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农业生产效率地区差异分解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Super-SBM-Theil-GMS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农业生产效率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文章基于新疆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测算新疆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随后使用Theil指数分解和GMS邓氏关联模型对新疆农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北疆、东疆、南疆的效率得分均值分别为0. 943、1. 059、0. 854;新疆农业生产效率Theil指数呈上升趋势; Theil指数区域贡献率中区域内差异逐年下降,区域间差异逐年上升,区域内差异中北疆Theil指数区域贡献率最大; GMS邓氏关联模型得出的外部影响因素排序为城市化水平差异、人口密度差异、财政支出分权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教育水平差异。[结论]调整农业财政分配比重,积极引进高新生产技术;增强区域内外互动,挖掘区域潜力,高效率地区进行辐射带动,扩大农业产业目标市场;加快城市化建设,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关键词: 农业生产效率 Super-SBM(Undesirable) Theil指数 GMS模型 新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遮阴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人工模拟果树遮阴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在冬小麦拔节至成熟期遮阴50%(透光率为50%的遮阳网)和自然光照两种光照条件下各设置450万株·hm~(-2)(M1)、525万株·hm~(-2)(M2)、600万株·hm~(-2)(M3)、675万株·hm~(-2)(M4)和750万株·hm~(-2)(M5)5个种植密度,比较分析了两种光照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间冬小麦旗叶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光照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小麦叶片的SPAD值、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产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胞间CO2浓度(Ci)则表现出相反趋势,且遮阴条件下Fv/Fm、ΦPSII、Pn、Tr、Gs均明显低于自然光照处理。遮阴和自然光照条件下籽粒产量分别以M2和M3处理最高,分别达到5 250.26和9 190.07kg·hm~(-2);与自然光照相比,遮阴下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平均下降45.43%和28.45%,收获指数平均提高了23.68%。综上可知,光照和密度存在互作效应,遮阴下适当降低密度有利于提高Fv/Fm、ΦPSII、Pn、Tr、Gs;在遮阴条件下,密度为525万株·hm~(-2),冬小麦各生理指标和籽粒产量均表现较好。
关键词: 滴灌冬小麦 遮阴 种植密度 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参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羔羊育肥秸秆配合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参数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肉羊羔羊育肥秸秆配合颗粒饲料生产过程中,由于作业参数不当造成的生产率低、成型颗粒质量差、能耗高等问题,以麦秸秆、玉米粒为主要试验材料,以原料精粗配比、物料含水率和喂料速度为试验因素,以颗粒饲料的密度、成型率、粉化率、纯工作小时生产率及吨产品能耗为试验指标,对肉羊羔羊育肥秸秆配合颗粒饲料加工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物料含水率、原料精粗配比、喂料速度对颗粒饲料成型效果影响的单因素试验,在满足行业标准要求的密度、成型率、粉化率数值基础上,确定了各因素合适范围;采用正交试验法、极差法、方差法及综合平衡法,试验分析了3因素对各项指标影响的显著性及主次顺序,确定了肉羊羔羊育肥秸秆配合颗粒饲料部分加工工艺的最优参数组合A_3B_1C_3。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料精粗配比4∶6,物料含水率17%,喂料速度500 r/min时,颗粒密度为1 116.48 kg/m~3,成型率为99.51%,粉化率为7.36%,纯工作小时生产率达到716 kg/h,颗粒密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要求,成型率与纯工作小时生产率达到最高,粉化率虽然不是最低,但完全符合标准要求。研究结果为肉羊羔羊育肥秸秆配合颗粒饲料的生产加工提供参考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幼苗盐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机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盐胁迫条件下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响应,分析自交系和杂交种耐盐差异。