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越光水稻有机栽培标准化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越光水稻有机栽培标准化技术,从基地选择与规划、种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09
摘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江苏省10个大麦新品种(系)的生育期、株高、基本苗、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6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穗数>千粒重>株高>基本苗>每穗粒数>生育期。


海涂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米草具有耐盐、耐淹等优良特性;水稻籽粒饱满,产量高。本研究通过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试图选育耐盐高产的米草/水稻粮饲兼用作物新品种。2005~2006年,引种栽培了大米草1720株,水稻品种(组合)15种,进行了大米草与水稻杂交试验。结果表明:2005年,水稻培矮64S/04141(♀)与大米草(♂)杂交结籽149粒。2006年,F1代自交结种224穗,获自交种籽11842粒,千粒重18.39g;F1(♀)×大米草(♂)回交17穗,获BC1F1种籽24粒,回交结实率2.84%;水稻(♀)×大米草(♂)杂交6个品种(组合)23穗,获种籽63粒,杂交结实率4.2%。大米草与水稻杂交,其RAPD反应表明,杂交后代与水稻亲本相比,条带有明显差别,表明远缘杂交导致水稻发生了基因重组。2005年,引种栽培了互花米草560株,2006年进行了互花米草与水稻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水稻(♀)7个品种(组合)×互花米草(♂)杂交39穗,得杂交种籽115粒,杂交穗结籽率5.4%;F132、F134(♀)×互花米草(♂)杂交12穗,得杂交种籽18粒,杂交穗结籽率2%。2007年在启东协兴港海涂滩地米草稻田大米草/水稻F2在土壤含盐量7.83‰,pH8.20,灌溉水10.37‰情况下,千粒重达18g,结实率52.8%,单株种籽重19.97g;在如东羊场米草稻田大米草/水稻F2在土壤含盐量5.28‰,pH7.9情况下,千粒重达22g,结实率51.1%,单株种籽重19.1g。水稻×玉米×米草三元杂交种籽千粒重22.8g,结实率69.9%,单株种籽重41.4g;在农科所试验地大米草/水稻F2代千粒重22.4g,结实率58.2%,单株种籽重33.7g;水稻×玉米×米草三元杂交种籽千粒重25.2g,结实率82%,单株种籽重59.2g。


浅谈新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服务“三农”的着力点——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通过实施种子种苗行动、着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实施技术攻关行动、着力破解技术难题,实施技术推广行动、着力提高科技到位率,实施科技服务行动、着力为农民办实事,实施科技产业化行动、着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等五大科技行动为载体,全面推进该所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并且积极搭建调整学科研究方向、不断完善创新和服务体系、积极打造人才高地、努力改善发展条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等五大平台,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自身的发展和科技服务能力。


优质大粒鲜食蚕豆通蚕(鲜)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优质大粒鲜食蚕豆通蚕(鲜)6号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鲜食蚕豆品种通蚕(鲜)6号和日本大白皮(对照)为材料,根据历年产量结果和示范及现场测产结果,评价通蚕(鲜)6号的优越性并总结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结果]通蚕(鲜)6号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生长势强,中后期根系活力高;2005~2006年3点试验示范结果显示,通蚕(鲜)6号鲜荚、鲜籽、干籽平均产量分别为18090.0、6060.0、2886.0 kg/hm2,分别较对照增加13.51%、16.6%和14.59%;2007年测产结果显示,通蚕(鲜)6号鲜荚、鲜籽产量分别为18129.0和6444.0 kg/hm2,鲜籽百粒重459.0 g,出籽率35.5%。[结论]通蚕(鲜)6号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性状好,适合在江苏及临近省市蚕豆生态区推广种植。


优质高产鲜食糯玉米新品种“苏玉糯14”的选育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收集利用温带、亚热带优良地方种质资源基础上,通过分离小群体育种法,构建新型温带×亚热带鲜食糯玉米杂优模式,并成功育成产量高、品质优、适宜我国东南玉米区种植的鲜食糯玉米新品种"苏玉糯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