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冬牧70'处理方式对土壤改良和烟叶产质量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探讨偏高肥力烟田土壤宜烟性改良,研究了冬闲期种植‘冬牧70’,全部翻压掩青和地上部收割移出烟田2种处理方式对土壤改良和烟叶产质量影响。结果表明,偏高肥力烟田冬闲期种植‘冬牧70’,随地上部收割88 kg/hm2氮被移出烟田。‘冬牧70’翻压掩青和收割均能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显著增加了土壤脲酶、转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冬牧70’收割处理降低了烟叶氮吸收积累量,促进了烟叶成熟落黄。‘冬牧70’收割处理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好于掩青处理,烟叶产值较掩青处理提高8.5%。烟田土壤肥力偏高情况下,冬闲期种植‘冬牧70’并收割地上部移出烟田,可以明显提高烟叶产质量。


基于智能终端的轻简型农产品安全生产溯源系统构建与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小规模企业的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轻简型农产品安全生产溯源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以C#和Java作为开发语言,以MySQL和SQLite为数据库进行系统开发.利用手机照片EXIF数据、UCC/EAN-128编码、批次管理及二维码技术,设计溯源系统采集功能.结果表明,该系统包括账号管理、场地管理、农资管理、农事管理、加工管理、溯源档案管理6个功能模块,实现了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土壤基础肥力及重金属含量查询,施肥、灌溉、喷药管理记录,生长过程追溯等功能.与同类系统相比,本系统为通用型溯源系统,具有溯源档案自动生成、操作简便、功能齐全和界面友好等特点,适用于蔬菜、瓜果、粮食作物、茶叶等应用对象.该系统在兰考蜜瓜、三门峡苹果、信阳茶叶等河南特色农产品上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150多家企业入驻溯源平台,并建立较完善的溯源管理体系,实现了标准化种植管理和批次化管理.
关键词: 农产品 安全生产 溯源系统 二维码 轻简型 智能终端


新型植物免疫诱抗剂ZNC对烟草的促生抗病效果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免疫诱抗剂智能聪(ZNC)是一种宛氏拟青霉乙醇提取物,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的能力.本文在烟草不同生长期喷施ZNC,分析其诱导烟草抗病效果及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浓度的ZNC均对病毒病表现出良好防效,且减轻了根茎类病害和后期叶斑类病害的发生程度,其中500 ng/mL ZNC抗病毒病、赤星病等病害的效果最好,抗病毒效果可达57.07%,表明该诱抗剂对烟草主要病害都有较好的诱抗效果.同时,50 ng/mL和500 ng/mL处理分别较CK增产6.00%和5.41%,且500 ng/mL还增加了总糖、还原糖、总氮、K2O等指标的含量,表现出了一定的增产提质效果.试验还表明,尽管1000 ng/mL ZNC表现出抗病效果,但对烟草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该诱抗剂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对烟草有较好促生抗病效果,仍需要进一步试验来确定.


河南省夏播青贮玉米品种筛选与综合评价
《草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河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本研究在河南原阳,选用20个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干物质生物产量、品质性状(粗蛋白、淀粉、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抗逆性(倒伏率、倒折率、茎腐病)和农艺性状(株高、穗位、青贮生育期)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渝青386、渝青506、北农青贮368、渝青玉3号、新科910、雅玉04889、先玉1658、郑青贮1号、九新631、北农青贮3740和郑青贮2号11个品种干物质生物产量均高于对照雅玉青贮8号,其中先玉1658和九新631籽粒产量均高于郑单958。2)品质指标在20个品种之间差异显著(P <0.05),通过品质指标聚类分析获得两大类群,其中第I类群玉米品种品质较高,除永优1573外其余品种品质等级均为特级或者一级,且该类群玉米品种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较低,淀粉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较高。3)渝青玉3号、渝青386、宁禾0709、渝青506、曲辰19、雅玉04889、大京九26和永优1573 8个品种抗倒性较差。从干物质生物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综合考虑,北农青贮368、新科910、先玉1658、郑青贮1号、九新631、北农青贮3740、郑青贮2号7个品种表现最佳,适宜作为青贮玉米品种在河南省黄淮海畜牧产业区推广种植。


不同施氮措施对"巨玫瑰"葡萄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1
摘要:为了明确葡萄栽培中氮肥的适宜用量及施肥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施氮措施对"巨玫瑰"葡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肥品种为控释尿素,施氮量为180 kg/hm2,施入方式为一次性施入时可以显著增加葡萄的果粒横径和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加固酸比,从而有效地改善葡萄的果实品质,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果粒横径增加了11.65%,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0.19个百分点,固酸比增加了12.27%,产量增加了3.62%;成熟期氮、磷、钾含量分别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加了36.20%、77.93%和56.43%。综合分析,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控释氮肥一次性施入是葡萄生产中较为适宜的氮肥施用措施。


