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适宜福建单粒播种花生品种的筛选
《耕作与栽培 》 2021
摘要:为了明确南方气候条件花生单粒播种产量情况,并筛选适宜单粒播种的品种,以南方5省共10家育种单位的10个品种开展单粒播种试验,并与福建省8个品种的双粒播种产量进行比较,研究单粒播种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关联性.结果表明,单粒播种条件下,闽花19、贺油133、桂花56、福花0945和虔油粉色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分别在3646.80~4190.25 kg·hm-2和2651.25~2956.65 kg·hm-2之间,比对照湛油75荚果和籽仁分别增产2.05%~17.26%和7.57%~19.96%,其中闽花19、贺油133、桂花56在节约50%花生用种量的前提下,高于8个双粒播种品种的平均产量.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为4.98,10个品种可分成4类,个别品种在植株高矮和果大小等方面差异较大.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饱果率、百果重和总分枝数对单粒播种产量的关联系数较高,结果枝数、分枝长和秕果数对荚果和籽仁产量的关联系数较小.
关键词: 南方;珍珠豆型;单粒播种;灰色关联度分析


以黄浆水为基质的芽孢杆菌制剂制备工艺优化及功效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CSCD
摘要:【目的】利用豆腐黄浆水为发酵原料制备芽孢杆菌制剂,降低芽孢杆菌制剂生产成本,提高菌制剂活菌数。【方法】利用豆腐黄浆水发酵制备枯草芽孢杆菌SB13和地衣芽孢杆菌BL14菌制剂,并以菌落数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进行制备工艺优化;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及DNS法分析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功效。【结果】菌株SB13和BL14在黄浆水基质中均能正常生长,其产孢最佳温度为35℃,最适培养时间分别为72 h和48 h,最佳保护剂分别为10%脱脂奶粉和4%蔗糖,最适载体分别为10%麦耚和10%淀粉,最适干燥工艺均为冷冻干燥。此工艺条件下,SB13和BL14菌制剂的活菌数分别为6.40×108和9.80×108 cfu·mL-1,菌存活率分别为97.71%和94.69%。两种菌制剂经过人工胃、胰液处理2 h后,菌存活数在2.55×107~13.10×107 cfu·mL-1,内切葡聚糖酶活保存率均大于39%(胃液)和72%(胰液),并对鸡、猪和牛饲料均有显著的糖化作用。其中,菌株BL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效果。【结论】实现了黄浆水在芽孢杆菌制剂生产中的创新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工艺优化提高了菌制剂中的单位活菌数;制备的芽孢杆菌制剂有助于促进畜禽对饲料的吸收利用,其中菌制剂BL14还可应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畜禽治疗。
关键词: 芽孢杆菌制剂 载体 保护剂 内切葡聚糖酶 豆腐黄浆水


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海南召开现场观摩会
《福建稻麦科技 》 2021
摘要:为加强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简称体系)的内部交流,宣传体系近年来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成果,2021年4月18日,体系首席专家黄庭旭研究员召集体系及福建省水稻联盟成员在海南福建省南繁育种新品种展示基地召开现场观摩会。参会人员对展示品种进行详细观察,对品种的优缺点进行评价。通过此次观摩,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福建省水稻育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尤其是育成了米质优、抗病、


60Co-γ辐射荷兰鸢尾突变株性状分析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荷兰鸢尾60Co-γ辐射突变株具备的主要可区别性状的评判指标,根据球根鸢尾的测试指南,对其中4个稳定的突变株5-7CBS、7-10SLZ、7-10QLS、10ZLL以及野生型展翅品种进行植物学农艺性状测评,分析比较其主要观赏性状的异同。结果表明,突变株与野生型的植株形态、开花期以及生育期等特征特性基本保持一致;在调查的40个性状中,不同突变株的垂瓣上部上表面底色、旗瓣颜色、花柱上表面颜色、羽冠上表面颜色、垂瓣下部上表面底色等5个假质量性状的表达状态,与野生型相比均具有明显差异;另外的35个性状表达基本一致,相应的表型高度相似,数值较为相近,无明显差异。表明荷兰鸢尾花色在辐射育种中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推测花色变异可能是辐射突变株与野生型具备可区别性的一个重要性状评判指标,依据花朵颜色的表达状态,花色变异可划分为加强型、野生型、减弱型、全变型4个类型。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展荷兰鸢尾新品种创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现状及对策
《福建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从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助推扶贫工作有效开展,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科技服务取得的主要成效;剖析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如产业对接还欠精准、科技支撑能力尚显不足、成果产出水平不高、示范基地质量欠佳、机制不够完善;最后从资源整合、能人带动、目标聚焦、队伍建设、项目统筹、机制放活等方面提出提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杂交水稻苗期杂种优势及基因表达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在发育早期就呈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苗期是水稻(Oryza sativa)株型形态建成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解苗期杂种优势及基因表达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探索通过水稻苗期表现预测杂交稻产量潜力的可能性,本研究选取杂交水稻有代表性亲本18份,配制4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系统考查杂交组合苗期根和苗的杂种优势、基因表达及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根和苗的性状间、同一组织不同时期性状间都有相关性,苗期性状间有12对性状相关性显著(P<0.05),有2个苗期性状与田间单株产量呈正相关(P<0.05);杂交稻组合在萌发早期(发芽第3天,3 d after sowing,3DAS)杂种优势最高;6个苗期性状的中亲优势(middle parent heterosis,MPH)有13对性状正相关(P<0.01),根长-3DAS,根长-14DAS,株高-3DAS的MPH和单株产量MPH正相关(P<0.05);分析了4个根系发育相关基因在杂交稻组合和亲本间播种后第17天的表达模式,有3个基因与第17天植株的根干重和苗干重相关,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与田间单株产量呈显著相关(P<0.05).杂交水稻组合在种子萌发早期就表现出极强的杂种优势,苗期根和苗各性状间的杂种优势普遍具有相关性.部分性状的杂种优势以及与性状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与成熟期单株产量显著相关.本研究为利用水稻早期性状预测产量杂种优势模型的建立和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促进山区乡村有机-循环复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台湾农业探索 》 2021
摘要:[目的/意义]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通过大规模发展有机农业以解决无机农业发展带来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如何激发足够的驱动力来促进其规模形成和持续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实践命题.[方法/过程]在分析有机农业发展成效与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系统比较有机农业与循环农业之间的侧重点,探讨有机农业在山区大规模发展的先天优势和关键问题,以及对山区乡村振兴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结果/结论]通过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的优势互补,在山区因势利导构建有机-循环复合农业生产体系,可以有效弥补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力的不足;并就战略、政策、科技、人才、推广、服务等6个重要环节提出对策建议,以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复合体系;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