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种常用除草剂对玉米、绿豆和萝卜的影响
《武夷科学 》 2021
摘要:采用非靶标植物影响试验的土壤处理法,分别测定500 g·L-1莠灭净悬浮剂、400 g·L-1二甲戊灵乳油、56%二甲四氯钠可溶粉剂和900 g·L-12,4-滴异辛酯乳油4种玉米田常用除草剂对玉米、绿豆和萝卜的半效应浓度EC50(14 d),并进行影响评价,以明确除草剂对玉米及非靶标植物的安全性。结果显示,500 g·L-1莠灭净悬浮剂、400 g·L-1二甲戊灵乳油、56%二甲四氯钠可溶粉剂和900 g·L-12,4-滴异辛酯乳油对玉米和绿豆均为低毒,400 g·L-1二甲戊灵乳油对萝卜为低毒,500 g·L-1莠灭净悬浮剂、56%二甲四氯钠可溶粉剂对萝卜为中毒,900 g·L-12,4-滴异辛酯乳油对萝卜为高毒。4种除草剂均可按照推荐剂量施用于玉米田,但在选择施用500 g·L-1莠灭净悬浮剂、56%二甲四氯钠可溶粉剂和900 g·L-12,4-滴异辛酯乳油时,应避免间、套种萝卜并远离萝卜田,以免对萝卜造成药害。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一体化平台构建研究
《出版广角 》 2021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融合出版是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总结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四种主要模式,结合《福建农业学报》的实践,分析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一体化平台中采编系统、XML生产系统、传播系统和增强出版系统四个模块的主要内容与构建特色及其相应的运行保障措施,以期为促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马蓝染色体制片技术优化
《福建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以莆田地区马蓝分生组织为材料,采用压片技术,探讨马蓝不同取材部位、不同取材时间、不同预处理试剂处理、不同解离时间等对马蓝染色体制片的影响,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以根尖分生组织为材料,在上午8:00、8:30取材,用0.1%秋水仙素溶液室温预处理0.5h,用卡诺液固定4h,然后用1mol·L-1盐酸在60℃水浴8min,卡宝品红染色8min,可获得分散良好,形态清晰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马蓝染色体为32条,马蓝的核型公式是2x=2n=32=4sm+28m,核型类型为1B,不对称系数为59.54%。说明莆田地区马蓝在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中进化速度缓慢。


石斛兰杂交结实性研究
《福建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为提高石斛兰杂交的成功率和结实率、筛选出优异杂交亲本,采用常规杂交授粉技术,对30个石斛兰种质资源开展了杂交结实性研究。结果表明:48个春石斛杂交组合中,20个杂交组合获得了正常成熟的果实,占杂交组合数的41.7%,结实率为12.5%~100.0%,其他28个杂交组合结实率为0,表现出极不亲和性,筛选出鼓槌石斛、铁皮石斛、霍山石斛、报春石斛、兜唇石斛、麝香石斛、檀香石斛等7个原生种资源适宜作为育种亲本材料;43个秋石斛杂交组合中,23个杂交组合获得了正常成熟的果实,占杂交组合数的53.5%,结实率为41.2%~100.0%,其他17个杂交组合结实率为0,表现出极不亲和性,筛选出秋石斛四面佛、香江美人、水芙蓉、D128、D123、红粉佳人等6个种质适宜作为育种亲本材料。