氮锌肥配施对小麦籽粒氮和锌含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裂区设计,主因素设置0、9.60 kg/hm2 2个施锌处理,副因素为0、240 kg/hm2 2个施氮处理,将小麦籽粒从外到内依次分为种皮、糊粉层、次糊粉层、3层淀粉胚乳过渡层和淀粉胚乳中心层等7层(F1—F7),研究不同氮锌肥处理下小麦籽粒不同层的氮、锌含量及分配比例,以期为进一步实现小麦籽粒胚乳的锌生物强化和氮锌肥的优化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氮、锌在籽粒中分布不均匀,F2和F3层氮含量较高,籽粒从外到内锌含量逐渐下降,氮、锌在F7层中的分配比例均最高,分别是40.40%、26.20%,F1、F6层分配比例分别达最低。施锌对籽粒产量、氮含量及籽粒不同部位氮素累积量、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籽粒锌含量49.3%,以F5层增幅最大,各层次锌累积量显著提高了50.1%~63.6%,以F7层增幅最大,籽粒各层锌分配比例无明显变化。施氮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氮含量及籽粒不同部位氮含量和累积量,其中籽粒各部位以F3层增幅最高,F3层氮分配比例也明显提高,F1和F7层分配比例下降;施氮还显著提高籽粒及各层锌含量,其中F7层锌含量提高24.9%,并提高F7层锌分配比例14.3%,其他层锌分配比例均有所下降(F2层除外)。F7层锌含量与籽粒、F1和F5层氮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F7层锌含量与F1层氮含量之间的回归关系也达显著水平。综上,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氮锌肥配施能够明显增加小麦籽粒的锌含量尤其是淀粉胚乳中心层锌的累积与分配比例,是提高小麦籽粒胚乳锌营养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麦 氮锌配施 产量 籽粒 籽粒分层 氮、锌含量 氮、锌分配


浅谈一体化集成灌溉系统在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中的应用
《南方农业 》 2021
摘要: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一体化集成灌溉系统具有占地少、灌溉效率高等优势,能够满足不同农作物农业科研试验个性化、多元化的灌溉需求。基于此,以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为例,介绍一体化集成灌溉系统在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中的应用,阐述一体化集成灌溉系统的构成、存在的优势,并就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我国主要小麦产区伴生麦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调查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伴生麦在我国中东部主要小麦产区的分布及生物学特征,采用7级目测法对河南、河北和山西等七省麦区42个调查样点进行伴生麦的调查,通过形态学观察明确伴生麦的特征.通过对伴生麦发生率和侵害值评估,不同省份伴生麦的发生频率为50.3%~92.1%,所调查42个样点的平均侵害值为16.3%~51.0%.伴生麦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伴生麦麦穗分为短芒、长芒和无芒型,伴生麦的籽粒颜色以暗红色为主,籽粒大小小于栽培小麦,伴生麦幼苗的茎秆颜色为红色和紫色.伴生麦的株高比栽培小麦高30.0%~135.7%,大部分伴生麦的穗长小于栽培小麦,分蘖数和穗粒数与栽培小麦不同,千粒质量较栽培小麦减少22.6%~42.4%,茎粗明显小于小麦.伴生麦的入侵严重影响栽培小麦的生长,对伴生麦的调查将有助于对其控制和提高栽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药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杀菌剂浸苗时各因素对甘薯黑斑病发生的影响,探讨根据药剂类型优化浸苗技术的必要性,选择内吸性的甲基硫菌灵和非内吸性的百菌清开展浸苗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浸苗时间和药液质量浓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比较浸苗时间、药液浓度、孢子浓度对甘薯黑斑病发病的影响,利用浸苗时间与药液浓度的组合试验,探讨浸苗条件与防治效果的变化关系,并在病圃中验证部分试验结论。结果表明:当甲基硫菌灵浸苗时间少于6 h、百菌清浸苗时间少于3 h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浸苗时间延长而增加;当甲基硫菌灵药液浓度低于600 mg/L、百菌清药液浓度低于700 mg/L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药液浓度提高而增加。使用甲基硫菌灵浸苗时,各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由强到弱为孢子浓度>浸苗时间>药液浓度;而使用百菌清浸苗时,则表现为孢子浓度>药液浓度>浸苗时间,三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甲基硫菌灵700 mg/L与400 mg/L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随浸苗时间延长逐渐加大,最高相差26.8%;浸苗时间360 min与30 min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也随药液质量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加大,最高相差42.8%,而百菌清的试验结果无上述两种趋势。病圃验证试验中,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6 h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6%和85.2%,单株鲜重分别为60.1 g和58.8 g,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浸苗2 h和10 min时,百菌清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甲基硫菌灵,与盆栽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在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时,浸苗时间、药液质量浓度、孢子浓度均为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各因素对发病的影响随药剂类型的不同而变化。甲基硫菌灵对浸苗时间的要求显著高于百菌清。不同类型杀菌剂需配套相应的浸苗技术才能保证药效发挥。
关键词: 甲基硫菌灵 百菌清 浸苗 甘薯黑斑病 甘薯长喙壳菌 影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