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753条记录
番鸭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耐药性及rpoB基因突变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福建省莆田市番鸭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耐药性及rpoB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无菌采集病死番鸭的脑、心脏、肝脏进行细菌分离纯化,提取分离株基因组DNA,利用16S rDNA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扩增并分析rpoB基因利福平耐药决定区序列.[结果]共分离到49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这些菌株均表现广谱耐药性,耐药谱介于11~21种药物,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B和利福平等药物的耐药性高,对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和氟苯尼考等药物的敏感性高.44株利福平耐药菌的rpoB基因出现R494K(43/44)单点突变和R494K和V382I(1/44)的双点突变,R494K单点突变也在1株利福平敏感菌中发现.[结论]近期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可首选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和氟苯尼考等药物,利福平耐药决定区氨基酸的R494K单点突变可能是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利福平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鉴定;耐药性;rpoB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改良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

摘要:土壤酸化是指土壤pH持续下降、造成农田养分严重失调并危害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国农田土壤酸化问题较为严重,突出表现在耕地酸化面积大、酸化演变速度快等特点,科学防控耕地酸化与提升土壤质量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结合福建省土壤酸化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现状及诱因,在介绍国内外治理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防控福建省农田土壤酸化的思路及其对策。土壤酸化是福建省耕地质量与农业优质高效的关键限制因素。开展土壤酸化治理,提升耕地质量,坚守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红线,是实现福建全方位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 耕地酸化 土壤质量 科学防控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诏安县设施青椒冻害调查及预防措施

福建热作科技 2021

摘要:近年来漳州市诏安县青椒产业发展迅猛,在生产上因寒潮低温导致的青椒冻害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对2021年诏安县设施青椒冻害调查,提出了设施青椒防冻技术措施。

关键词: 设施青椒 冻害 防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数据高通量发掘灰茶尺蠖微卫星标记

茶叶学报 2021

摘要: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一种重要的茶树害虫,在我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分布。为高通量发掘该虫的SSR标记,利用MISA软件对灰茶尺蠖转录组中66468条unigenes进行SSR检测。结果显示,共找到18339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27.59%。这些SSR位点分布在13465条unigenes中,分布频率为20.26%。单核苷酸是主要重复类型,占SSR总数的68.14%。灰茶尺蠖转录组SSR中共发现84种重复基元,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基元A/T出现频率最高,占总量的65.47%。10次重复的SSR数量最多有6822个,占总SSR的37.20%;其次是11次重复的为2526个,占13.77%。本研究表明灰茶尺蠖转录组中SSR位点数量大、出现频率高、基元类型极丰富,这些信息将为今后更好地利用SSR标记研究灰茶尺蠖种群遗传多样性、种群起源演化和害虫综合治理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灰茶尺蠖 SSR 转录组 重复基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生素制剂在生猪养殖中"三维"立体应用的效果分析

福建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为了解益生素制剂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对猪群减排、猪舍减臭和猪群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在饲料中添加益生素、猪粪表面喷洒除臭粉和猪舍中喷洒除臭液体的"三维"立体应用方法,通过监测试验组、对照组猪群中粪便相关指标、猪舍氨气浓度和猪群生长性能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中猪群粪便的氮、磷、钾含量分别从11.26 mg·g-1、0.58%、3 000 mg·g-1下降到10.22mg·g-1、0.34%、2 100mg·g-1;猪舍环境中的氨气浓度从(3±0.026)mg·m-3下降到(2±0.023)mg·m-3;臭气情况有效缓解,猪舍臭气等级从明显(++)下降为轻微(+);猪群生长性能提高,日增重从289.63g·d-1提高到318.79g·d-1,死淘率下降0.2%。试验结果表明益生素制剂在生猪养殖中减排、除臭及提升生长性能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 益生素制剂 生猪养殖 效果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比较3种直立型迷迭香的挥发性成分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21

摘要: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迷迭香、伍德迷迭香和粉花迷迭香3种直立型迷迭香叶及花的挥发性成分.由GC-MS分析结果看,从迷迭香叶片检出4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 α-蒎烯含量最高,相对质量分数为43.28%;花中检出2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 α-蒎烯含量最高,相对质量分数为39.45%.伍德迷迭香叶片含36种挥发性成分,同样是 α-蒎烯含量最高,相对质量分数为50.42%;花中检出38种挥发性成分,同样是 α-蒎烯含量最高,相对质量分数为36.41%.粉花迷迭香叶片检出4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 β-月桂烯含量最高,相对质量分数为38.75%;花中检出2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1,8-桉叶素含量最高,相对质量分数为17.14%.按照ISO国际标准分类对迷迭香精油中几个主要成分的比对发现,迷迭香和伍德迷迭香接近西班牙型,粉花迷迭香接近突尼斯/摩洛哥型.