在耐盐玉米新品种选育过程中,综合分析玉米自交系幼苗期对盐胁迫响应速度和植株体内Na~+、K~+离子含量,利用耐盐自交系为亲本,为筛选出耐盐的杂交组合。【方法】以玉米自交系B73、GEMS46以及B73×GEMS46杂交种为材料,进行耐盐性鉴定,分析比较自交系和杂交种在耐盐条件下生理指标变化趋势和最终差异,研究自交系对盐胁迫下杂种优势的贡献。【结果】玉米幼苗在3叶1心时用150 mmol/L NaCl处理植株是一个比较合理浓度;利用盐胁迫后植株的鲜重和干重以及植株Na~+、K~+离子含量是衡量植株耐盐性的较好的指标。在盐处理后,耐盐自交系的相对电导率、H_2O_2含量与杂交种变化趋势相同,耐盐自交系和杂交种前期对盐胁迫的响应较快,后期生理指标变化平缓,植株体内积累Na~+离子较小,表现为耐盐性。【结论】在耐盐玉米新品种选育过程中,综合分析玉米自交系幼苗期对盐胁迫响应速度和植株体内Na~+、K~+离子含量,利用耐盐自交系为亲本,可以较快地筛选出耐盐的杂交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降解地膜对南疆棉田土壤水热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降解地膜对南疆棉田土壤水热及棉花产量的影响,选取3种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天壮1号(T-1)、天壮2号(T-2)、天壮3号(T-3)]及一种新型生物降解地膜(HS),以PE普通地膜为对照,通过测定棉田降解地膜的降解情况及土壤水热,计算其棉田耗水及土壤生长度日,筛选适宜南疆棉田生产的降解地膜。结果表明:在棉花进入吐絮期时,T-3和HS的降解率达88.6%和58.7%,而T-1和T-2仅为15.9%和13.4%。不同降解地膜对棉田的水热状况也存在一定影响,对于生育期总耗水量而言,T-3和PE的耗水量较大,为688.6 mm和690.7 mm,但T-3的耗水模数明显高于PE处理。在土壤生长度日上,4种降解地膜在棉花全生育期土壤生长度日均低于PE地膜,其中T-3和HS的土壤生长度日比PE地膜低了294.3℃·d和222.8℃·d。在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上,T-1比PE高6.2%和7.2%,HS明显低于PE地膜,但T-3和PE地膜差异不大。综上,T-1和T-2增温保墒效果好,产量较高,但降解效果差。T-3降解速度较好,增温保墒的性能低于PE地膜,但能够满足作物对温度和水分的需求,使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接近PE地膜。因此,在南疆棉田降解地膜T-3替代PE地膜应用于棉花生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 地膜 降解特性 耗水特性 土壤生长度日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病原菌的分子鉴定与ISSR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新疆主要植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落叶型菌系分布以及遗传变异情况,于2015年对26个新疆主要植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统计新疆大丽轮枝菌的培养性状,利用大丽轮枝菌落叶型特异引物D1/D2、INTD2F/INTD2R与非落叶型特异性引物ND1/ND2、INTNDF/INTNDR对新疆大丽轮枝菌菌系进行互补鉴定,并对部分菌系的遗传变异进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病田比例为54.0%,其中病情指数在10.0以上的发病田与2013年持平,而病情指数在20.0以上的严重发病田比例为10.8%,比2013年增加3.8个百分点;新疆大丽轮枝菌的培养性状以菌核型为主,比例为70.1%,菌丝型与中间型比例分别为13.4%和16.5%;新疆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系比例为53.2%,26株菌株的来源地全部检出落叶型菌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6时,新疆大丽轮枝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聚为2个谱系,菌系地理来源、培养性状与大丽轮枝菌的遗传分化无明显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高产和磷高效的磷肥基施追施配合技术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比较了不同磷肥基施、追施比例对棉花生物量、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优化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的磷肥施用技术。【方法】2009—2011年连续三年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共设3个处理:不施磷肥,磷肥全部基施,磷肥滴灌追施(2009、2010年为磷肥50%基施和50%滴灌追施,2011年为磷肥65%基施和35%滴灌追施),追施的磷肥分2次在棉花蕾期和初花期随水施入。各处理的氮、钾肥用量相同,氮肥全部滴灌追施,钾肥全部基施。棉花成熟期测定了棉株生物量、籽棉产量和磷肥的利用率。【结果】施用磷肥显著提高了棉花地上部生物量,与不施磷肥相比,磷肥基施显著增加了棉花的叶、茎、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分别增加15%、9%、9%和11%,磷肥滴灌追施显著增加了叶、茎、壳、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分别增加21%、23%、21%、12%和13%。施用磷肥能够显著提高棉花产量,与不施磷肥相比,磷肥全部基施籽棉平均增产8%,磷肥滴灌追施籽棉平均增产13%,而磷肥滴灌追施的产量比磷肥全部基施提高5%。施用磷肥显著增加了棉花的磷素吸收量,磷肥全部基施的磷肥平均利用率为18%,而磷肥滴灌追施的磷肥平均利用率为23%。