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茶树花茶香气成分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茶树花茶的香气成分.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茶树花茶香气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结合香气阈值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评价各香气成分对茶树花茶总体香味的贡献.结果 在茶树花茶中共鉴定出45种香气组分,包括8种醇类、13种酮类、9种醛类、1种醚类、4种酯类、1种酸类、4种碳氢化合物、3种杂环化合物和2种含氮化合物,它们的相对含量分别为43.47%、24.64%、22.95%、1.35%、2.05%、0.48%、0.96%、2.22%和0.84%.筛选出12种茶树花茶关键香气成分,分别为芳樟醇、壬醛、1-辛烯-3-醇、α-紫罗兰酮、2-戊基呋喃、β-紫罗兰酮、己醛、癸醛、α-蒎烯、苯乙醇、(E)-2-辛烯醛和(E,E)-2,4-庚二烯醛,这些化合物是茶树花茶香气的重要贡献者.结论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较准确反映出茶树花茶的香气成分,可应用于茶树花茶香气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 茶树花茶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相对气味活度值


百香果低温胁迫转录组及茉莉酸代谢基因分析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百香果低温胁迫响应机制,以紫果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a Sims)为试验材料在0℃下低温胁迫处理,以常温处理为对照组(CK),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茉莉酸代谢相关基因进行挖掘。结果显示,共获得百香果转录组数据45.30 Gb,组装得到39 521条Unigene和5 311个差异基因;GO分类显示注释的Unigene分为细胞组件、分子功能及生物过程三大类,其中差异基因数量最多为生物过程大类的代谢过程,包括甾醇生物合成、类黄酮糖脂化、酪氨酸代谢、L-苯丙氨酸生物合成、软木脂生物合成、芥子油苷代谢及长链脂肪-酰基辅酶A代谢等。KEGG途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核糖体途径、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及植物与病原体互作途径为百香果响应低温胁迫的重要代谢途径。实时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百香果低温胁迫后其茉莉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AOC、AOS、JAR1、MYC2、PYL和JAZ均上调表达,该结果与测序获得FPKM值变化趋势较为相似,说明测序结果较为准确。但低温胁迫后,COI1的表达水平呈下调趋势。研究发现,在百香果中茉莉酸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大体上与模式植物一致,关于COI1和MYC2等基因的调控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功能验证。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百香果抗寒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福建省规模化鸡场禽偏肺病毒感染情况的血清学调查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禽偏肺病毒(aMPV)是一种危害火鸡和鸡的新病原,为调查福建省规模化鸡场aMPV的感染情况,从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龙岩市和南平市18个规模化鸡场采集1 020份血样,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aMPV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所调查地区的鸡群均已感染aMP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62.2%(634/1 020),最高100%,最低为32.0%;蛋鸡和肉鸡均可感染aMPV,蛋鸡的抗体阳性率略低于肉鸡;商品代鸡群的抗体阳性率高于父母代;京红、海兰蛋鸡和本地鸡均可感染aMPV,其中本地鸡1的抗体滴度最高;aMPV抗体的log10滴度和抗体阳性率随着鸡群周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福建规模化鸡场鸡群已经普遍感染aMPV,且感染较严重。


HPLC法同时测定鼠尾草酸、鼠尾草酚和迷迭香酸的含量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鼠尾草酸、鼠尾草酚和迷迭香酸同时测定的优化流程,对HPLC测定方法中的检测波长、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等条件进行了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迷迭香酸、鼠尾草酚、鼠尾草酸在5~100 mg·L-1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以上,回收率分别为86.4%、85.6%和88.8%。针叶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Pine")叶片中鼠尾草酸(25 585 mg·kg-1)和鼠尾草酚(11 823 mg·kg-1)含量最高,大叶迷迭香叶片中迷迭香酸含量最高(7 572.67 mg·kg-1)。小叶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茎中鼠尾草酸含量(1 570.00 mg·kg-1)、鼠尾草酚含量(1 603.33 mg·kg-1)和迷迭香酸含量(1 304.67 mg·kg-1)在4个迷迭香品种中最高。HPLC测定方法稳定、可靠且高效,可为迷迭香非挥发性成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太子参须提取物对鸭流感病毒体外试验初探
《福建畜牧兽医 》 2021
摘要:为尝试性探究太子参须提取物对鸭H9N2亚型流感病毒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本文基于TCID50试验检测鸭H9N2亚型流感病毒体外感染不同处理组的MDCK细胞。结果表明,太子参须提取物高低剂量组(75%、25%)和黄芪多糖阳性对照组均对鸭H9N2亚型流感病毒体外生长产生抑制,且太子参须提取物高剂量组(75%)的抑制作用最优。结论:太子参须提取物对鸭H9N2亚型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体外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且呈相应剂量关系。
关键词: 太子参须提取物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 生长抑制


