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芽孢杆菌LL17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仓储烟叶霉变菌的抑制效果
《烟草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控制仓储烟叶的霉变,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芽孢杆菌LL17,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扩散法研究其对3株储烟霉变菌的拮抗效果,并结合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化特征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LL17进行了分类学鉴定。结果显示,LL17菌株在分类学上属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扩散法的培养平板上均观察到明显的抑菌区,表明LL17菌株对供试的3株仓储烟叶霉变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且LL17菌株无菌滤液对供试的2株曲霉分生孢子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可影响孢子萌发或导致菌丝畸变。因此,菌株LL17在储烟霉变的生物防控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芝麻育种成果回顾与展望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产量、品质、农艺性状、选育方法及系谱来源等方面对河南省历年审定(鉴定)通过的67个芝麻品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芝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河南省的芝麻育种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南省育成芝麻品种的平均产量水平从914.81 kg/hm~2上升到1 307.29 kg/hm~2,促进了河南省芝麻生产水平从381.60 kg/hm~2提高到1 422.16 kg/hm~2;品质方面整体提高不大,粗脂肪含量从55.54%提高到56.75%;农艺性状方面也由分枝、晚熟类型向单秆、早熟类型演变。育种方法简单、亲本来源单一、遗传基础狭窄是河南省芝麻育种的现状,今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芝麻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早熟、闭蒴、有限生长等性状并适合机械化生产的芝麻品种,将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芝麻育种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 芝麻 育种成就 产量 品质 农艺性状 育种方法 系谱分析 河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抗旱性与深根性和深层根系活性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小麦根系垂直生长与抗旱能力的关系,以不同抗旱类型品种洛旱6号、西农979和郑麦366为材料,在柱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最大根深、根干重垂直分布、根系活性垂直变化等性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根深在挑旗期达最大值,越冬至挑旗期间根系生长速度快。挑旗期和抽穗期不同抗旱类型品种间根深差异显著,其中抗旱性强的品种最大根深较大;与抗旱性弱的品种相比,抗旱性强的品种总根干重和深层根干重小,根系生理活性强。籽粒灌浆期表现为抗旱性越强,深层根系生理活性越强。据此认为,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未必具有较大的根干重或深层根干重,但其根系下扎深且深层根系生理活性较强,尤其是生育后期的根系生理活性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MCP结合不同保鲜袋对半地下通风库贮藏酥梨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半地下通风库的温湿度变化,明确‘金顶谢花’酥梨适合的保鲜处理方式。【方法】以不同保鲜袋包装结合1-MCP处理,在半地下通风库贮藏条件下,探讨‘金顶谢花’酥梨果实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1)保鲜袋包装有利于维持酥梨果实的原有色泽。贮藏期间果实的L*值均高于对照,a*值上升幅度也明显小于对照,结合1-MCP处理,效果更明显,其中以微孔袋+1-MCP处理效果最好。(2)保鲜袋包装显著降低了果实失重率。贮藏200 d时对照失重率高达11.1%,微孔袋包装失重率在0~1%,打孔袋包装在2%~3%,差异比较显著。(3)保鲜袋包装可有效地抑制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保持良好的果实风味;1-MCP处理对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明显影响,同种保鲜袋包装,经过1-MCP处理的变化幅度均小于未处理的,微孔袋+1-MCP处理效果最好。(4)1-MCP结合保鲜袋处理保持了贮藏过程中梨果实抗氧化活性,保持了POD活性,降低了PPO活性以及MDA含量等,同时推迟了POD、PPO活性高峰出现的时间。(5)综合各项生理指标,在微孔袋+1-MCP处理下,宁陵酥梨最佳贮藏期限在135 d以内,最多不超过170 d。【结论】‘金顶谢花’酥梨不宜裸果贮藏。保鲜袋结合小包装1-MCP既操作方便,又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其中以微孔袋+1-MCP处理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9月底开始贮藏的酥梨最佳贮藏期限在135 d以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长期定位耕作试验(2006—2016年),探讨长期传统翻耕、免耕和深松耕作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分析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下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不同程度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但在较干旱年份,不同生育期免耕蓄水保墒效果优于深松耕作。