磷肥35%滴灌追施的增产率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8%和24%,50%滴灌追施处理两者分别为11%和22%。【结论】与不施磷肥相比,磷肥全部基施与部分磷肥滴灌追施都能显著提高棉花生物量和产量,增加磷素吸收量,而磷肥部分滴灌追施的效果优于磷肥全部基施,磷肥65%基施和35%滴灌追施的增产效果好于50%基施和50%滴灌追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秆炭化还田对棉花生长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西北连作棉田秸秆炭化还田对棉花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提炼适宜的秸秆还田技术,为西北棉花秸秆还田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设置为田间试验,6个处理,分别为:1、秸秆移除(CK); 2、秸秆还田(S); 3、有机肥还田(M); 4、炭化还田(1. 5Bc); 5、有机肥+棉秆炭(MBc); 6、炭化还田(3. 0Bc)。在棉花生长后期测定棉花的生长指标、生物量、产量,并采集土样,分析相关指标。【结果】与秸秆移除(CK)相比,棉花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均以有机肥还田及其与炭化还田的配合施用最大,分别增加了8. 89%、11. 86%、11. 82%、11. 39%。产量则以有机肥还田、有机肥还田与炭化还田的结合两个处理对产量的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43. 06%、37. 01%,其次是1. 5Bc和3. 0Bc两个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棉花产量,分别达到了18. 15%、30. 25%;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3. 0 t炭化还田处理提高幅度最大,达到了34. 94%,地下部以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提高幅度最大,为62. 92%;土壤性质则以3. 0tBc处理对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增加幅度以及对土壤容重的降低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11. 03%、10. 02%、4. 77%。【结论】有机肥还田、炭化还田及其配施能够有效的促进棉花生长,增加棉花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改善土壤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郁金香退化鳞茎在新疆昭苏地区复壮及再利用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CSCD
摘要:为解决郁金香退化鳞茎及子鳞茎能否得到良好的复壮效果,以郁金香鳞茎种龄为依据,利用新疆昭苏地区适宜的地缘优势,采取不同的管护措施对退化鳞茎进行复壮。退化鳞茎经过1年的复壮栽培,鳞茎种龄均由原来的2级到达3级,周径增长率高达8.73%~42.29%,并收获原数量2~3倍的子鳞茎。研究表明昭苏的气候、土壤非常适宜郁金香的生长、复壮,是进行循环再利用以及产业化种植推广的理想区域。经过不同处理后,郁金香鳞茎都能够得到复壮,甚至达到商品球的周径要求,2种处理差异不大,均可得到良好的复壮效果,复壮1~2年就可达到商品球的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及其为害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CSCD
摘要:为明确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定位寄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时利用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源,利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红颈常室茧蜂雌雄成虫对绿盲蝽3龄若虫及其为害寄主植物棉株以及雌性红颈常室茧蜂成虫、绿盲蝽成虫对苗期和花期的棉花、蓖麻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与干净空气(空白对照)相比,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3龄若虫、健康棉株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差异,绿盲蝽3龄若虫为害的棉株对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但在为害后去虫和未去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雄性红颈常室茧蜂对各处理均无明显的选择行为。与健康或为害后去虫的苗期棉花相比,雌性绿盲蝽成虫显著趋向花期蓖麻;而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只趋向于为害后的花期蓖麻。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为害后去虫的花期棉花和花期蓖麻的选择行为显著高于相应的苗期植株。这表明雌性红颈常室茧蜂主要利用绿盲蝽若虫为害后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定位寄主绿盲蝽,且其对花期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与绿盲蝽成虫具有一致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