马铃薯叶片光合效率遗传变异分析及高光效种质筛选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4份不同地理来源的马铃薯种质为试材,测定其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瞬时羧化效率(CE)、气孔限制值(Ls)、内禀水分利用率(i WUE)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等8个光合性状,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参试材料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与高光效种质筛选。结果显示,24份马铃薯种质间光合性状的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介于8.42%~25.21%,其中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Ls和i WUE的变异程度较大,说明从马铃薯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光效种质具有较大的可能性。广义遗传力(h2)分析表明,光合性状的h2变化范围为11.95%~83.69%,6个性状的h2超过60%,具有高水平的遗传力,其中SPAD值的h2最高,为83.69%。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24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根据光合效率强弱可分为3个等级,筛选到‘闽薯4号’‘闽薯7号’‘云薯108’‘云薯109’‘天薯10号’‘陇薯7号’‘N210’和‘龙薯9号’共8份高光效种质,这些种质可作为光合作用机制研究及高光效育种的材料。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SPAD值与光合效率综合评价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0.801**),其可作为马铃薯高光效种质的初筛指标。


基于Luenberger-Hicks-Moorsteen指标的福建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收敛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算福建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判断其变动趋势,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方法】利用Luenberger-Hicks-Moorsteen(LHM)指标具备加性完备条件,基于自由处置壳(Free disposal hull,FDH)模型构造LHM TFP指标,将县域划分为一般县(市)、贫困县和发达市(区),测度2003—2018年福建省全省及县域的农业TFP,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分析其收敛性特征。【结果】2003—2018年福建省农业TFP整体上呈增长趋势,2018年达0.840,年均增长率为5.731%;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31%、2.032%和4.930%,表明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技术效率变化拉低TFP增长。从福建省一般县(市)、贫困县、发达市(区)的划分来看,各区域农业TFP及其分解指标与全省层面表现基本一致。福建省全省及一般县(市)、贫困县农业TFP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发达市(区)农业TFP不存在收敛趋势。TFP低的县(市)有追赶效应,城镇化、工业化对福建省全省及一般县(市)农业TFP收敛过程有促进作用,但工业化对贫困县农业TFP收敛具有抑制作用。【建议】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园区集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各县域应因地制宜,发达市(区)发挥技术引领与辐射作用,一般县(市)着重提升技术效率级规模效率,贫困县则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优势,实现农业劳均产出均衡发展。
关键词: Luenberger-Hicks-Moorsteen(LHM)指标 FDH模型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收敛分析 福建省


番石榴4个品种叶和幼果的生物活性和酚类成分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测定了‘珍珠’、‘水蜜’、‘红宝石’和‘西瓜’4个品种叶和幼果提取物中的酚类与黄酮含量,并分析了其与清除DPPH·、ABTS+、HO·自由基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相关性,并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了提取物的酚类成分。结果表明,4个番石榴品种叶的酚类和黄酮含量、清除自由基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显著高于幼果,‘珍珠’叶的酚类含量最高,生物活性最强。酚类、黄酮含量与清除自由基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UPLC-MS/MS鉴定结果表明,4个品种叶酚类含量较高的均为槲皮素-3-O-葡萄糖苷、金丝桃苷、鞣花酸和杨梅苷,除鞣花酸外大部分存在于叶的酚类成分也存在于幼果中,且含量显著高于幼果。因此,4个品种中,‘珍珠’叶是开发天然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优良资源。
关键词: 番石榴 叶 幼果 清除自由基 α-葡萄糖苷酶抑制 酚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