内生菌在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大孢子果发育过程中的结构特征和细胞响应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生植物满江红(Azolla)是蕨类、蓝藻(Cyanobacterium)和细菌的共生体。在满江红营养生长期,共生藻和内生菌共生于宿主的叶腔中。在满江红孢子果形成期,共生藻会移居到满江红的孢子果内。本研究借助超薄切片、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金标记技术,通过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以揭示内生菌在满江红结孢期间的菌体形态特征和细胞响应。结果表明,内生菌伴随共生藻进入发育中的大孢子果并最终被定位在大孢子果顶端区域内。大约43%进入果腔的内生菌分泌胞外泡囊,有的还释放出DNA和多糖类似物等,25%的内生菌形成荚膜,17%的内生菌细胞质中累积了聚β羟基丁酸颗粒,9%的细菌呈现类似自噬性或坏死性的细胞死亡。大孢子果完全成熟时大部分的细菌栖身在类似生物被膜的基质中。本研究阐明了内生菌在宿主有性繁殖阶段形态结构特征和细胞响应,进而保持与宿主同步发育的节奏,以过渡到新的共生世代。这将为人工构建作物-微生物共生固氮体系提供新的思路。


不同干燥方式制备海鲜菇物性及营养品质的灰色关联分析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选海鲜菇干燥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采用不加热冻干、加热冻干、热泵干燥、热风干燥4种方式进行干燥对比试验,以营养成分(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脂肪、灰分、粗纤维)、活性成分(总黄酮、总多酚、粗多糖)、物性特征(色泽、硬度、咀嚼度、微观结构)为评价指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对海鲜菇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脂肪、灰分、粗纤维等营养成分的影响较小。不加热冻干条件下海鲜菇的多糖含量(7.04%)和多酚含量(0.60%)最高,热泵干燥条件下海鲜菇的总黄酮含量最高(0.43%),冻干处理后海鲜茹的色泽、质构特征和组织结构较好。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不加热冻干及加热冻干海鲜菇品质较好,热风干燥品质最差。综合考虑,加热冻干是海鲜菇较合适的干燥方式。本研究结果为海鲜菇的进一步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余甘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森林与环境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标记技术对38份余甘子种质资源和1份近缘种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00条通用引物共筛选出17条适用于余甘子的分子标记研究;筛选的17条ISSR引物共扩增获得13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百分率为92.65%,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聚类结果看,遗传相似系数为0.715时,可将39份供试材料分为8种类型(第1类为缅甸种,第2类为广东种,第3类为‘珍珠品系05’,第4类为泰国野生种质,第5类为云南种质,第6类为福建种质,第7类为福建种质‘山甘’,第8类为来源泰国的近缘种);福建、广东、云南3个余甘子主栽省份均表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生境相似与来源相近地区的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较近,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ISSR标记可有效揭示余甘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种间亲缘关系。
关键词: 余甘子 种质资源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福建省猪源BVDV流行病学检测分析及其对CSFV抗体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福建省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流行与分布情况及对猪瘟病毒(CSFV)抗体的影响,分别采用已有ELISA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对福建省9个地市293个猪场的16537份临床样品进行猪源BVDV抗体和CSFV IHA抗体效价(log2x)进行检测,并对其中400份样品采用已有RT-PCR方法开展猪源BVDV病原检测及测序.结果 显示16537临床样品、293个猪场和9个地市的BVD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5.6%(5891/16537),89.4%(262/293)和100.0% (9/9),其中母猪和疑似猪瘟猪的BVDV抗体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仔猪和临床健康猪(P<0.05);BVDV抗体阴性猪的CSFV IHA抗体效价与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VDV抗体阳性猪(P<0.05);CSFV IHA抗体效价在6~11猪群的BVDV抗体多为阴性,占比95.9%(8479/8842);BVDV抗体阳性猪群的CSFV IHA抗体效价普遍较低(≤4),占比88.7%(5224/5891);且CSFV IHA抗体与BVDV抗体呈负相关(r=-0.819,P<0.05);BVDV病原阳性率为15.3% (61/400),其中抗体-/抗原-占45.0% (180/400),抗体+/抗原-占39.8% (159/400)、抗体-/抗原+占12.0% (48/400),抗体+/抗原+占3.2%(13/400).结果 表明,福建省猪源BVDV感染情况较普遍并对CSFV抗体存在抑制作用,母猪与疑似猪瘟猪为BVDV感染的高流行群体,对抗体-/抗原+持续感染猪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 福建省;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流行病学;猪瘟病毒抗体;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