从冬小麦扬花期到成熟期,无论何种耕作方式氮素在茎和叶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减小,在穗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大。扬花期,与传统翻耕相比,连续2 a免耕分别提高茎、叶和穗的平均氮素积累量44.3%、80.5%和70.9%,而连续2 a深松耕作未呈现显著变化;成熟期,连续2 a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显著降低了茎的平均氮素积累量,增加了籽粒的平均氮素积累量(P<0.05),且免耕优于深松耕作。此外,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显著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转移率和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而深松耕作仅在较干旱年份未明显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综上,长期深松耕作并不能持续促进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对于干旱少雨年份免耕优于深松耕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尿素添加不同增效剂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尿素添加不同增效剂(黄腐酸U17、聚天冬氨酸U24、复合增效剂黄腐酸加聚天冬氨酸组合U20)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增效尿素U20、U24和U17分别比普通尿素增产16.0%、8.5%和8.0%,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增效尿素U20、U24和U17减量20%时不减产。增效尿素U20、U24和U17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18.0、10.3和11.5个百分点;减量20%时,氮肥利用率比普通尿素提高18.6、12.7和12.3个百分点,且高于全量时处理。不同增效剂相比,以0.5%黄腐酸+0.3%聚天冬氨酸复合处理(U20)效果最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轮作模式对烤烟前茬土壤养分、根系活力及烟叶质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烤烟适宜的轮作模式,完善以烤烟为主的种植制度,研究了小麦—玉米—烤烟(M1)、小麦—花生—烤烟(M2)、小麦—大豆—烤烟(M3)、小麦—芝麻—烤烟(M4)、小麦—红薯—烤烟(M5)、烤烟—大麦绿肥—烤烟(M6)、烤烟—冬闲—烤烟(M7)7种模式对烤烟前茬土壤养分、根系活力及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1模式烤烟前茬土壤碱解氮含量较高(88.14 mg/kg),水溶性氯含量最高(32.08 mg/kg),烤烟根系活力较低,烟叶质量较差;M2模式碱解氮含量较高(73.17 mg/kg),速效磷含量最低(10.04 mg/kg),根系活力前期低后期高,烟叶质量最差;M3模式碱解氮含量较高(76.94 mg/kg),烤烟根系活力一般,烟叶质量较差;M4模式碱解氮含量适中(63.98 mg/kg),根系活力较高,烟叶质量中等;M5模式碱解氮含量适宜(68.70 mg/kg),速效磷含量最高(17.36 mg/kg),烟叶质量好;M6模式碱解氮含量适宜(63.20 mg/kg),根系活力较低,烟叶质量较好;M7模式碱解氮含量适宜(67.03 mg/kg),根系活力较低,烟叶质量中等。综上,M4、M5、M6为烤烟适宜的轮作模式,M7(连作年限2 a)为较适宜模式,M1、M3为较不适宜模式,M2为不适宜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素介导海藻酸钠寡糖调控水稻对镉胁迫的抗性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素运输抑制剂,探讨生长素是否介导海藻酸钠寡糖(AOS)缓解水稻镉(Cd)胁迫。结果表明,Cd胁迫明显抑制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表现在苗长、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AOS预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O_2~(-·)产生速率,使SOD/O_2~(-·)、SOD/POD、SOD/过氧化氢酶(CAT)和POD/O_2~(-·)的比值增加,丙二醛含量下降,苗长、根长及生物量均有一定程度恢复,但会造成H_2O_2在体内有一定累积。生长素信号被阻断后,AOS预处理(Cd+AOS+Y)对水稻Cd胁迫的缓解效应明显受到削弱,表现为苗长、根长等生长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均较生长素信号未阻断处理(Cd+AOS)有所降低,补加外源生长素后(Cd+AOS+Y+NAA),各项指标又有所增加,该结果初步表明,生长素信号介导AOS调控水稻对Cd胁迫的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抗茎秆倒伏相关因素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个玉米F1代杂交组合(DF-1×DF-2,DF-1×DF-3,DF-1×DF-4,DF-2×DF-3,DF-2×DF-4,DF-3×DF-4)为材料,研究了密度、组合方式和农艺性状对玉米F1代杂交组合成熟期茎秆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茎秆倒伏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5;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6个F1代杂交组合中4个组合茎秆倒伏率显著的增加,而2个组合茎秆倒伏率增加不显著;组合方式对玉米茎秆倒伏具有显著的影响,自交系DF-1组配的3个F1代杂交组合茎秆倒伏率居于前3位,105 000株/公顷密度时DF-1×DF-3和DF-1×DF-4的茎秆倒伏率分别为94.64%和62.80%,这表明自交系DF-1可能含有致F1代杂交组合茎秆倒伏的基因;茎秆倒伏率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上节间数之间经相关分析达到极显著水平,与茎粗之间经相关分析达到显著水平,而与穗下节间数、穗叶宽、穗上叶宽和穗下叶宽之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自交系DF-1可能含有致F1代杂交组合茎秆倒伏的基因,可用于抗茎倒基因定位及基因挖掘研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2个杂交组合茎秆倒伏率增加不显著,这表明通过高密度筛选获得抗倒耐密的F1代杂交组合是完全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