关键词: 顶空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迷迭香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SU蛋白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特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ENTV-2)SU蛋白的功能。【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ENTV-2FJ分离株中扩增获得SU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9T载体;测序验证后,再亚克隆到PET-32a(+)上,在RosettagamiB(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表达,采用SDS-PAGE、Western-blot和ELISA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及抗原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菌融合蛋白大小约64.38 kD,在IPTG终浓度0.4 mmol·L-1、 37℃诱导4 h表达效果最好。用纯化的ENTV-2进行SDS-PAGE,SU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blot,结果显示鼠抗SU蛋白多克隆抗体能与ENTV-2抗原进行特异性的反应。【结论】表达的SU蛋白有较好的抗原性,为制备ENTV-2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及建立ENTV-2特异性血清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 表面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恢复年限退化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退化土壤在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规律,以福建长汀县退化红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时空替代法,选取5个典型的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样地,分别为裸地,恢复7、17、23、35a的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人工林,采用Bremner酸水解法研究土壤有机氮各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恢复年限为7、17、23、35a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57、3.71、4.00、5.57倍,且主要以酸解性氮形态存在。酸解性氮和非酸解性氮含量均随全氮含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1),但植被恢复提高了非酸解氮比例,降低了酸解性氮比例。土壤氨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而提高;酸解性总氮含量与氨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线性回归斜率表明,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增加的酸解性总氮中12.4%为氨态氮、47.3%为氨基酸态氮、35.2%为酸解未知态氮、5.1%为氨基糖态氮。植被恢复降低了氨态氮组分占酸解性总氮的比例,提高了氨基酸态氮组分占酸解性总氮的比例。有机氮组分特征变化影响土壤氮素供应与贮存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为退化土壤恢复过程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恢复年限 退化土壤 有机氮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方式对橄榄果粉品质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比较微波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以及真空冷冻干燥对橄榄果粉外观色泽、物理特性、营养成分及微观结构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橄榄果粉色泽较佳,具有较高亮度和最低的红绿度,最接近鲜食橄榄绿色色泽;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所得果粉吸油性较低,吸湿性较高,热风干燥的果粉堆积密度和溶解度均最高,真空冷冻干燥的果粉堆积密度最低,吸湿率低,复水性、流动性、吸油性和溶解度均较高,微波干燥的果粉含水率最高,复水性、吸湿率、堆积密度、吸油性和溶解度均较低;微波干燥的还原糖、总酸含量损失较小,热风干燥的类黄酮损失较小,真空干燥的总糖和总酚含量损失较小,真空冷冻干燥的蛋白质含量损失较小。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发现微波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果粉颗粒间空隙大,组织较光滑完整,皱缩少,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果粉颗粒间空隙小,部分皱缩。通过主成分分析品质综合得分结果为: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

关键词: 橄榄果粉 微波干燥 热风干燥 真空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CSCD

摘要:【目的】对2017–2019年在福建、浙江等地大棚种植的番茄上发现的一种引起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新病害进行病原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Biolog法、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MALDI-TOFMS等方法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从田间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发病植株上分离保存了2个代表性细菌菌株,将2个菌株接种至番茄幼苗上,它们均可侵染番茄植株,造成茎杆维管束褐变,茎髓部组织腐烂、空心,并最终导致整株植株萎蔫死亡。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并从回接发病植株上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病原细菌。经Biolog法、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MALDI-TOF-MS等方法确认该病原菌为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结论】福建、浙江等地大棚种植的番茄上发现的引起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病原菌为阿氏肠杆菌,该发现尚属国内外首次报道。

关键词: 番茄髓部坏死病 病原鉴定 Biolog法 MALDI-TOF-MS分析 阿氏肠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