脂类生物合成-神经节系列、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和酪氨酸代谢.qRT-PCR结果显示半番鸭中上调、下调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较为可靠.本研究为探究半番鸭特殊的生殖系统分化机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乳酸菌发酵过程发酵液脂肪酸组生态位的异质性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乳酸菌发酵过程中发酵液脂肪酸组生态位的异质性,测定8种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菌数和发酵液脂肪酸组,分析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与乳酸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乳酸菌生长能力差异显著,鼠李糖乳杆菌FJAT-13807生长能力最强,嗜热链球菌FJAT-43774最弱。8种乳酸菌发酵液脂肪酸组共检测到91条生物标记,其中直链脂肪酸12条、支链脂肪酸70条、未能分离的脂肪酸9条,其含量顺序为直链脂肪酸>支链脂肪酸>未能分离的脂肪酸。不同乳酸菌发酵液脂肪酸总量差异显著(P<0.05),但乳酸菌发酵液脂肪酸总量与菌生长能力无直接相关性。发酵初期(1 h),不同乳酸菌发酵液的脂肪酸生态位宽度差异不显著,菌株间脂肪酸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活菌数较低,环境容量较大,生态位宽度与重叠无相关性;发酵中期(24 h),乳酸菌发酵液脂肪酸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发生较大分化,影响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乳酸菌生长模式,生态位宽度增加,乳酸菌生长速度下降,活菌数呈线性方程增长;生态位宽度减少,乳酸菌生长速度增加,活菌数呈抛物线方程增长;生态位宽度维持,乳酸菌生长速度维持原有方式;发酵后期(48 h),乳酸菌发酵液脂肪酸生态位宽度与重叠也有类似分化,此时,乳酸菌处于稳定消亡期,生态位宽度较宽,乳酸菌生长能力下降,活菌数呈指数方程下降;生态位宽度较窄,乳酸菌生长能力增强,活菌数呈一元三次方程变动;生态位宽度维持,乳酸菌维持原有的规律,活菌数呈幂指数下降。乳酸菌发酵液脂肪酸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的变化可用于乳酸菌生长势和资源利用率评估,为乳酸菌生长生态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乳酸菌 发酵过程 脂肪酸组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百香果果皮和果藤在山羊瘤胃降解特性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瘤胃尼龙袋法,探究百香果果皮和果藤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瘤胃降解特性。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福清山羊,测定百香果果皮和果藤DM、NDF和ADF不同时间点(4、8、16、24、36、48及72 h)的瘤胃降解率,并计算出降解参数及有效降解率。结果表明:百香果果皮和果藤在瘤胃内的降解趋势相似,随着时间的延长,降解率逐渐升高。果皮和果藤在瘤胃72 h的DM、NDF和ADF的降解率分别为66.28%和72.99%、59.76%和56.89%、63.12%和48.19%,其中果皮72 h ADF降解率显著高于果藤(P<0.05);果皮和果藤DM、NDF和ADF的有效降解率分别为51.61%和56.00%、46.19%和44.78%、50.22%和37.79%,无显著差异;降解参数方面,果皮DM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c)比果藤提高了50%(P<0.05),快速降解部分(a)显著(P<0.05)低于果藤;果皮NDF的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c)较果藤显著提高(P<0.05),慢速降解部分(b)显著(P<0.05)低于果藤;ADF降解方面,果皮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c)较果藤显著提高(P<0.05),慢速降解部分(b)较果藤显著(P<0.05)降低了19.9%。研究表明,百香果果皮和百香果藤具有较高的瘤胃降解率,是一类优质的非常规粗饲料原料。


水稻褐飞虱若虫和成虫褪黑素含量测定及比较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褪黑素在褐飞虱各发育阶段的含量情况。【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对1~5龄若虫和两种翅型雌、雄成虫体内褪黑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褐飞虱若虫期褪黑素含量在1~2龄若虫时期最低,平均为378.5 pg·g-1。3龄若虫褪黑素含量最高,为856.6 pg·g-1。4龄若虫褪黑素含量下降,为810.7 pg·g-1,与3龄无显著差异。5龄若虫褪黑素含量下降显著,为574.5 pg·g-1。褐飞虱成虫褪黑素含量与性别显著相关,但受翅型影响不明显。雌、雄成虫间的褪黑素水平有极显著差异,长、短翅雄性成虫的褪黑素含量分别为978.3 pg·g-1和969.6 pg·g-1,而长、短翅雌性的褪黑素含量仅为76.1 pg·g-1和176.8 pg·g-1,甚至低于1~2龄若虫时期。【结论】初步明确了褐飞虱各发育阶段体内褪黑素含量变化特点,为后续研究褐飞虱褪黑素功能及机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 褐飞虱 褪黑素 内源性激素 性别差异 水稻害虫 翅型


耐药基因mcr-1和blaNDM-1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同时检测多黏菌素抗性基因mcr-1和编码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的blaNDM-1基因,基于mcr-1和blaNDM-1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创建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检测仅能扩增阳性质粒,对照菌株均无特异性曲线;组内重复变异系数和组间重复变异系数均小于1.5%;质粒标准品的检出下限为2.28×23拷贝/μL。用该方法对92株分离细菌和24份猪场环境样品进行检测,mcr-1和blaNDM-1基因均显示阴性;24份猪口腔液样品,其中5份样品检测到mcr-1基因,1份猪口腔液中同时携带mcr-1基因和blaNDM-1基因。
关键词: 多黏菌素 mcr-1基因 blaNDM-1基因 双重荧光定量P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